織布機、搖車、犁耙……這些金山人記憶中的老物件,你還記得嗎?

隨著時代的變遷,生活條件的改善,織布機、搖車、犁耙……這些老物件已經逐漸淡出人們的視野。
為留住根脈、傳承文化,近日,金山區張堰鎮秦陽村打造了以農耕文化為主題的小型樂園並對外開放,通過豐富的展品訴說農耕文化的源遠流長。這些陳舊的老物件承載著勞動者們的辛勤歲月,勾起村民們的回憶。
“還記得我小的時候,大概16歲時,就會用織布機來織布了,但現在這種老布基本已經不用了。”村民干志華演示著織布機的用法,回憶道。
除了室內展館,室外也展出了許多老物件,牆上還有宣傳畫,圖文並茂,易於理解。舊船上網兜狀的工具,引起了參觀者的好奇,村民顧亞忠介紹,這是罱(lǎn),是農肥稀缺年代不可或缺的用具。顧亞忠說:“以前用這個罱罱河泥,罱起的河泥就蓋在麥子、菜上當肥料。”
這些展品來自張堰山塘文史研究會員,以及他們向社會征集的捐贈,目前已展出150多件耕織工具和以前的生活用品。此外,農耕文化樂園裡還布置了不少農耕文化畫報。
張堰鎮秦陽村黨總支書記助理劉姣君說:“勾起回憶,留住鄉愁,對於年輕人來說也是一種學習。我們小時候見過的一些東西,現在再看會很有親切感,這也是了解農耕生活的一種較為通俗易懂的方式。后續我們可能會申請科普教育基地,與孩子們的暑期教育等活動聯系起來。”
據秦陽村黨總支書記、村委會主任曹士芳介紹,農耕文化樂園是秦陽村村史館的延伸,通過收集村民使用過的老物件,用集中陳列的方式展示、傳播淳朴厚重的風土民情和農耕文明,為村裡人追遠懷舊搭建載體,為鄉村振興注入文化元素,為提升鄉村文明、培育文明鄉風發揮重要作用。
近年來,張堰鎮尤為重視鄉村文化建設,不斷挖掘活化鄉村優秀傳統文化資源,建成了一批“精神家園”——張堰歷史人文風情館、白蕉藝術館、百家村百家客廳、秦山村堰秦學堂、秦陽村村史館和農耕文化樂園……並將其轉化為鄉村振興的發展優勢,朝著打造“望得見青山、看得見綠水、記得住鄉愁”的美麗鄉村目標前進。
(來源:i金山)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相關新聞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