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上海頻道

有准備的頭腦,帶領土窩窩村突圍

——產業興鄉系列調查之二

2023年05月28日09:23 | 來源:上觀新聞
小字號

■浦東外灶村通過能人領辦發展新型農村集體經濟,並與上海臨港浦東新經濟公司建立合作共贏機制

■本報記者 束涵

今年4月,滬上咖啡餐飲新貴“一尺花園”又一新店開門迎客。這次,它選擇了一座遠離喧囂的村庄——位於浦東書院鎮的外灶村。

外灶村是書院鎮第一人口大村,曾因幾乎“一窮二白”的家底,被稱為“土窩窩村”。如今再看,已大有不同。干淨清爽的田園風光、匯聚人才的科創商務園、科技感十足的花卉基地等,既有高顏值的面子,也有了厚重的裡子。

新型農村集體經濟,離不開能人領辦,以“有准備的頭腦”,開發鄉村人力資本,整合各類資源,進一步提升組織、服務和“造血”能力。外灶村的突圍,正是對這一特征的生動印証。

大刀闊斧的“換血”

人心不齊——這是外灶村黨總支書記、村委會主任汪敏來村后,遭遇的第一道坎兒。最明顯的表現,就是村委會換屆選情復雜。

“2002年,外灶村由外三灶、裡三灶合並而來。一躍成為書院鎮第一人口大村的同時,也構成了村子管理的復雜性。”一般而言,各村的村主任選舉,獲選者首輪得票率都在95%以上。在長達近13年的時間裡,外灶村首輪選舉得票最高者的票數都未過半,以至於不得不進入第二輪差額選舉環節。

“這在某種程度上,已經屬於選舉失敗。”彼時,擔任村黨總支書記助理的汪敏清晰地意識到組織工作以及人才振興的必要性。對於當時的外灶村來說,一場村基層治理骨干隊伍的重整勢在必行。

2015年,在村主任選舉前,針對村民代表、村民組長以及村民監督委員會的調研和調整已經展開。汪敏所在的兩委班子深入24個村民小組,與有關人員逐一談話,考察村民代表、村民組長等的履職表現,並進行打分。同時,擬訂履職標准,征詢村民意見后落地實施。

經過大量耐心細致的溝通工作,村民代表、村民組長以及村民監督委員會共計108名成員,更換近一半。汪敏則以80%的得票率在首輪選舉中當選村主任,這在外灶村的歷史上還是頭一回。“之前兩委班子所做的工作,村民們都看在眼裡,也相信我們會讓鄉村越來越好。”

此后,更多涉及管理標准化的措施逐一落地,這當中,最為重要的,就是土地。

比如,根據浦東新區的土地流轉指導價,村集體以每畝1050元從農民手裡收回土地,再以同樣的價格簽署長期合同,流轉給種植大戶。不過,流轉指導價后來有了變化,從每畝1050元上漲至1150元,但合同卻沒有“調價機制”,等於村集體每畝倒賠100元。這讓大家意識到,村集體管理土地的方式,必須從粗放轉為精細。

“有些合同的年限,比我的任期還要長。”汪敏認為,必須要以市場化的態度,重新制定規則,合理劃分權責,才有希望做強村集體經濟。於是,他與種植大戶逐一協商,將合同統一改為一年一簽。同時,還對家庭農場主進行篩選,表現不合格的勸說退出,保証土地價值得到最大程度的發揮。

打“有准備之仗”

隊伍心齊了,產業理順了。在書院鎮屬於中下游水平的外灶村,一直在尋找突圍的機會。

“我們村以水稻種植為主,缺乏工業基礎,集體資產隻有6畝地和3200平方米的破舊廠房,可以說是‘一窮二白’。”於是,村委會開始動腦筋,如何利用存量的資產,進行產業的導入。“人們常說,一張藍圖繪到底。這張藍圖由誰來繪?肯定不能讓村委會來,我們繪的叫‘草稿’,必須配合區鎮級的規劃來統一考量。”

不過,當時臨港新片區以及書院鎮的郊野單元規劃都還在醞釀階段,外灶村即便想要往前沖,也感到無從下手。直到上海推進美麗鄉村以及鄉村示范村建設,讓他們意識到,機會來了。

憑著一股子闖勁兒,汪敏與當時的駐村指導員主動出擊,直接向市農業農村委相關部門自薦,為外灶村爭取到了建設美麗鄉村的機會。

村庄的顏值,首先要提升。農宅風貌修繕、建設太陽能路燈、合杆整治、道路景觀打造……曾經雜物堆積的房前屋后,變得干淨整潔。滿是秸稈草垛的道路兩旁,綠樹搖曳。

產業規劃緊接著提上村委會的日程。“這就需要借力鄉村振興示范村建設,創造新的產業增長點。”原本,按照書院鎮各村的產業實力排名,外灶村要再等一兩年才能輪上。不過,他們並不打算干等,“練就有准備的頭腦,才能抓住轉瞬即逝的機會”。

基於外灶村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村委會搭建了外灶記憶館,讓每個鄉人走進來,都能找到自己的家。內部專門設置了頗有人情味的欄目,比如將當地參軍人員的功勛、喜報、行軍背包等物品放置在櫥窗裡,展示屬於他們的光榮。再比如用兩年時間,邀請村裡的志願者為金婚老人們照相,將幸福的畫面永遠定格。

