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上海頻道>>經濟中心

拼品質拼培育新品 上海農業“精品化”愈加清晰

2023年03月30日16:51 | 來源:解放網
小字號

拼品質拼培育新品,上海出現不少“盒馬村”

在給電商供貨中農戶逐步改變傳統思維,注重對農產品分級管理,上海農業“精品化”路徑愈加清晰

■本報記者 杜晨薇

今年全國兩會上,有人大代表提出了“大力發展農村電商”的建議。山東曹縣的100多個淘寶村,讓農戶實現了把山貨賣到全國的目標。上海浦東正在形成的“盒馬村”集群,也打起了“一村一品一產業”、電商帶動鄉村振興的算盤。

不過,人們也有擔心:農民在面對大型電商平台時沒有議價的能力,在資本的作用下,農民未必賺得到錢,甚至有可能陷入“谷賤傷農”陷阱。

事實果真如此嗎?農民踏入商海,能否玩得轉?記者走訪了上海多家電商、農業企業、合作社、農戶,試圖回答關於成本、利潤、流量、契約等幾個問題。

價格由誰說了算

電商在面對農戶時仍有出價主導權,但隨著競爭白熱化,電商的收購成本逐步趨同,不敢過度壓價

年初的一場寒潮,讓奶油草莓產量驟減。價高的抱怨聲很快就在市場上出現。與此同時,來自山東、遼寧的草莓迅速運進上海,給消費者帶去更多選擇。

這是一幅典型的市場畫像,農產品普遍呈現出價格浮動頻繁、消費者感知迅速的特征,而很長一段時間裡,提供商品的農戶卻總是后知后覺。

在上海從事十余年農業種植的閩中生態農業發展有限公司負責人渠雯告訴記者,早年大家普遍走市場批發的途徑。貨車開到合作社門口,裝車后拉到上農批、西郊、御橋等幾個大型農貿市場。“隻有批發商把草莓賣出去,我們才知道當天的價格。”

盲賣,曾普遍存在於農產品的流通環節。2018年,渠雯開始接觸電商,相較農貿市場,定價不再聽任批發商一家之言,而是有了“談”的環節。“測算成本后,我們出一個價格,電商再壓一些,雙方能承受就成交。實際銷售中,再根據行情每周浮動一次。”

“談”是一個積極信號,但並不意味著農民自此掌控了價格。在渠雯與電商合作的初期,前幾個月都是虧損的。一次,電商提出要渠雯將100盒草莓送往南京的大倉,光運輸費一項就虧本了,但渠雯還是照做了。“因為一旦退出,就很難再進來。”

第二年,這家電商增加了向閩中生態的採購量。這一年渠雯看到了盈利,“利潤也超過了過去賣給批發商。”

去年,上海匯民農業專業合作社副總經理范怡婷與叮咚買菜接洽了。這也是她首次坐上價格“談判桌”。叮咚買菜商品開發總監付晶介紹,公司測算土地租金、農機費用以及水電、人工、運輸、包裝成本后,會給出一個價格,確保雙方都有一定的盈利空間。

搭載電商平台后,范怡婷沒有明顯感受到效益的提升,但收益穩定性確實增加了。“合同一簽,我們后續的銷售就有保障了。收益可以提前測算,也可以合理安排生產。”

目前來看,電商在面對合作社、農戶時,仍有出價的主導權。也有一些農戶反映,自己被電商“壓價了”。不過,一位深耕上海農業領域的專家也指出,沒有電商之前,上海本地種植戶普遍都有自己的銷售渠道。如果壓價真的超過合理范圍,自然也就無法成交。

另一方面,電商之間的競爭日趨白熱化。同一品種的農產品,在不同平台上的價格幾乎是一樣的。“這意味著電商的收購成本逐步趨同。大家都知道,過度壓價隻會把農戶推向其他平台。”

扛過成本陣痛期

電商選購條件苛刻,但對農人來說,成本拉高是暫時的,和電商的合作推動了管理方式的轉型

當然,價格隻有在終端消費時才能顯出意義。對於農民來說,成本遠比價格重要。

與電商合作的第一年,渠雯的成本激增。“以前賣給批發商的是統貨,不論大小統一稱斤。給電商供貨后,對方的要求卻具體到每一顆草莓:糖度要達到10.5以上,果形橢圓,果蒂不能有黃葉,果體不能有蝸牛爬過的印痕……我們需要一顆顆揀選,100斤草莓摘下來,損耗就有80斤。”

