人民網
人民網>>上海頻道

楊浦漸漸“秀”出體育與高品質生活的“雙向奔赴”

2024年03月14日17:01 |
小字號

在運動健身逐漸成為生活方式的當下,從“工業鏽帶”華麗轉身為“生活秀帶”的楊浦,漸漸“秀”出體育與高品質生活的“雙向奔赴”。

回到故鄉、回到母校,年過六旬的“乒壇常青樹”,成了“小學弟”的“乒乓奶奶”﹔老師、教練、裁判“無縫轉換”,高校深入推進體育教學改革,探索打造“學、訓、賽”融合模式,在楊浦,潮流運動走進了越來越多年輕人的視野﹔“沒有勝負”的比賽,特奧運動員和融合伙伴同場競技,既有“速度與激情”,又有“快樂與陪伴”﹔市民健身中心10個、市民益智健身苑點600 余個、市民健身步道60余條,人均體育場地面積增至1.41平方米,全民健身的“最后一公裡”被逐步打通……

加速構建高水平全民健身服務體系,推進體育設施提質增效,“生活秀帶”如何為全人群“繡”出“更大的世界”?

“每一次回來都有驚喜!”她是孩子們的“乒乓奶奶”

“你看我那時多好看”“你現在也還是一樣美麗!”日前,剛參加完釜山世乒賽的“乒乓奶奶”倪夏蓮重回故鄉上海。再次回到年少時學習成長的控江二村小學,和丈夫一起觀看牆上一張張珍貴的影像資料,倪夏蓮“回憶殺”連連,“每一次回來都有驚喜!”

年過六旬的盧森堡主力倪夏蓮至今仍活躍在國際賽場。這位有名的“乒壇常青樹”,其實是楊浦的“乒乓奶奶”。

圖片

1963年,倪夏蓮出生於楊浦區控江二村的一個普通工人家庭。1970年,倪夏蓮進入控江二村小學讀書,在這裡,她萌發了對乒乓球的熱愛,並參加了校乒乓球隊,接受了良好的啟蒙教育。此后,她一路沖殺,上海隊、國家隊,一步一步登上世界冠軍的領獎台。

當天,倪夏蓮先后來到控江二村小學、楊浦區少體校,與乒乓球愛好者交流互動,控江二村小學三年級學生肖梓翔就在其中,“我們全家都很喜歡打乒乓,今天能和倪夏蓮奶奶一起切磋,特別興奮。”

據介紹,楊浦區少體校乒乓隊目前在訓人數近百人,建隊20多年來,先后為國家培養、輸送了一大批優秀的乒乓球后備人才,其中4人入選國家隊,10多人次進入市專業隊,40多人次輸送市二線運動隊。座談交流中,倪夏蓮說:“看到孩子們打球打得特別好,真為他們高興。我和乒乓球有很深的感情,希望將來能有機會為家鄉、為母校多做點事情,更多地回報他們。”

圖片

從國家隊退役后,倪夏蓮遠赴歐洲,翻開了人生的新篇章。她代表盧森堡參賽,曾三次獲得歐錦賽女單冠軍,並多次率隊沖擊各大國際賽事的獎牌。盡管在這次釜山世乒賽團體賽中,盧森堡女團無緣巴黎奧運會,但倪夏蓮表示,她將奮戰到底。

“接下來,我會繼續參加奧運混雙選拔賽,至少在巴黎奧運會之前,我都會保持戰斗。”倪夏蓮透露,她還會參加巴黎奧運會的個人項目。這將是這位“乒壇常青樹”第六次參加奧運會,繼續在賽場上詮釋堅持與熱愛的力量。

“學、訓、賽”融合,老師、教練、裁判“無縫轉換”

腰旗橄欖球是近年來興起的潮流運動。在楊浦,它走進了越來越多年輕人的視野。去年10月舉行的“韻動楊浦·秀出來”高校聯盟腰旗橄欖球公開賽,是上海城市業余聯賽橄欖球聯賽在楊浦的第一次落地。比賽共吸引復旦大學、上海理工大學、上海電力大學、上海體育大學等8支高校球隊參賽。最終,上海理工大學獲得冠軍。

上海理工大學,是目前上海唯一開設腰旗橄欖球課程的高校。早在2013年,該校就建立了上海第一個標准的7人制腰旗橄欖球場。

圖片

上理工版藝學院2015屆畢業生肖奇明在校期間作為隊長,見証了學校腰旗橄欖球隊2013年首次斬獲上海市冠軍的“高光時刻”:“那一年,我們隻有一個教練,還沒有標准化的訓練場地,但是隊員們每次都堅持訓練到天黑,最終,我們拿到了市級冠軍。”自此以后,球隊連續十年斬獲職業橄欖球大聯盟(簡稱NFL)“大學碗”全國大學生腰旗橄欖球上海賽區冠軍,並在2016年、2019年全國總決賽中斬獲亞軍,以及在2016至2019年上海市大學生美式腰旗橄欖球錦標賽中屢次奪冠。

