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豫園燈會“講述”可親可感可觸的中國故事

過年看彩燈是上海人最有年味活動之一,視頻與美圖頻現社交媒體
豫園燈會“講述”可親可感可觸的中國故事
■本報記者 唐燁
最近,每天下午4時,上海豫園彩燈准時亮起。九曲橋也迎來一天中最熱鬧的時光:游人們從四面八方涌來,在100多米開外就圍著提前布設好的欄杆排隊,等待進入九曲橋區域賞燈。華燈初上,九曲橋流光溢彩,薲草、應龍、白鹿、當康……中國上古神話中的各色奇花異草、神仙瑞獸,幻化成五彩花燈,矗立在湖水之上,美輪美奐。
過年到豫園看彩燈,是上海人心目中最有年味的活動之一。今年豫園燈會格外火,甫一亮相就登上抖音、小紅書等年輕人熱衷的社交媒體,“豫園彩燈‘贏麻了’”的網絡語被送上熱搜,彩燈美圖與視頻最近在社交媒體頻現,很多上海年輕人將豫園作為今年春節必來的打卡地。復星國際聯席CEO徐曉亮說,上海豫園燈會希望以文化創意引領與演繹中國故事的可親、可感、可觸。
豫園燈會已舉辦了28次,為何今年格外出圈?記者日前採訪了此次燈會總策劃、大豫園首席文化官陳佳,聽她講講彩燈出爐背后的故事。
“沉浸感”怎麼來
以現代非遺燈彩方式演繹,多媒體、實景結合AR增強現實等技術加持,呈現東方美學奇境
每年的豫園燈會僅辦1個來月,但策劃籌備工作,往往在上一年燈會結束后不久就開始了。去年4月,燈會的主創團隊啟動策劃。
首先要確定新一年燈會的主題。首屆豫園彩燈開始於1995年,至今已辦了28次,十二生肖輪回了兩次有余,新一年的彩燈還能做些什麼?查找了大量歷史資料,經過數次頭腦風暴后,主創團隊跳脫出生肖造型的局限,將目光最終鎖定在中國神話巨制《山海經》上。
“《山海經》蘊含著中華民族瑰麗而盛大的想象,體現著中國原始神話時代‘尚善守序’的哲學精神。”陳佳此前是電視台的國家二級導演,致力於中國傳統文化的傳播與推廣。她說,《山海經》是很多中國文化創作的靈感,《搜神記》《聊齋志異》《西游記》等中國古典名著都有《山海經》的身影。放眼全球,在日本流行的志怪小說、J.K.羅琳的《神奇動物在哪裡》等作品中也能看到《山海經》中的形象。
最終,今年新春的豫園燈會主題確定為“山海奇豫記”,以《山海經》為藍本,提煉其中上古神話中的形象、故事,以現代非遺燈彩方式演繹,多媒體、實景結合AR增強現實等技術加持,在上海的鬧市區為人們呈現一個充滿魔幻色彩的東方美學奇境。
在現實世界中呈現神話中的奇異世界,並不是簡單的場景嫁接。結合豫園的環境與文化特點,陳佳帶領主創團隊大膽進行二次創作,最大限度為游客營造沉浸感。
九曲橋是豫園的核心區域,這裡的彩燈歷來也是燈會的重頭戲。步入九曲橋,可以看到兩側高大通透的薲草(也叫忘憂草)彩燈掩映著入口,給人即將進入仙境的神秘感。這時,白色的煙霧從湖底升騰,湖水與橋面上仙氣飄飄,游人宛若置身仙境。仙霧縹緲之間,奇花異草、神仙瑞獸,如畫卷般一一展現,讓人目不暇接。帶著翅膀的應龍,將晶瑩剔透的尾巴鋪滿半個湖面,神氣活現﹔頑皮的胐胐、憨態可掬的當康、七彩的文鰩,圍在應龍旁邊,好像在嬉鬧﹔靈瑞白鹿踏水而來,渾身通透,神奇的鹿角似“火樹銀花”般燦爛……在這裡,主創團隊借鑒了“傳統造園”的手法營造沉浸感。