就這樣,外灶村一邊修煉內功,一邊翹首盼望著“曝光”的機會。終於,村裡不刻意修飾的生活狀態,以及用心打造的村史文化館等,給主管部門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讓外灶村獲得了創建第四批鄉村振興示范村的機會。

憑借“有准備之仗”,外灶村終於等來期盼已久的騰飛。

從“輸血”到“造血”

在區鎮兩級的統籌下,外灶村率先完成了自身發展的“一張藍圖”,即依托花卉經濟、現代村落經濟、農聯體網銷平台等,實現從“輸血”到“造血”。

在外灶村17及18組路北側,區鎮兩級共同出資6000萬元,建設佔地60畝的高標准花卉基地,並引入專業的第三方花卉公司負責整體運營。“第三方企業每年支付土地以及設施設備租賃費給村集體,並實現近50個當地就業崗位。每小時15元的薪資,對於村裡的老人們來說,也是一筆不錯的收入。”汪敏說。

同時,外灶村與僅兩站地鐵之隔的國有企業——上海臨港集團所屬上海臨港浦東新經濟公司,建立合作共贏機制,借助扶農助農政策,讓國有資本和市場化運作相結合,以“科創田園”項目的招商引資為突破口,盤活村集體經濟,打造科創田園項目。

村集體原有的3幢集體舊廠房由臨港集團承租,投資改造成佔地約3300平方米的眾創辦公基地,投資額近1500萬元。借助中芯國際項目和示范村的集聚效應,引進集成電路開發、規劃設計及農業新品種研發等創新企業入駐,並且租借數幢農民閑置房設立人才公寓、“一尺花園”咖啡廳等配套設施。“科創田園”去年引入稅收近5000萬元。在招商引資形成收益的基礎上,30%左右的收益作為村集體經濟收入,再加上其他租金等,預計每年為村集體增加超過200萬元的收益。

村裡原農貿市場所在地,也建起了一幢3500平方米的現代化商業樓——書院工坊商業體。這是示范村建設中,作為村集體首次拿地建設的項目。這裡引入光伏建筑一體化低碳智慧光伏項目,打造鄉村碳中和及生態循環示范區,並導入生鮮超市、田園辦公、科創研發、村史館等功能,成為既有情懷又有特色的區域游客消費中心。

村企聯動的方式,為企業和人才提供舒適的創業環境,也讓外灶村集體閑置房屋資源得以盤活,村民們通過房屋租賃、新增就業等方式,拓展了收入來源。

“接下來,我們將借助書院工坊、科創田園、花卉產業、民宿經濟等項目載體,加大與同類企業合作,引入現代優質田園項目,遞進式開發老蘆公路兩側,推動形成現代田園辦公的區域品牌和產業集群,打牢鄉村振興產業基礎。”汪敏告訴記者,今年上半年,外灶村將歷史性地完成村集體收益首次分紅。同時,還將聯合國企資本建立“村級發展基金”,進一步擴大外灶村鄉村振興產業輻射面,帶動周邊村共同致富。

點評

多元社會資源參與成共識,連片發展是趨勢

外灶村是浦東書院鎮第一大村。抓住上海推進鄉村振興示范村建設的契機,它與上海臨港集團所屬上海臨港浦東新經濟公司合作,將扶農助農政策、國有資本和市場化運作相結合,打造出科創田園項目。

盡管上海鄉村各自的地理特征、資源稟賦等不盡相同,發展路徑也是各有千秋,但多元社會資源參與是一個普遍共識。

當前,上海鄉村已引入地產集團、國盛集團、上海醫藥集團、衡山集團等大型市屬國有企業,以及清美集團、奧園集團、偉大集團、浙江藍城、驢媽媽等有影響力的經營主體100多家,植入休閑農業、鄉村旅游、鄉居民宿、總部經濟等10余種業態。

在崇明,顧伯伯民宿群成功試水並開啟崇明民宿抱團式發展先例,並積極拓展旅游項目,開發衍生服務﹔金山區新義村與天域公司合作,共同打造“眾創入鄉”項目﹔青浦區徐姚村做好“鄉村公寓”文章,已盤活農宅15棟,形成人才公寓、鄉創、文創多種業態﹔嘉定區北管村利用良好的生態基礎及便捷的交通,吸引近130多家企業落戶,其中規上的就有15家,全村產值每年超23億元。

引入投資主體的同時,村與村之間搭建“朋友圈”,抱團發揮資源疊加效應,也是未來的趨勢。發展路徑已較為明晰的寶山區,推進長江口鄉村振興“五村聯動”,以塘灣村母嬰康養產業為龍頭,以綠色農產品上下游產業鏈為支撐,形成了寶山鄉村康養產業高質量發展示范片區。

據了解,上海還有13個示范村連片發展也在積極推進中。其中,浦東惠南鎮,閔行馬橋鎮和浦江鎮,鬆江泖港鎮和葉榭鎮,青浦重固鎮、練塘鎮和朱家角鎮,已明確片區推進計劃。

“按照‘一張藍圖繪到底’的要求,我們持續關注、指導、扶持已建示范村發展,加強引入產業的實化,探索集體經濟壯大和農民增收機制。”市農業農村委黨組書記、主任馮志勇表示,按照上海市鄉村振興“十四五”規劃,到2025年建設300個以上市級美麗鄉村示范村、150個以上鄉村振興示范村,進一步形成一批可推廣、可示范的鄉村建設模式。

(責編:馬作鵬、軒召強)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