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上海頻道

大江東︱張軍:“自己人”不分“三六九等”,讓民企敢闖輕裝上陣

人民日報中央廚房-大江東工作室 作者:季覺蘇
2023年03月17日09:41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小字號

民營經濟關乎國民經濟,也關乎家庭生計,疫情防控進入新階段后,更承擔起經濟復蘇的重任。全國兩會期間,民營企業備受關注,感受著來自各方的陣陣暖風——“切實落實‘兩個毫不動搖’”“促進民營企業健康發展,破除各種隱性壁壘,一視同仁給予政策支持,提振民間投資信心”“依法保護民營企業產權和企業家權益,鼓勵支持民營經濟和民營企業家發展壯大,支持中小微企業和個體工商戶發展,構建親清政商關系”等被寫入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

暖風來得及時。當下,我們發展遇到的挑戰前所未有,不確定難預料因素顯著增加,民營企業的發展也面臨諸多困難和壓力。當前如何鼓勵民營企業提信心穩預期,敢闖敢干大膽發展?從中長期來看有哪些體制機制障礙需要破除?近日,大江東工作室專訪了復旦大學文科資深教授、經濟學院院長、中國經濟研究中心主任張軍。

張軍教授

大江東:民營企業在發展中有不少煩惱和擔憂,比如遭遇“融資難”等現實問題,影響了民間投資和民營企業的預期和信心。如何看待這個問題?

張軍:從經濟體量上看,民營企業貢獻了超過50%的稅收,提供的城鎮就業超過80%,經營主體佔比超過90%。分類別來看,民營企業佔據了制造業“半壁江山”,最具活力的平台經濟、服務業等領域都活躍著民營企業的身影。民營經濟已經是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

但是,在某些關鍵領域,民營經濟始終佔比偏低。以金融領域為例,幾乎都是國有的,但在經濟活動中,90%以上的經營主體都是非國有的,兩者之間的結構非常不匹配。在實體經濟中,金融機構傾向於認為國有企業風險小,但從效率和資產回報率來看,民營企業的整體表現是強於國企的。這說明市場機制還沒有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民企和國企在銀行信貸評估、風險評估體系中的不對等,導致了一些根本性的問題,例如效率更高的民營經濟主體反而面臨融資難、融資成本高的問題。要從根本上解決這一不匹配問題,需要金融資源的配置更加市場化,換句話說,需要把推進金融的市場化改革放在優先地位,不宜再拖延。一個充分市場化的金融機構,會更傾向於自主地平衡風險和盈利。

大江東:堅持“兩個毫不動搖”給民營企業家吃下“定心丸”,但也有不少人依舊心神不定,這是為什麼?

張軍:民營企業最擔心什麼呢?怕政策改變,擔心財產得不到根本保護。

民營企業或私人企業是在改革開放之后發展壯大的,歷史較短。上世紀90年代,很多民營企業是早年鄉鎮集體企業實行民營化轉制過來的,或者是長期虧損的中小型國有企業通過股份化和被管理層收購而演變過來的。這些二三十年前的轉制或管理層收購中,可能存在不規范和不完善,當時結構改革迫在眉睫,來不及等規范了再改革,這就給一些民營企業留下了會被后來詬病的問題。多年來,學術界對這些問題有過幾波爭論和研討,但這些問題很復雜,不容易說清楚,於是就留下了“出身”問題。

此外,早年有些民營企業在拿地、建設園區、融資等方面,涉及一些“擦邊球”或所謂“變通”的做法。改革開放以來,企業法規是一個不斷發展完善的過程。要依法保護民營企業產權和企業家權益,對早年積累的、到現在還沒有解決好的問題,需要作出了斷,通過決議或法律確定下來,讓民營企業輕裝上陣。

大江東:如何讓民企敢闖、大膽發展?

張軍:強調民營企業家是“自己人”,這讓民企聽了非常溫暖。對“自己人”,就不應該分“三六九等”,不應該搞人為對立,對各種所有制企業而言,大家都是一樣的、平等的、合法的,要淡化乃至消除“企業出身論”。

現在,國有企業也在進行混合所有制改革,所以更應該打破所有制的區分和界限。說到底,隻要有公平競爭的市場,所有制對企業的經營效率和長期發展並不重要,重要的是,無論國有的還是民營的,大家都可以在市場化環境中公平競爭。國有企業照樣可以有國際競爭力,關鍵是它也要一樣面臨市場上公平的生存競爭。

古人說,有恆產才有恆心。恆產就是受到國家保護的財產,也可以理解為受保護的個人權益。如果個人權益得不到充分的保障,企業家就不願意進行長期投資。財產安全了,投資者才安心於長期經濟活動。這對於民企和外企來說都是一樣重要。

還有,應當立法保護民營企業和民營企業家權益,也要立法明確哪些干預和侵權行為是法律不允許的。比如,現在不少企業經營者動輒遇到資產被隨意凍結,或者限制交易,失去流動性。流動性是衡量一個國家財產權利是否安全的最重要指標。

這些年,我們非常強調保護民營企業家合法權益,繼而要有些實質性的措施回應長期以來民營企業家關注的問題。我有個建議,能否成立專門受理民企案件的專業法院,讓涉及民營企業和民營企業家的案子直接到這個法院來處理,從而減少一些地方對涉及民營企業案件的干預。

大江東:政府部門如何做好預期管理,來幫助企業進一步提振市場預期和信心?

張軍:預期其實是一個溝通的過程,政府管理部門和民營企業之間要有充分的雙向溝通。比如,要出台一項政策,計劃怎麼做,過程要透明,不能讓市場通過坊間的猜測和揣摩獲取信息,避免預期偏差。

預期管理,首先要做到相關政策制定過程是透明的,經過充分討論的,預測是公開的。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要重視預期管理,包括定期對各項經濟指標作出預測,並向市場公布。市場上獨立的金融機構,也可以發布自己的預測,不同預測之間相互影響,就是一個溝通和共識形成的過程。

未來,經濟層面的政策調整,需要和市場之間有充分的事先溝通,而不是讓市場處於信息劣勢,去依靠小道消息。這樣的話,可以讓社會預期避免大起大落,在磨合的過程中逐漸達成共識。

大江東:上海的民營企業發展有什麼特點,如何更好發揮優勢?

張軍:外界長期有個看法,認為上海缺少民營企業。其實,這是一個誤解。上海的央企、跨國公司雲集,有實力、有規模、有影響力的公司才可能在上海的經濟矩陣中有更高的顯示度,民營企業雖然可能不是那麼耀眼,但有一個顯著特點,就是它們在上海被孵化或成熟以后可以離開上海,卻總是將企業的“大腦”留在上海。而上海也充分認識到了大力發展總部經濟的必要性。

實際上,上海確實聚集著一大批創新型、創業型的中小民營企業,它們下沉在各個區裡面,很有活力和增長潛力,這座城市的營商環境很好地讓上海充當了孵化器的角色。當這些中小企業成長起來后,它們很多都會去長三角某地投資設廠,但總部還在上海,正是這樣的特點,促成了長三角經濟的高度一體化。我們看到,上海這個國際大都市的強外溢模式,給今天的長三角快速融入以上海為龍頭的開放型經濟體系創造了機遇。

(來源:人民日報中央廚房-大江東工作室)

(責編:沐一帆、軒召強)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