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而立”再出發!華陽路街道奮力譜寫“凝聚力工程”新篇章 | 凝聚30年

華陽路街道位於長寧、靜安、普陀三區接壤處,面積為2.04平方公裡,在20世紀90年代,這樣一塊小小的區域卻孕育出了后來影響上海乃至全國的基層黨建品牌“凝聚力工程”。今年迎來“凝聚力工程”30周年,30年來,華陽路街道始終緊扣時代脈搏,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同時進一步深化拓展新時代“凝聚力工程”,不斷提升居民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努力繪就“春滿華陽、多元魅力”的美好實景。
起源——“了解人、關心人、凝聚人”成工作“法寶”
在安化路500號華陽路街道黨群服務中心裡,有一座精心打造的凝聚力工程微展廳,裡面通過實物、視頻等資料記錄了“凝聚力工程”30年的發展歷程。
20世紀90年代初,上海改革開放步伐顯著加快,經濟發展提速,華陽路街道積極探索市場經濟條件下基層黨組織“做什麼”和“怎麼做”的問題,從關心群眾生活入手,“串百家門、知百家情、解百家難、暖百家心”,相繼建立了大熱天大冷天大雪天大雨天入戶關懷、干部走訪聯系困難戶等制度,街道黨工委以實際行動讓困難群體切實感受黨和政府的溫暖,以“了解人、關心人、凝聚人”為主要內容的“凝聚力工程”應運而生,並在30年的發展歷程中,始終永保初衷、與時俱進。
邱力(右一)去看望社區裡的老人
華一居委會為高齡獨居老人過生日
商琳(右二)組織居民一起協商議事
華一居民區黨總支書記鮑莉認為,“串百家門要有廣度,然后才能有深度。”從36歲到63歲,陶家宅居民區黨總支書記商琳說自己腦子裡始終有一根線,那就是關心老百姓,始終把老百姓的需求放在首位,這份“真心真情”的付出也得到了轄區居民的認可。在她的帶領下,陶家宅居民區舊貌換新顏、群眾得到實惠。“85后”邱力是土生土長的華陽人,也是街道最年輕的居委會主任,他說,“‘凝聚力工程’是我們工作的‘法寶’,新時代下,我們年輕一代更要踐行好‘凝聚力工程’”。
多年來,華陽人始終以敏銳的目光關注著社會群體,以滿腔熱情救助困難群體,為人民服務的初心始終不變。
新時代,“凝聚力工程”向“政治凝聚、組織凝聚、服務凝聚、文化凝聚”進一步拓展,華陽路街道奮勇前行,更加篤行致遠。
近年來,華陽路街道建成了全市首家新時代文明實踐分中心,分中心下設21個居民區文明實踐站、30個樓宇園區文明實踐站、100余個文明時代示范樓組、1000余個文明示范家庭,擁有18000余名志願者,在潤物細無聲中,成風化人,凝心聚力。
華陽路街道也時刻牽挂著社區裡的老年人和困難群體。街道已經建立起“1+4+X”的嵌入式養老服務體系,讓老人可以“不離家、不離親、不離群”實現家門口養老。2020年12月,華陽路街道承接了長寧區“社區雲+精准幫扶”工作模式試點工作,創新建立困難群眾救助需求綜合評估系統,關心關愛困難群眾更加精准有效。
過去的30年裡,華陽路街道的干部們一棒接著一棒,一步一個腳印地踐行著“串百家門、知百家情、解百家難、暖百家心”和“問百家需、解百家憂、聚百家力、圓百家夢”的雙“四百”精神,街道兩次被評為“全國人民滿意的公務員集體”,先后獲得全國先進基層黨組織、全國和諧社區示范街道、全國最美志願服務社區、全國民族團結進步模范集體、全國五一勞動獎狀、全國青年文明號、全國婦聯基層組織建設示范社區(街道)、全國第四批智慧健康養老示范街道等榮譽稱號。
拓展——“雙四百”精神成就一個又一個“華陽樣本”
1995年,第一位藏族女大學生永桑走進華陽社區開始,“家在華陽”拉開序幕。近30年來,“家在華陽”與“凝聚力工程”相伴相隨,110余場活動、6200余人次參與,形成了“家在華陽”民族工作品牌,影響了一批又一批的少數民族學生,探索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城區樣本。“凝聚力工程”也逐漸在解決民族交流、社區治理、經濟發展、文化凝聚方面展現出巨大的潛力。
隨著人們生活方式的改變,華陽轄區內聚集了外賣騎手、快遞小哥500余人,為幫助這些人,街道在轄區內布局“寧聚裡·暖新巢”點位,打造可喝水、歇腳、遮風擋雨、熱飯熱菜的“15分鐘服務圈”。今年3月,華陽路街道外賣快遞自我管理互助小隊在兆豐廣場“暖新巢”新就業群體驛站正式成立,旨在邀請更多快遞、外賣小哥參與“暖心巢”治理,致力於凝聚更多力量,讓“治理對象變為治理力量”。