范怡婷供給叮咚買菜的大米則需要經過色選機的過濾。這是一台耗資幾十萬元的農機,它的作用是根據電商的收購標准,將雜色米、碎米篩選出來,控制每一粒大米的“賣相”。

電商苛刻的選購條件很快將一批農人推向轉型陣痛期。為了能夠達標,渠雯購買了精確到小數點后兩位的電子秤、電子測糖儀、農殘檢測儀等設備。員工在包裝車間反復練習,逐步可以用更短的時間、更少的損耗,交出合格的商品,“盡管在這個過程中我們交了好幾個月的‘學費’。”

在范怡婷的合作社,過濾、包裝都設置了專門的區域,並購買了專業的機器,也相應增加了管理成本。而電商對農殘的檢測亦十分嚴格,為了不丟掉合同,幾乎沒有一家合作社會在這方面馬虎。

電商出現后,一些合作社的人力成本也開始增加。不過,這種增加不體現在數量上,更多是結構性的調整。范怡婷在與叮咚買菜簽約后發現,光有田間管理的人才還不夠,必須培養理解新零售邏輯、能嫻熟應用電子對賬系統的人。

今天在上海,新的零售渠道向農業敞開后,農民真正開始向多元化、職業化發展。在盒馬的供應商之一、米果實業創始人黃建榮的公司,不少員工都是熟悉電腦應用的“90后”,辦公場所也是格子間的布置。

渠雯則表示,現在她與電商之間的貨物交接、錢款交付已經全部實現電子化了。去年,她的合作社還為此招錄了大學生,目的就是更好地銜接電商的管理體系。

事實上,成本拉高是暫時的,合作社普遍反映,扛過陣痛期后,合作成本能回落到合理水平。不過,不同的品種成本差異仍然明顯。在水稻種植領域,一些電商能夠與崇明、鬆江等地的合作社達成動輒幾萬畝的訂單合作,但是在水果和綠葉菜領域,訂單量就偏小。

“這是由於合作成本始終居高不下。”黃建榮說,蔬菜在採收、運輸、加工、清洗過程中都極易造成損傷,因此,合作社往往需要投資建立“零度水清洗”的流水線來為蔬菜保鮮。“再看水果,遼寧丹東草莓果實硬挺,現有冷鏈條件下可以銷往全國。但上海草莓果實軟糯,不耐運輸和貯藏,它的採后保鮮問題至今還沒有得到解決。”

急需二產來加持

想要實現雙方深度協同,科學的採后管理技術是需要攻克的一大難題,實質是一二產的聯動發展

今天來看,電商對本地農業的影響是系統性的。記者在走訪中發現,很多合作社在給電商供貨的過程中,不僅升級了設備、改變了生產流程,還逐步拋棄了統貨的銷售思維,開始對農產品進行分級管理。

“這顯然是上海地產農業轉型升級的重要一步。”黃建榮告訴記者,農民有了分揀意識后,就希望能夠分渠道銷售,特別是把優質果賣上好價錢。這也是他們得以與電商合作的動力基礎。

不過,想要實現雙方的深度協同,各自要走的路還很長。黃建榮指出,科學的採后管理技術就是當前需要攻克的一大難題。在歐美農業體系下作為單獨學科出現的“採后管理”,內核是先進的分級分類技術、預冷保鮮技術、包裝技術、冷鏈運輸技術,實質是一二產的聯動發展。

以新西蘭獼猴桃為例,其之所以能夠實現99%出口,且佔據全球市場的33%,就在於解決了從產業品種選育、種植、採收、包裝,到儲藏、物流、配售、廣告推廣的統一設計規劃。

農產品通過工業技術加持,最終是能夠實現標准化、商品化、全球化的。

近年來,一二三產聯動發展已成為國內農業行業的共識。一產為基,二產賦能,三產疊加,鄉村經濟逐步走向正向循環。

思路不錯,但實施難度卻不小。上海一些涉農區在過往實踐中也發現,一二三產聯動有局部的實驗,卻未能形成氣候,農民缺乏主觀能動性、政策環境仍有壁壘、種植不夠規模化等都是背后成因。