在腰旗橄欖球領域取得的“輝煌戰績”,與上海理工大學深入推進體育教學改革,探索打造“學、訓、賽”融合模式密不可分。在這一過程中,“角色的轉換”是關鍵詞。

在課上講授動作要領時是“老師”,業余時間走上社會做兼職又成了“教練”“裁判”……

圖片

上理工體育教學部探索和打造了由學生主講並拍攝的線上視頻課程,輔以理論教材,在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平台“一網暢學”上供學生隨時觀看學習,讓他們在書本與視頻的對照結合中增強自主學習能力,深入理解和掌握教學內容。

“線上體育課程是輔助我們學習的一個良好渠道,通過課前預習,基本掌握動作要領,這成為我們走上講台將自己所學分享給同學的底氣,課上有不懂的內容也可以通過回看視頻補習,這是我們增強體能、提升技能的‘知識庫’和‘能量站’……”上理工管理學院2021級本科生錢嘉煒說。

而競賽入課、以賽代課又是另外一項創新探索。競賽班選拔專項運動技能較好、管理能力較強、體育專業知識豐富的學生組建隊伍,採用聯賽制,每人每周至少參加1次高強度比賽以及2-3次訓練﹔管理模式參照職業俱樂部,學生憑特長擔任運動員、裁判員、賽事管理人員(如球隊經理)等角色。

上理工環建學院2021屆本科畢業生、女足競賽班學員吳迪,就是在老師的介紹和推薦下,認識了足球裁判這個角色,通過課程考核考取了足球裁判証書,在多類型球賽中當裁判執法。“與傳統教學方式不同,競賽班提供的‘以賽代教’模式,吸引了更多同學參與體育運動。”目前,吳迪正在同濟大學國際足球學院攻讀教育學碩士學位。

圖片

如今,競賽班模式已擴展至足球、籃球、排球、乒乓球、羽毛球、軟式曲棍球、腰旗橄欖球等12個項目,每學期1400余位學生參與選課、完成課內競賽場次近千場,一批批學生裁判、教練員考取了相應的等級証書。

“學生在課上、訓練中當教練、裁判,有效鍛煉了教學能力和溝通能力,也培養了他們的責任感和集體榮譽感,業余時間我們推薦學生到橄欖球培訓機構等場所做兼職,部分優秀畢業生直接就職於相關俱樂部或社群,助力腰旗橄欖球在上海乃至全國范圍內推廣。”上理工體育教學部主任朱曉菱表示。

畢業后,肖奇明便與同學一起創業,在上海組織腰旗橄欖球社群活動,隨著加入人數越來越多,其創立的Huddle社群模式迅速被復制推廣到了北京、成都、武漢、石家庄等多個城市。

上海理工大學副校長張華表示,學校將持續促進體教融合,讓學生通過體育運動增強體質,並讓更多有志從事社會體育事業的學生成長為社會體育骨干,為建設體育強國、健康中國作出應有貢獻。

“沒有勝負”的比賽,既有“速度與激情”,又有“快樂與陪伴”

友誼第一,比賽第二,一直是社會倡導的體育精神。軟式曲棍球是國際特殊奧林匹克冬季運動會的一項正式比賽項目。去年11月,特奧東亞區首次在國內組織的融合軟式曲棍球賽,落地上海理工大學。這場“沒有勝負”的比賽,為期三天。

參賽選手不僅男女混搭,而且每支隊伍由3名特奧運動員和2名融合伙伴組成,共有來自韓國、印尼、上海、杭州等8支隊伍參與兩個組別的角逐。賽場上,特奧運動員和融合伙伴同場競技,既有“速度與激情”,又有“快樂與陪伴”。

圖片

“特殊奧林匹克致力於為智力障礙兒童和成年人常年參與奧林匹克式的體育訓練及比賽,創造條件和機會,發揮他們的潛能,讓他們與其他運動員、家人等共享運動的樂趣,同時增進友誼。”國際特殊奧林匹克東亞區域總裁馮美孫介紹,特奧融合運動,是特奧運動不可分割的重要部分。由智力障礙與非智力障礙人士(即融合伙伴)共同組隊,一起訓練、一起參與競賽。

圖片

“體育能讓人們打開心靈,並在世界各地營造融合的社會環境。”張華告訴記者,學校歷來重視和關心特殊人群的身心健康,依托學校專業優勢,學生常年走入特殊教育學校開展各類志願服務以及融合活動,幫助特殊人群改善身體機能和心理健康,從而更好地融入社會。這次的參賽隊伍——上海浦東輔讀隊就是在上理師生的幫助下組建起來的。“通過該賽事,我們希望能夠持續提升智力殘疾人的獲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為創建有愛無礙的社會環境作出積極貢獻。”

(來源:上海楊浦)

(責編:沐一帆、軒召強)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