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首部鎮域人文地圖集亮相亭林

近日,由金山區亭林鎮聯合華東師范大學江南文化研究院與地理科學學院、地圖研究所共同編纂的《亭林人文地圖》由中華地圖學社正式出版,成為我國聚焦單一鄉鎮的人文類專題地圖集的開創之作,為亭林“文—史—旅”的時空融合演繹提供了新視角。
發揚和傳承“江南文化”
的重要探索
亭林鎮是金山區“亭衛—亭楓”兩大黃金發展軸的交匯之地與工業重鎮,也是金山連接上海市中心的“北大門”。同時,亭林歷史悠久,是上海良渚文化的重要發祥地、三國東吳名相顧雍故裡,南朝梁陳間歷史地理學家、文字訓詁學家顧野王亦閑居於此。進入新時代,文化傳承與創新得到前所未有的關注。“2035遠景規劃”中提出建設文化強國的目標,黨的二十大報告中進一步強調文化自信自強。“我們想通過一種具有紀念意義的方式,發揚和傳承上海的紅色文化、海派文化、江南文化,深化亭林文化品牌建設,展現‘人文重鎮’的價值內涵。”金山區亭林鎮黨委書記劉雪峰表示。
2019年亭林鎮黨委、政府與華東師范大學共同籌建“華東師范大學江南文化研究院亭林基地”,持續推進“亭林人文地圖”等特色文化項目的探索和“落地”。2021年由華東師范大學地理科學學院、地圖研究所李山副教授和唐曦教授領銜啟動《亭林人文地圖》編纂項目,嘗試通過新的媒介形式系統解說亭林的文化基因與現代風採,使圖集成為記錄亭林古往今來的“一部史料”、適宜多種情景的“一扇窗口”和輔助政企決策的“一張藍圖”,助力亭林鎮實現從“江南文化故地”向“江南文化高地”的品質嬗變。圖集的出版亮相,標志著亭林鎮與華東師范大學地校合作進一步走向深入,是引智服務地方發展的又一項代表性成果。
鎮域人文圖集
的創新突破
“作為我國鄉鎮尺度人文類專題地圖集的開創之作,《亭林人文地圖》在編制過程中面臨多方面挑戰,亟待創新突破。”主編李山認為,主要困難體現在三個方面:一是大綱框架缺乏經驗參照,需要構建一個邏輯自洽的全新地圖敘事體系﹔二是需要通過專題研究,從歷史文化資源中梳理出可資利用的制圖信息資源﹔三是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制作過程、典型場景、故事傳說等所涉及的大量非空間信息,需要與空間要素實現有效的協同融合設計。為此,編制團隊多地走訪調研,嘗試從寬、窄、中多層次視角進行敘事意象梳理、區域稟賦分析、目標需求識別和主題分解演繹。
圖集在內容大綱、形式表達及其敘事銜接的融合設計上著力謀求可能的創新,通過“地圖集”與“一張圖”的詳略配合,為更多人認識和了解亭林提供更加多樣的選擇。就大綱編排而言,拓展了鎮域人文地圖集的架構方式——鮮明的敘事主題、自洽的圖組邏輯、分層的寫意寫實(圖組寫意而圖幅寫實)﹔就形式表達而言,豐富了鎮域人文地圖集的可視化手法——敘事結構的視覺響應、多元空間的綜合整合與虛實要素的符號協同。而活頁式的封套裝幀方式,給予不同閱讀主體更多切入點,也便於內容的延伸、更新和續編。“在有限載體上凝練表達鎮域空間尺度豐富的文、史、旅多元主題無疑也是一項學術試驗,期待《亭林人文地圖》為同類作品的設計提供可能的示范”,華東師范大學地圖研究所副所長唐曦如是說。
感受浦南重鎮
的過去、現在和未來
據介紹,《亭林人文地圖》以“鳳棲梧桐鬆隱鶴·雲間亭林不思歸”為隱喻主旨,構建“感受江南”“安身立命”“重拾鄉愁”“擁抱金山”等4個圖組的敘事線索,漸進式演繹亭林“自然優渥(基礎)—人文昌盛(歷史)—鄉愁濃郁(傳承)—城鎮繁榮(發展)”的內在邏輯。成果最終呈現15個圖幅30個頁面的專題時空信息圖示,在內容上清晰闡釋了亭林鎮宜居宜業的江南自然人文背景、豐厚的歷史文化遺存和影響,以及優越的產業基礎和區位優勢。
4個圖組中,“在亭林·感受江南”圖組通過自然江南、人文江南、方言土語、小橋流水等4個圖幅,自下而上地呈現亭林江南文化的自然基礎、歷史底蘊和典型景觀。“在亭林·安身立命”圖組通過文化遺址、古鎮遺韻、鳳棲梧桐、名傳四方等4個圖幅,由古及今、以點帶面地呈現亭林適宜人居的遺存見証、代表人物和后世影響。“在亭林·重拾鄉愁”圖組通過非遺傳承、舌尖記憶、文創工藝、美麗鄉村等4個圖幅,以小見大地呈現亭林生活積澱的精湛技藝、傳統美食和鄉韻鄉愁。“在亭林·擁抱金山”圖組通過歷史亭林、現代亭林和展望亭林等3個圖幅,古今照應地呈現亭林勇毅前行的過去、現在和未來。
劉雪峰表示:“《亭林人文地圖》的出版是亭林人文傳承與發展的一個新起點,未來我們將進一步挖掘亭林豐富的歷史文化資源,探索並深化與華東師范大學、上海交通大學、鄭州大學等‘雙一流’高校在相關領域的合作,力爭打造‘校地合作’新典范,朝著成為弘揚中國優秀傳統文化‘新高地’的目標不斷邁進。”
(來源:i金山)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