這兩年,受新零售市場氛圍熏染后,一些農業企業開始有意識地布局“二產”。范怡婷介紹,圍繞電商提出的降低碎米率問題,合作社經常和鬆江區農業農村委的技術專家聯合展開測試,目標是通過改善后端加工技術,將大米作為一種標准化商品推向市場。

近年,盒馬宣布在浦東航頭開建佔地約117畝的盒馬鮮生冷鏈物流基地。這是更深層的產業聯動。黃建榮表示,基地建成后,將具備生鮮商品加工、半成品及成品食材研發、無人自動化冷鏈物流等功能。

通過這樣一個產業中樞,電商從田間收購的農產品可以分級分類管理,比如把優質果做成鮮果、淨菜,其余加工為果切、冷榨果汁等商品。“有效提高地產農產品利用率的同時,也降低了電商與農戶合作的門檻,最終實現農產品更高效率的流通。”黃建榮說。

而這兩年湖北秭歸縣倫晚橙的走紅,也進一步強化了市場的信心。通過硬件設施改造,秭歸縣一畝橙子的採摘成本節約了1000元左右﹔配套加工企業還開發出了橙酒、橙醋等100多個柑橘深加工產品,實現橙子從花到果、從皮到渣的“吃干榨盡”。該公司負責人在去年接受媒體採訪時就表示,過去橙農辛苦勞作一年,遇到天災血本無歸。布局二產后,就算果子賣相不好,果皮還可以加工,果肉也可以榨汁,總能保証收入。

要避免合久必分

上海地產農業要素成本高、難以規模化種植一定程度上制約了農村電商發展,“精品化”將是財富密碼

今年春節,浦東又新增了兩家“盒馬村”。按照計劃,2023年—2024年,盒馬將與浦東新區10個鎮共建10個“盒馬村”,鎖定浦東優質地產農產品,同時形成高標准、規模化的訂單農業合作基地網。

不過,相比湖北、廣西等農業大省,上海的地產農業因要素成本高,很長一段時間裡,難以突破規模化種植的瓶頸,也一定程度上制約了農村電商的深入發展。

以“盒馬村”長達村來說,村企合作的460畝土地中,實際適合草莓種植的隻有200多畝,電商在銷售的旺季,光靠本地供應遠遠不夠。為此,盒馬、叮咚買菜等規模較大的電商平台也開始在全國各地布局自己的種養殖基地,採用基地直採、訂單合作的方式保障農產品質量和數量,同時降低中間成本。

這實際上是一個“去本地化”的過程。浦東新區農業農村委綜合處工作人員倪嘉寧告訴記者,在每年政府組織的產銷對接大會上,他們發現電商的興趣點都在“拿地”(即自建基地)上,和本地農業合作社簽約的意願反而不太大。

而長期有限規模的種植歷史,也讓上海本地農業逐步發展出“圈子經濟”。記者了解到,傳統的圈子普遍依賴熟人購買、企事業單位採購﹔現在,火熱的社區團購則讓農民開始重視起私域流量的建設。渠雯告訴記者,即使沒有電商,合作社每年的產出也可以在朋友圈、社區團購平台銷售一空。“今年電商採購了很多外地草莓,減少了跟我們的合作訂單。但本地人對地產農產品的偏愛,最終會幫助我們導入更大的私域流量。表面看,是電商‘擠壓’了本地市場,但結果很可能是電商‘失去’本地市場。”渠雯說。

為了避免農民與電商“合久必分”,引導農業企業、合作社和農戶主動擁抱新零售,這兩年上海各區農業部門始終在積極促成合作。付晶介紹,為了強化叮咚買菜和本地農戶的合作,鬆江區農業農村委專業技術人員持續跟進生產流程,幫助解決了不少如提前收割、開發新品種等問題。浦東新區農業農村委除了為電商牽線打造了農業合作基地網,還扶持了許多重點農業企業、合作社引進新農機、新技術。

“不過,將來上海農業更有可能會走向一條‘精品化’路徑。”有關專家指出,農業種植的規模存在邊際效應,上海不應和內陸地區拼種植規模,而應該拼品質、拼新品種的培育。

“目前來看,本地的紅剛青扁豆、8424西瓜等特有品種之所以能夠在市場上叫好又叫座,也讓農民在和電商的談判中增加話語權,正是掌握了農業‘精品化’的財富密碼。”專家補充道。

(來源:解放日報)

(責編:嚴遠、軒召強)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