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上海頻道

聚集高新技術企業一千八百余家,去年總營收首次突破一萬億元

構建開放創新生態 上海張江活力四射(人民眼·加快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

本報記者 劉士安 戴林峰 黃曉慧
2022年12月09日09:07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小字號

  上海市張江藥谷公共服務平台技術人員在操作核磁共振檢測儀。
  孫 宇攝

  國家化合物樣品庫工作人員在操作自動化樣品存儲儀。
  閔晨軒攝

  坐落於張江科學城的上海光源科學中心俯瞰。
  王曉羽攝

  陳力(左二)在與科研人員討論研發方案。
  上海推進科技創新中心建設辦公室供圖

  引子

  一粒國產新藥,傾注幾多心血?上海張江科學城創業者陳力團隊歷時10年研發,向監管部門遞交了148盒、1200余冊、36萬多頁藥品上市申請材料,裝滿了一個標准集裝箱。

  出乎很多人意料的是,完成如此艱巨的研發工作,無需自建任何實驗室。從張江科學城一間車庫起步創辦企業,陳力依托張江科學城開放創新生態中的共享實驗儀器、共享樣本數據、共享科研人才、共享生產車間,研制出一款全球首創的糖尿病口服新藥。今年9月30日,這款新藥被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認定為1類創新藥並批准上市。

  受益於張江科學城良好創新生態環境的,不隻陳力團隊。據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發布的《2021年度藥品審評報告》,我國去年審評通過47個創新藥,其中7個出自上海張江。

  張江科學城是上海科技創新的核心區和國家級科技高地。其前身張江高科技園區,於1992年7月開園。2016年2月,國家發展改革委、科技部批復同意建設張江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2018年5月,張江高科技園區更名為張江科學城。目前,在這片規劃總面積約95平方公裡的土地上,聚集了2.3萬余家企業,其中高新技術企業1800余家,初步形成了以集成電路、生物醫藥、人工智能為重點的主導產業,創新資源持續匯聚,創新實力不斷增強。

  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重視科技創新,一直關心著張江科學城的發展。2018年11月,習近平總書記到張江科學城考察調研時強調,要增強科技創新的緊迫感和使命感,把科技創新擺到更加重要位置,踢好“臨門一腳”,讓科技創新在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加快新舊動能轉換中發揮重大作用。

  黨的二十大報告對完善科技創新體系作出部署,要求“加強國際化科研環境建設,形成具有全球競爭力的開放創新生態”。翻閱《上海市張江科學城發展“十四五”規劃》,“努力建設共治共享的創新生態共同體”“營造強化策源功能的國際一流創新創業生態”“積極協調區域內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大型科研儀器、科技文獻及數據庫等開放共享”,醒目在列。截至今年9月底,上海市已有19438台(套)單價30萬元以上的大型儀器實現開放共享,總價值252.1億元。

  改善科技創新生態,激發創新創造活力,張江科學城2021年總營收首次突破1萬億元。在全黨全國學習宣傳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熱潮中,記者走進這片活力四射的創業熱土,感受構建開放創新生態的張江實踐,聆聽逐夢圓夢的奮斗故事。

  

  共享實驗儀器

  “不必自建實驗平台,無需購買儀器設備,隻要一個點子就能拎包創業,中小企業也能用上大科學裝置”

  一道道電子束競相迸發,疾馳在上海光源科學中心432米長的環形隧道中,瞬間釋放出亮度高於X光機數億倍的同步輻射光,令科學家有了能辨清頭發絲直徑萬分之一的“火眼金睛”。走進這座國家重大科學工程,試驗線站裡活躍著來自五湖四海的研發團隊,華領醫藥技術有限公司董事長陳力便是其中一員。

  “過去解析一個蛋白質分子結構,需耗費數年,如今在網上申請來上海光源做實驗,2分30秒即可完成辨識。”陳力介紹,自己團隊沒有一間自建實驗室,經過10年研發,完成了36萬多頁新藥上市申請材料,而匯總裝訂這些材料的地方,則是毗鄰上海光源科學中心的一間車庫。

  合上電閘,扳動開關,卷帘門“嘩啦啦”上翻,陳力的萬千思緒隨之打開。2011年,他辭去一家世界500強藥企高管職務,落腳張江科學城愛迪生路275號這間車庫,開始創辦華領醫藥。“中華引領醫藥創新”——牆壁上的8個大字,在狹小的車庫中格外醒目。旅居海外求學工作多年,陳力將回國創業的初心寄寓在了公司名字裡。“我國糖尿病患者超過1億人,可幾乎所有藥物都以歐美人為對象研發。”陳力暗下決心,要研制出中國人自己的創新藥。