九曲橋蜿蜒曲折,通過高低錯落有致的分布,各種瑞獸仙草彩燈在不同區域隱現,令游人在行走過程中感受移步易景的精彩。九曲橋區域的建筑也成為造景中的一幕。如,百年湖心亭立於九曲橋中央,恰好起到“猶抱琵琶半遮面”的作用。在九曲橋橋頭到湖心亭的前段旅程,主創團隊營造了“愛麗絲夢游仙境”的神秘感﹔但一過湖心亭,瑞獸彩燈躍然湖面,一覽無遺,又是另一種景象……“湖中、橋面、天上均入畫,游人完全沉浸其中。”陳佳說。
細節上追求極致
置身其中,仿佛伸手便可觸到這些彩燈,但又不會真的觸碰到,主創團隊對人與景的空間關系拿捏得當
漫步九曲橋,各種奇花異草、神仙瑞獸環繞在游人身邊。人置身其中,仿佛伸手便可觸到這些彩燈,但又不會真的觸碰到。主創團隊對人與景的空間關系拿捏得當,增強了人在其中的沉浸感,但也對彩燈的制作提出了非常高的要求。
因為人與彩燈距離近,對燈的細部就看得格外清楚。“仙草要有透明感,薄如蟬翼,水滴要晶瑩剔透……”陳佳對制作提出這樣的要求。為更好地傳遞設計理念,今年的豫園彩燈首次採取“3D建模”的設計方式。“以往設計師拿出來的是平面圖紙,到了制作團隊這裡,有些角度與細節看不到,可能需要制作團隊自己發揮。但今年我們用了‘3D建模’的設計方式,可以360度、無死角地呈現我們最初的形象設計。”
彩燈制作是個環環相扣的過程,凹絲、上色、安裝……稍有差池,作品的效果就大打折扣。有時候,一個彩燈作品在車間呈現的是一個效果,放到現場又是另一個效果。為達到視覺上的完美,陳佳帶著主創團隊死摳每個制作細節。
在豫園四處建筑的門頭,懸挂了代表四季的四組彩燈,其中在老廟黃金銀樓的門頭上是一組“春神句芒”彩燈。美麗的“春神”展開雙翅,伴著祥雲而來。即將正式亮燈前的三天,制作好的“春神”挂了上去,白天看著效果挺好,但到了夜裡,燈一亮,不知道在上色的哪個環節出了差錯,“春神”臉部皮膚在燈光下竟變成土黃色。“這肯定不行!”陳佳急了。重新做,來不及,如何改,制作方要她拿主意。左思右想,陳佳大膽提議,“春神”的臉部皮膚涂成白色,原來臉上的五官顏色加重,再畫上稍微醒目一些的配飾。一番努力下,在正式亮燈的前一晚,修改后的“春神”挂上去了。燈一亮,一個眉眼精致的“春神”形象活靈活現地呈現在眼前。
豫園彩燈中耐人尋味的小細節有很多,透露著設計團隊的匠心。矗立在湖面上的白鹿看似“高冷”,但仔細看,卻會發現“她”的熱情。經過特別設計,白鹿的眼睛能夠張合,游人從任何一個角度望向“她”,都能與之眼神對視,很神奇。湖面上的薲草通體晶瑩,草身上圍繞著數個小燈泡,有意思的是,燈泡會自動調節亮度,忽明忽暗,仿佛在與走過的游人“打招呼”。豫園老街的上空,安裝了一群多彩的錦鯉,細看下,錦鯉的尾巴會微微擺動,好像真的在人頭頂上游弋……
最近,陳佳稍稍鬆了一口氣,此前為了彩燈上線,她帶領主創團隊廢寢忘食地忙了1個多月。正式亮燈前的1個月,彩燈開始進場安裝調試。為了不影響游客白天在豫園的游覽體驗,彩燈的組裝調配都放在豫園閉門后的夜裡。主創團隊跟著工人晚上10時進場,忙到第二天凌晨5時。
年輕人紛至沓來
保持傳統年味的溫暖記憶,吸引更多年輕人前來,在視覺、文化和情感多重沖擊下,自覺習得文化自信
