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上海頻道

新涇五村建成“AI社區”,真正的主角是居民!| 凝聚30年

2023年08月07日10:57 |
小字號

多年來,北新涇街道堅持“以人為本”,聚焦百姓的“急難愁盼”,放大科技賦能基層治理、服務百姓的實效,始終把“AI社區建設”作為創新發展“凝聚力工程”建設的落腳點。作為北新涇街道AI社區的縮影之一,新涇五村的小區面貌和居民生活發生顯著變化,群眾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持續增強。

打造家門口“網紅地”,

居民自己說了算

“哎喲,老邱,今天你也來啦。”

“哈哈,是的呀,仇阿姨,在這裡很開心。”

邱根強和仇玲鳳,都是在新涇五村生活近30年的老居民,兩人相遇的場所便是於2021年亮相的“寧聚裡·吾愛家”黨群服務站。這幢獨棟3層建筑,集黨建群建、事務辦理、社區治理、為老助餐、醫療保健、文化休閑、親子活動等功能為一體,每月服務量超2500人次,是新涇五村裡名副其實的“網紅地”。

記者跟隨兩位老者一同走進“吾愛家”,隻見現場一派和諧熱鬧的景象。在“吾家會客廳”,不少爺叔正聚精會神手持棋子,認真思考棋盤布局,一旁沙發上坐滿了拉家常的老人,大家有說有笑﹔在“吾家親子園”,孩子們在家長的陪伴下玩玩具,兩代人享受著難得的親子時光﹔“吾家議事坊”裡,心靈手巧的奶奶們手指翻飛,邊鉤織邊討論著小區事務﹔“吾家多功能室”裡,身著統一服裝的美麗阿姨旗袍隊,在音樂聲中進行台步訓練。

邱根強告訴記者,在此居住的幾十年時光裡,小區的變化非常大,尤其是近5年,可以說是日新月異。他印象最深刻的就是精品小區改造,樓棟換上“新衣”,道路鋪上瀝青,環境全面煥新,后面“吾愛家”拔地而起,越住越舒心。作為1997年動遷過來的“老底子”,仇玲鳳同樣感觸頗深,她表示,“吾愛家”真的是老百姓的家,自己現在每天精神狀態都非常好,有空就要過來“吾愛家”參加活動。

秉承“共建、共治、共享”的理念,依托人工智能等現代信息技術,“吾愛家”既拓展了居民公共活動空間,又疊加了社區事務受理“智能雙屏一體機”、智慧健身房等深受群眾歡迎的多元數字服務項目,能夠為小區居民提供家門口的“一站式”綜合服務。

北新涇街道黨工委副書記王駿宏表示,在社區基層治理中, 北新涇街道始終堅持“居民的事,居民自己說了算”,包括:決策前,通過民主知情、民主表達、民主協商,進行民主決策﹔決策后,通過民主參與、民主管理、民主監督、民主評議,實現全過程民主。作為體現全過程人民民主重大理念的良好范例,“吾愛家”建設前后階段,都能看到社區居民的“金點子”。

據了解,“吾愛家”名字的由來,是由居民提議、共同投票產生,蘊含了“五村是我家,我愛我的家”美好寓意。在新涇五村居民區黨組織的引領下,社區居民圍繞“吾愛家”牆面設計、空間優化、功能區布局等方面,積極自主發揮社區主人翁意識,主動提出需求並參與建議征詢。

香樟樹下,

自治成果俯拾皆是

事實上,“寧聚裡·吾愛家”黨群服務站並非新涇五村居民的首個“自治成果”。早在2000年,為優化社區綠化環境、建設美麗家園,新涇五村黨員們在居民區黨總支的號召下,自發募捐錢款購買了10棵香樟苗,一晃23年,位於小區主入口的香樟苗已長成參天大樹。以種下香樟樹為契機,黨員們於同年將社區原有的自治組織正式命名為“香樟緣自治社”。經孵化培育,“香樟緣自治社”旗下已有近20個自治組織,包括在汶川大地震時及之后持續為災區人民、困難家庭送溫暖的“愛心媽媽編織社”、豐富居民業余生活的騰飛舞獅隊和美麗阿姨旗袍隊等。