  陳力的底氣,來自一款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葡萄糖激酶激活劑,名為多格列艾汀,可調節人體血糖穩態平衡。然而過去20年裡,多家知名藥企開展過葡萄糖激酶類藥物研究,最終都未能成藥。實力雄厚的大企業尚且如此,年近半百的陳力能行嗎?朋友們都替他捏了一把汗,一些投資人聽了陳力的想法后也大都搖頭。

  投資高、周期長、產出低,創新藥研發不易。陳力既缺乏雄厚資本也無技術團隊,公司成立時除他之外隻有一位名叫華雲峰的司機。“同行常開玩笑,華領醫藥是華師傅領著陳力創業。”陳力如此解嘲道。他每天早出晚歸,好不容易拉到一筆500萬元投資,可相較於動輒數百萬元的儀器購置費仍杯水車薪。沒有儀器設備,如何開展實驗?

  “大院大所的大門向你敞開!”張江科學城了解到陳力的情況后,派出專班上門輔導。陳力隻需登錄上海研發公共服務平台網站,即可一鍵查詢近千家科研單位的共享儀器信息,主要技術指標一目了然,單次使用價格在數百元不等。“踏破鐵鞋無覓處,得來全不費工夫。”陳力的網上申請很快得到中國科學院上海藥物研究所受理,這裡有166台原值50萬元以上的大型儀器向社會開放。

  “儀器設備是實打實的‘重資產’,在科研經費中佔大頭。”上海推進科技創新中心建設辦公室專職副主任侯勁說,以前,部分科研設施與儀器存在部門化、單位化、個人化的傾向,利用率不高,而很多中小企業卻因價格昂貴買不起、用不上。

  科技資源能否“流動”起來,提高利用效率?國務院2014年12月印發的《關於國家重大科研基礎設施和大型科研儀器向社會開放的意見》提出,推動非涉密和無特殊規定限制的科研設施與儀器一律向社會開放。據上海研發公共服務平台管理中心統計,截至今年9月底,全市已有19438台(套)單價30萬元以上的大型儀器實現開放共享,總價值達252.1億元,注冊用戶達130.8萬人。

  科研設施與儀器開放共享,解了陳力的燃眉之急,可科研院所也有自己的課題,一旦使用時間重合,企業便得排隊等候。研發如何再提速?張江科學城投資建設了擁有100多種大型儀器的張江藥谷公共服務平台,標配套餐中的實驗儀器可滿足企業基本需求,陳力還租用了400平方米孵化實驗室。目前,該平台已為1500多家單位提供超過100萬次專業檢測服務。

  “不必自建實驗平台,無需購買儀器設備,隻要一個點子就能拎包創業,中小企業也能用上大科學裝置。”陳力說,為了讓中小企業用得上更用得起,上海市還推出了科技創新券,憑共享儀器使用費發票即可兌付補貼。2021年,上海向1555家中小企業和創業團隊發放了總額4.6億元的科技創新券。

  共享樣本數據

  “整合分散資源,打造共享平台,全國六大衛星庫一鍵檢索,‘沉睡’數據漸成科研‘富礦’,創新要素加速流動、匯聚、轉化”

  “今天,歡迎記者朋友跟我一起去‘配鑰匙’。”華雲峰把車停在復旦大學藥學院旁一幢藍白相間的建筑前,拔出車鑰匙。“如果把疾病看作一把鎖,藥物作用靶點就是鎖芯,新藥研發就像鎖匠配鑰匙,得從數以萬計化合物中找到最契合鎖芯的那一把。我們這次就是來這裡的國家化合物樣品庫‘配鑰匙’。”

  如此專業術語,這位司機師傅何以能脫口而出?創業初期,陳力作為公司唯一的研發骨干分身乏術。曾開過12年出租車、對上海街巷弄堂門兒清的華雲峰,便擔負起遞送實驗樣品和領取檢驗報告的任務。一遞一取間,華雲峰在各大科研院所奔走了11個年頭,也在耳濡目染中弄懂了許多專業術語。

  拎起實驗樣品箱,華雲峰走進國家化合物樣品庫。一排排專用冷藏櫃鱗次櫛比,上萬個透明試管存儲其間。管理員敲擊鍵盤輸入指令,機械臂旋即精准抓取,化合物順著透明管遞送至取樣口。“篩選量越大,新藥研發成功率越高。”陳力說,通常要篩選數十萬個化合物,才能找到最契合的那把“鑰匙”。

  “篩選化合物如同大海撈針,可擁抱一片大海同樣不易。”陳力介紹,很多國外藥企將化合物視作獨家資源,對外高度保密,嚴格限制流通。我國化合物資源採集工作起步較晚,過去樣品分散在相關科研機構,資源利用率低。一些新藥研發者南奔北走,隻為盡可能擴大化合物篩選范圍。炎炎夏日,樣品箱冷藏時間有限,而化合物存儲溫度不能高於零下6攝氏度。為把樣品從外省盡快帶回上海,華雲峰曾連夜驅車數百公裡。