街道也逐漸引導居民走出小區,關注街區治理。2020年,街道引導長寧路396弄裡3個居委會、7個小區的居民、沿街商戶和機構自發成立長寧路396頤養宜居街區路管會,通過民主協商將弄內機動車通行方向由雙向調整為單向,交通狀況大為改善,這是將“全過程人民民主”重大理念有機貫通新時代“凝聚力工程”創新發展實踐,把基層民主協商嵌入到城市治理,形成的以黨建引領、協商治理為重點的“華陽范式”。
近年來,華陽路街道也在武夷路上持續開展沿街商戶聯系走訪,籌建武夷路商戶聯盟。通過發放“武夷路問候卡”、組建“武夷路上的朋友們”微信群,與武夷路“當家人”們共同探討城市更新的未來,增進商戶與街區的粘度,通過“凝聚力工程”,華陽的“朋友圈”不斷擴大。
隨著黨建不斷深入,產業發展同頻共振,華陽的梧桐樹下已經聚集了眾多科技創新企業,2022年,長寧區科委、區科協、區虹橋辦與華陽路街道一起,會同上海新微科技集團有限公司、上海創邑實業有限公司展開研究評估,創建“上海硅巷”,實現城市更新與產業集聚良性互動、互相促進。今年,華陽路街道發布了《“上海硅巷”科創街區2023年華陽路街道施工圖》,推出優化營商環境、社區“智”理、智能設備升級、智慧社區服務、科學素養提升、加強黨建引領等六大行動、32個具體項目,打造主體多元、生態多層的科創街區,打響“上海硅巷”新名片。
提升——“吾百家園”繪就“春滿華陽、多元魅力”美好實景
“一直盼著能坐游船游蘇州河,沒想到碼頭修到我們家門口了。”近日,中山公園碼頭開放,鄧阿姨參加了首航儀式,“我們華院小區建成40年了,近幾年,小區內外都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住在這裡幸福感超強。”
2021年以來,鄧阿姨家所在的蘇河華政灣喜訊不斷:蘇河華政步道“一帶十景”正式亮相,2022年,中山公園萬航渡路圍牆打開,中山公園碼頭啟動運營,把最美的百年校園、百年公園、百年蘇河、百年建筑、百年古樹、百年道路讓渡給市民群眾,真正走進了群眾的“心門”。
與此同時,華陽路街道持續拓展“蘇河華政灣”效應向街區和社區延展,結合精品小區建設等民生重點,打造“吾百家園”街區治理體系。“吾”,代表“我、我們、每一個人、每一個單位、每一個社會肌體細胞”,都是美好生活的建設者、參與者和見証者。
鄧阿姨退休以后就主動做起了小區裡的志願者,小區改造、蘇河華政步道安全巡邏、組織居民活動她都積極參與,小區裡像她這樣的志願者有幾十位,他們感恩美好生活,也願意為社區做點事情。
街道也在不斷凝聚多元主體、多元力量,共同參與到“吾百家園”的建設中來。“吾百家園”青年故事隊、“吾百家園”攝影隊、華陽“小水滴”青年志願者、民間林長等多支志願服務隊伍活躍在街道各個居民區裡,把居民的意見呼聲融入步道的治理建設中,共同協商、凝聚共識。
從中山公園開放並融入蘇河沿岸景觀,到周邊小區的同步改造提升,華陽路街道充分吸納了來自各方的意見,不僅滿足了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向往,更把民心凝聚得更加緊密。
萬凱小區因緊鄰中山公園,此次改造需要將小區的圍牆退讓近2米,一開始居民有顧慮。街道了解到這一情況,牽頭居民區、建設方多次溝通,在公園改造的同時對小區的門頭、門衛室、垃圾房和周邊環境同步進行了優化提升,最終得到了居民的支持,實現了公園與居民小區的融合。
20路公交車站其實最初有過遷址的想法,但經與周邊居民、華政師生溝通,建設方克服多重困難,將車站保留了下來。
街道召集有關單位、周邊居民區、居民代表等召開座談會,邀請政協委員參與協商,一起商量制定“吾百家園”街區治理公約。街道還推出《梧桐公約》,並牽頭組建“蘇河華政灣街區治理委員會”作為治理平台,邀請華政、上海凝聚力工程博物館、長寧公園公司、東聯環衛、巴士一公司八車隊以及華院、華五、蘇一、華二等周邊居民區負責人和居民代表加入,研究推進重點項目,協調解決重大問題,為街區共享共治貢獻華陽智慧。
近年來,華陽路街道依托市區重大工程,積極踐行全過程人民民主,轄區面貌煥然一新,形成“蘇河華政灣、活力中山、智慧定西、靜雅武夷、文藝海粟”等五大主題街區,在新時代努力繪就“春滿華陽、多元魅力”的美好實景。
30年寒暑更替,30年一路芳華。華陽黨員群眾幾代人胼手胝足、辛勤耕耘、一棒接一棒集體塑造而成的“凝聚力工程”已經在全國各地開花結果,華陽也將以奮進的姿態、歸零的心態、進發的狀態,勇毅起航,使“老品牌”煥發“新活力”,鑄就“凝聚力工程”新的輝煌。
(來源:上海長寧)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