近年來,以黨建為引領,以黨員為帶頭人,新涇五村充分利用社區自治優勢,發揮自治平台作用,讓自治組織活躍在基層治理的各個“角落”,進一步構建宜居宜樂的和諧環境。期間探索創建的“劉玉明加梯工作室”,為新涇五村加裝電梯推進提供了諸多幫助。截至目前,小區已累計簽約加梯23台。劉玉明在新涇五村生活了28年,是小區裡的“熱心腸”,也是小區第一台加裝電梯的發起人。“之前,我和工作室成員幫忙協調,有位寧波阿姨不是很理解加梯,經過反復登門拜訪她同意了,現在看到我就說電梯方便,感謝我。”劉玉明告訴記者,推進加裝電梯有“酸甜苦辣”,但看到居民受益,他還是很欣慰和開心。

“不只是劉玉明,在新涇五村這個幸福社區,其實每一位居民都是‘主角’。”新涇五村居民區黨總支書記馮冰清介紹,社區內還有諸如退休幼兒園園長、同濟大學年輕設計師等能人和達人。隨著一個個具體項目的實施,新涇五村正持續挖掘多元自治力量參與社區治理,引導居民全過程參與,激發居民主人翁精神和社區共同體意識,大力把居民的“金點子”轉化為社區治理的“金鑰匙”。並且,新涇五村充分發揮新時代居民區黨組織“戰斗堡壘”作用,及黨建引領“三駕馬車”齊頭並進推進社區治理的重要功能,尋求社區各方力量共同參與的最大公約數,不斷凝聚黨員、凝聚群眾、凝聚社會。

科技賦能,

“數字家園”初見雛形

與此同時,新涇五村積極推進“數字家園”建設,依托數字賦能加強基層治理效力。“小區的數字化,那肯定是智能停車啦!現在停車很方便,鄰裡矛盾都少了許多。”新涇五村居民庄國權口中的“智能停車”,其實是新涇五村試點引入的“停車誘導系統”。原先,新涇五村也曾存在停車難現象。為此,小區結合精品小區改造,拓寬道路、增加停車位,並試點引入“停車誘導系統”。通過在小區地面安裝310個地磁,實時監測車位狀態,並將信息同步至后台系統及小區主入口顯示屏。如今,居民開車進入小區,查看大屏即可迅速掌握車位概況。

數字化、智能化的改變在新涇五村隨處可見。既是路燈也是wifi信號發射器的多功能燈杆,讓居民隨時免費無線上網﹔智能化建筑垃圾堆放箱“綠房子”,讓建筑垃圾不落地﹔設置在小區兩大主出入口的“一鍵叫車智慧屏”,為居民提供數字出行便利﹔“沉浸交互式黨建文化學習平台”和“仿真虛擬黨建文化館”,讓黨員群眾能在“雲端”聽黨課、看展覽等。

社區是城市承載居民生活、實現城市治理、提供公共服務的最小功能單元,是不斷滿足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向往的基本載體與渠道。展望未來,如何因地制宜將新涇五村的“范本效應”輻射至全轄區?如何以社區數字化轉型為契機,推動凝聚力工程建設?王駿宏表示,在推動工作、提升服務中凝聚人心,是社區居民群眾共享改革發展、科技進步的成果,這正是新時代“凝聚力工程”的應有之義。接下來,北新涇街道也將按照“推動發展、服務群眾、凝聚人心、促進和諧”的要求,繼續把治理觸角延伸到離群眾最近的地方,進一步提升居民對於科技發展的感受度。

(來源:上海長寧)

(責編:唐小麗、軒召強)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