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濟大學持續十年文化下鄉 培育“愛鄉人”振興鄉村

同濟大學持續十年文化下鄉
培育“愛鄉人”振興鄉村
■本報記者 李蕾
最近,在2023首屆大理詩歌節上,來自同濟大學鄉土教育“水源計劃”的同學們帶著他們創作的詩歌《寶豐——我美麗的家鄉》登上詩歌節啟動儀式。而“水源計劃”正是同濟大學“美麗鄉愁”鄉土文化傳承人培育行動的舉措之一。
雲南省大理州雲龍縣是同濟大學定點幫扶支援地。2013年,同濟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本科生彭婧在一次暑期社會實踐活動中發現,青少年對家鄉的歸屬感降低,難以為鄉村振興發展提供可持續的內生動力。
為此,同濟大學團委發起“美麗鄉愁”培育鄉土文化傳承人,持續十年開展文化下鄉行動。通過制作鄉土教育工具包,培養了近100名鄉村教師人才、1000余名鄉村青少年、近2000名返鄉青年的文化傳承人隊伍。
一起守護家園寶藏
在雲南省大理州雲龍縣的“千年白族村”諾鄧,美麗鄉愁公益團隊從當地兒童抓起,培養“知鄉人”“愛鄉人”,撬動鄉村文化振興。
2020年8月10日傍晚,諾鄧村的“古鹽局”大院裡,“寶藏故事講述會”熱鬧進行。台上,孩子們穿著由廢棄材料制作的各色職業“時裝”走秀。台下,過道裡立著線上直播的手機支架,村民圍坐在小桌子旁觀看演出,桌上則擺放了“新鮮出爐”的《諾鄧家園一方志》。
這本書的雛形正是來源於當地兒童搜集鄉土文化素材而成的《諾鄧鄉土文化讀本》。2014年夏天,公益團隊帶著當地孩子一同開展鄉土調研,形成了大量一手資料與文化素材。隨后,團隊將素材整理,編寫《諾鄧鄉土文化讀本》,在同濟大學的支持下出版並發行1600冊。
團隊還將項目式學習融入鄉土教育,引導兒童自主開展傳承傳播鄉村文化的公共活動。2018年,由兒童自主策展組織的“我的未來我的家”諾鄧文化展覽成功舉辦﹔2019年,團隊創立“一諾千集”諾鄧文化創意市集。
返鄉青年“漣漪效應”
返鄉大學生是鄉土教育的反哺者與接力者,公益團隊充分發揮高校優勢,建立大學生返鄉實踐平台。
同濟大學團委、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亞太地區世界遺產培訓與研究中心(上海)共同發起“漣漪行動—家園一方志”計劃。同濟大學團委副書記孫羽捷介紹,公益團隊形成“一方志·青年行動工具包”,降低門檻,比如“田野拾萃·文化梳理工具包”為500余支大學生志願團隊、2000多名大學生開展返鄉文化調查提供支持。
截至目前,“漣漪行動—家園一方志”計劃已開展6期,共支持來自全國32個省級行政區的2320名大學生返鄉編寫地方刊物,傳播家園文化。目前,已形成《一方志·水》《味道一方志》《一方志·家園寶藏》等多個主題的750余份地方刊物,連續組織了5屆“漣漪青年論壇”、4次線下展覽,累計關注5萬余人次。
“水源計劃”賦能鄉村教師
鄉土教育振興的長效開展離不開一支有情懷、有能力的鄉村教師隊伍。
2021年,同濟大學美麗鄉愁公益團隊設立專項基金,發起“鄉土教育水源計劃”。兩年來,“水源計劃”形成了可復制的“同濟模式”。
“水源計劃”提供標准化課程盒,教師隻需融入本土知識,就能便捷開展優質課程。寶豐中心完全小學使用了團隊研發的“我繪我家鄉”美育課程盒,老師們把寶豐古鎮作為大課堂,帶領學生觀察古建筑的造型與紋飾,尋訪老街的地道風味與煙火氣息。2021年,首期“水源計劃”支持雲龍縣10所學校開展了14門鄉土美育課,覆蓋352名學生。
“水源計劃”通過系統化教師培訓體系,提升教師鄉土文化認知力及課程勝任力。過去一年已舉行培訓10余次,覆蓋鄉村教師250余人次。截至目前,“水源計劃”共舉辦兩期,支持雲龍縣86名教師開展69個鄉土教育項目,受益青少年近1500人次。
(來源:解放日報)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