  如何匯聚創新藥研發的“源頭活水”?2012年1月,國家化合物樣品庫在張江科學城建成啟用,項目整合了中科院上海藥物研究所、北京大學藥學院、中國藥科大學等單位的化合物樣品資源,採取“統一標准、分地存放、協調使用”模式,在北京、南京、杭州等地分設6所衛星庫,搭建起了化合物樣品跨地域外供的全國藥物發現資源服務網絡。

  “科研人員在線即可查詢,身處上海也能全國申領。”中科院上海藥物研究所副所長、國家化合物樣品庫主任趙強介紹,此前國家新藥篩選中心的化合物儲量一度隻有10余萬種,截至2021年底,國家化合物樣品庫和衛星庫的化合物樣品總儲量達235.8萬種,累計完成高通量篩選670.3萬次。“化合物篩選范圍從‘半畝方塘’變成了‘汪洋大海’。”陳力的喜悅之情溢於言表。

  “整合分散資源,打造共享平台,全國六大衛星庫一鍵檢索,‘沉睡’數據漸成科研‘富礦’,創新要素加速流動、匯聚、轉化。”趙強說,目前全國藥物發現資源服務網絡的參建單位達13家,化合物樣品資源持續快速增長。

  共享科研人才

  “持續探索職稱評聘‘雙軌制’、科研人員‘雙聘制’,實現基礎研究與新藥開發‘雙向促進’,助力科技成果轉化駛入快車道”

  拈起酒精棉簽,擦拭小鼠尾部,靜脈快速採血,血糖試紙即刻讀取完畢。在中科院上海藥物研究所動物實驗大樓,研究員冷穎帶領代謝性疾病藥理研究組的4名實驗技術員,對各組別數百隻小鼠逐一測量。通過監測小鼠給藥后的血糖變化,完成華領醫藥委托實施的臨床前體內藥效學研究外包項目。

  “研制新藥千頭萬緒,我就算渾身是鐵能打出幾顆釘?”陳力說,藥效學研究是創新藥取得臨床批件的前提,需要對近千隻實驗動物開展為期數月的持續記錄。

  “柔性引才,借力借智,讓小微企業不再獨木難支。”上海推進科技創新中心建設辦公室執行副主任、張江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管委會常務副主任彭崧介紹,科學技術部2011年5月印發的《關於進一步促進科技型中小企業創新發展的若干意見》提出,“支持社會公益類科研院所為企業提供檢測、標准等服務。”冷穎帶領的這支代謝性疾病藥理研究團隊,完成過10余個抗糖尿病創新藥臨床前藥效研究,在張江科學城穿針引線下,為陳力助了一臂之力。

  歸置好儀器,脫下白大褂,冷穎結束了一天的實驗,捧著一沓新出爐的數據報告,快步走出實驗大樓。落日余暉洒在樹梢上,雖已過了下班時間,冷穎的工作卻沒結束,她要馬上趕往陳力的車庫研發室會商實驗方案。

  白天在研究所埋頭實驗,晚上為中小企業提供咨詢。在張江科學城,不少大院大所的科研人員像冷穎一樣,展現出產學深度融合的科研AB面。

  從中科院上海藥物研究所研究員到復旦大學藥學院教授,專家們匯聚在陳力的車庫研發室,通宵達旦會商實驗方案,傾盡所能提供智力支持。

  “承攬研發外包,得有‘替他人作嫁衣裳’的奉獻精神。”冷穎說,新藥研發往往受到專利保護,科研人員很難撰寫相關學術論文,一旦將過多精力投入新藥研發外包服務,完成論文考核的壓力便陡然增大,職稱晉升、課題申報都可能受影響。

  “推進科技創新,必須打破‘唯論文論’的單一評價體系,不讓默默無聞研發新藥的科研人員吃虧。”趙強說,中科院上海藥物研究所自2014年起實施職稱評聘“雙軌制”改革,分設基礎研究與新藥研發兩個職稱評審序列,將新藥研發成果與職稱評審挂鉤,全所已有40余名科研人員憑新藥研發成果獲聘高級職稱。2015年,上海藥物研究所進一步試點科研人員“雙聘制”,不擔任領導職務的科研人員可自由選擇在崗創業、離崗創業、適度兼職3種模式,“下海”創業可保留編制3年。目前,已有10余名科研人員帶著科技成果進入市場參與企業經營。