上海社會科學院歷史所研究員熊月之說:“豫園燈會是老城廂年俗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這種年俗,外在的表現形式是花燈、燈組、演藝活動。看上去眼花繚亂、分外熱鬧,本質上是通過具有儀式感的內容,承載和傳遞歷史、文化和情感。”
豫園彩燈亮燈以來,呈現給游客的不僅是熱鬧,還發揮著傳播歷史與傳承文化的作用。《山海經》中描述的奇禽異獸、奇異花木眾多,豫園燈會選取其中13種仙草和11種神獸,都蘊含了吉祥的寓意。出自《山海經·西山經》的薲草也叫忘憂草﹔迷榖防迷路,祝余有飽腹奇效。瑞獸們也各顯神通:旋龜療愈康健,騶吾擁有一顆善良的心,白鹿通百祿,文鰩兆示豐年……這些彩燈形象的名字、寓意以及典故,哪怕一個小小的細節,都經過主創團隊的嚴謹考究。有的內容被寫進游園手冊,供游客細細品讀﹔有的被做成銘牌,置於彩燈旁,還有的被做成游客掃二維碼就能聽讀的電子書。讓主創團隊欣慰的是,很多游客正是看了這次燈會,第一次了解了《山海經》,激發了對這一中國傳統文化的興趣。
有些彩燈的形象,是在歷史文化的基礎上增加了設計師的想象力而創造出來的,但同樣有出處、有依據。九曲橋旁的湖中,有一隻模樣像小豬的神獸。它身體圓潤,長著棕色鬃毛,盡管獠牙外露,看著卻十分和善。這是中國古代神話傳說中的瑞獸“當康”。“當康”形象就是主創團隊創造出來的。在《山海經》中,對“當康”的描述隻有寥寥數語,其最大的特征是“如豚”,長得像豬。但因缺少詳細描述,一度為創造“當康”形象帶來挑戰。
“我們在市場調研中發現,很多人都創造過《山海經》中的形象,有卡通、有游戲動漫等各種風格。我們的花燈需要創造一個新的風格,更好地傳遞節慶文化特征。”陳佳說,主創團隊翻閱了大量的《山海經》圖鑒、插畫和影視作品,確定“結合美影廠+國潮動漫”的美術基調。在這一基調上,設計師充分融入想象力,創造了一個又一個前所未有的形象。如“當康”被設計成“獠牙也不擋圓潤趣致”的模樣,在游人中總是能引來“可愛、萌”的驚呼﹔在《山海經》記載中,白鹿的鹿角能隨陰陽變化而消長,設計師參考了動畫片《九色鹿》的畫風,讓白鹿的頭頂上延伸出一顆五彩東方神樹,勾起很多“80后”“90后”的童年記憶。
主創團隊還探索採取更多活態形式傳播民俗文化、歷史文化。如,元宵節期間,豫園將恢復老上海上元燈會賜福巡游的民俗傳統,邀請天官依例出巡,以表天官賜福,萬民欣樂之意﹔豫園安排了一些工作人員打扮成“玉兔仙子”“花神”“書生”等形象,與游客展開對話,制造現代游藝般的沉浸式互動場景。
豫園彩燈吸引年輕游客紛至沓來。統計顯示,亮燈以來,到豫園看燈的游客中八成都是“90后”甚至“00后”。記者在採訪時,看到不少年輕人身著華美的漢服、化著精致的妝容,游走在豫園,拍照打卡,分享到社交媒體上。
“豫園燈會,是對傳統文化的創新演繹,對東方生活美學的生動詮釋。它保持著傳統年味的溫暖記憶,卻能吸引更多年輕人前來,在視覺、文化和情感的多重沖擊下,年輕人自覺習得一種文化自信。”徐曉亮說。
(來源:解放日報)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相關新聞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