  “眾人拾柴火焰高,新藥研發跑出加速度。”陳力說,研發多格列艾汀片涉及17大類臨床試驗和6大類動物實驗,逾九成採用研發外包形式,委托上海藥物研究所等30多家單位共同完成,參與實驗的第三方研發人員超過200人。據上海市生物醫藥行業協會統計,2020年上海生物醫藥研發外包服務收入達447.1億元。

  政策供給也在持續優化。2019年12月,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印發《關於進一步支持和鼓勵事業單位科研人員創新創業的指導意見》提出,支持和鼓勵高校、科研院所等事業單位科研人員離崗創辦企業、兼職創新、在職創辦企業等。上海市政府2021年7月印發的《上海市張江科學城發展“十四五”規劃》提出,支持人才在科研機構和企業之間雙向流動。

  “我們錨定‘出新藥’目標,持續探索職稱評聘‘雙軌制’、科研人員‘雙聘制’,實現基礎研究與新藥開發‘雙向促進’,助力科技成果轉化駛入快車道。”趙強介紹,2015年以來,上海藥物研究所已為醫藥行業提供技術支撐服務逾3000項。

  共享生產車間

  “上市許可與生產許可兩分開,不自建工廠也能規模量產,企業投資成本節省上億元,產品上市速度提前兩年多”

  一條筆直軌道勻速向前,顆顆橢圓藥粒魚貫而出,精准嵌入塑料板空腔,經冷沖壓鋁箔快速封裝。10月27日,首批多格列艾汀片從華領醫藥委托代工的上海迪賽諾生物醫藥有限公司下線出廠,一周內在全國400余家藥房同步上架銷售。

  “共享生產線,讓科研成果走下‘書架’走上‘貨架’。”陳力手握一盒剛封裝好的多格列艾汀片,感慨不已。我國藥品上市許可與生產許可長期“捆綁”管理,上市許可隻頒發給具有生產許可証的企業,研發機構要推動藥品上市,須在臨床三期試驗前投資建廠。對於從一間車庫起家的陳力而言,投資建廠壓力可想而知。

  一條制藥生產線得投多少錢?上海迪賽諾生物醫藥有限公司總裁安曉霞帶著記者步入車間,邊看邊介紹。

  風機隆隆,扇葉飛旋,數十台大型空調機組依次排開,佔據幾乎整整一層。這是制藥車間三級過濾潔淨系統,能高效去除空氣中的細菌和粉塵。“潔淨系統造價高昂,即便生產線不運轉,也需要全年365天、全天24小時不間斷運行,方可維持制藥車間內的無菌無塵生態。”安曉霞說。

  “一套潔淨系統的造價不亞於一條制藥生產線,長期運營維護費用甚至超過了硬件投入。”最令陳力撓頭的是,臨床試驗用藥需求量小,不足實際產能的1/10,車間甫一建成便會面臨生產線閑置、潔淨設備空轉、運維費用居高不下等難題。

  “行百裡者半九十,若不投入巨資建廠,就得忍痛割愛。”陳力說,一些研發機構迫於資金壓力,往往把相關藥品技術轉讓給大藥企。由於藥品專利轉讓后,技術路徑無法一以貫之,造成責任主體不清晰,埋下質量隱患,難以形成藥品質量全生命周期監管。

  上市許可與生產許可能否“解綁”?2012年,上海市藥監部門在深入調研企業訴求后,牽頭開展藥品上市許可持有人制度可行性研究。2015年11月,全國人大常委會授權國務院在上海等10個省份開展藥品上市許可持有人制度試點。該制度採用藥品上市許可與生產許可分離的管理模式,允許藥品上市許可持有人(藥品生產企業、研發機構或者科研人員)自行生產藥品,或委托其他生產企業生產藥品。

  “放得開更要管得住。”彭崧說,張江出資5000萬元設立藥品上市許可持有人制度合同生產試點風險保障資金,對企業購買商業責任險給予保費補貼,明確了委托與代工雙方承擔的相應責任。

  “上市許可與生產許可兩分開,不自建工廠也能規模量產,企業投資成本節省上億元,產品上市速度提前兩年多。”陳力說,將生產的事交給專業管理人員,讓科研人員從審批拿地、施工建廠、管理運維等事務中解放出來,有更多精力專心研發。目前,上海已有44家企業通過藥品上市許可持有人制度獲得藥品生產許可。

  11月4日,第五屆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開幕,多格列艾汀片亮相商務部主辦的“中國這十年——對外開放成就展”。撫今追昔,陳力感慨萬千:“我們沒有一間自建實驗室、沒有一條產品生產線,最終實現‘從0到1’的突破,有賴於張江活力四射的開放創新生態,更有賴於新時代的改革開放,讓每個奮斗者都能成就屬於自己的出彩人生。”


  《 人民日報 》( 2022年12月09日 13 版)
(責編:嚴遠、軒召強)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