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上海頻道>>文化| 體育

誕生在上海的《玫瑰玫瑰我愛你》樂譜手稿在國外找到

2022年11月07日16:42 | 來源:解放網
小字號

20世紀40年代誕生在上海的《玫瑰玫瑰我愛你》樂譜手稿終於在加拿大找到

“中國玫瑰”如何在世界各地綻放

■本報記者 吳桐

11月3日,市民許慎將一份樂譜手稿復制品送到87歲作曲家陳鋼手中,經陳鋼確認,這是其父陳歌辛的《玫瑰玫瑰我愛你》,由猶太音樂家奧托·約阿希姆改編。這份樂譜原件,如今由位於渥太華的加拿大國家圖書檔案館收藏。它見証了20世紀40年代誕生在上海的這首流行歌曲如何走出國門,這朵“中國玫瑰”如何在世界各地綻放。

陳鋼告訴記者:“這一版本的樂譜本以為已經失傳,沒想到會在多年以后來到我身邊,有種失而復得的感動。”樂譜共八頁,作品名為《Rose Everywhere》(玫瑰遍地開),涉及十個聲部,包含人聲、小提琴、吉他、鋼琴和打擊樂等。

原來,20世紀30年代末,猶太音樂家約阿希姆兄弟來到上海避難,結識了中國作曲家陳歌辛。哥哥奧托·約阿希姆將這首歌重新配器,並由RCA唱片公司灌錄唱片。二戰結束后,約阿希姆兄弟將樂譜帶到北美。1951年,《玫瑰玫瑰我愛你》被美國歌手法蘭基·萊恩(Frankie Laine)用英文翻唱,《Rose Rose I Love You》迅速走紅,曾斬獲全美音樂流行排行榜第三位。

許慎說:“這是一次‘玫瑰’的美麗回歸,希望能在上海聽到這個版本的《玫瑰玫瑰我愛你》上演。”

一次跨越國界的尋找

今年9月,上海交響樂團舉辦了室內音樂會《猶太音樂的回響》,返場環節,上海交響樂團樂隊首席柳鳴和助理指揮張櫓用小提琴和鋼琴演繹了他們自己改編的《玫瑰玫瑰我愛你》,柳鳴在演出前介紹了猶太音樂家約阿希姆兄弟的故事。

20世紀三四十年代,作為當時全世界唯一一個向猶太人敞開大門的城市,先后有約兩萬名猶太人來到上海避難,其中有相當數量的職業音樂家和愛樂人士。他們的到來為上海的音樂生活注入了新鮮血液,也很快和本土音樂家融為一體。

來自德國的約阿希姆兄弟,兄長奧托演奏小提琴和作曲,弟弟瓦爾特拉大提琴。他們在上海開了一家琴行,組織一支小樂隊,經常在霞飛路(今淮海中路)的一間咖啡館表演。在上海期間,他們與陳歌辛結下友誼,於是,有了奧托改編版《玫瑰玫瑰我愛你》。

音樂會上,柳鳴表達了沒有找到約阿希姆兄弟原譜的遺憾,坐在觀眾席裡的許慎萌生了尋找樂譜的想法。他聯系了遠在加拿大多倫多的好朋友盛方,盛方試圖聯系奧托·約阿希姆出生在上海的兒子——吉他演奏家戴維斯·約阿希姆。遺憾的是,就在幾個月之前,戴維斯因病去世了。

幾經輾轉,盛方在加拿大國家圖書檔案館找到奧托·約阿希姆捐贈的文件目錄。在幾十頁文件目錄中,盛方發現一份《Rose Everywhere》的樂譜似乎與《玫瑰玫瑰我愛你》有關聯,但是目錄表明作曲為Svengali。

Svengali是誰?許慎想到,陳歌辛有四分之一的印度血統,會不會是他的印度姓氏?經陳鋼確認,果如所料。於是,盛方便與加拿大國家圖書檔案館聯系。經過一個多月的等待,在盛方和身在渥太華的中國同胞汪敏的努力下,總算在近日得到了這份樂譜的復制品。

中國風格國際語匯

陳鋼告訴記者,《玫瑰玫瑰我愛你》這首歌,如今在全世界有諸多版本,其中有幾個版本令他印象深刻。

一是原唱姚莉的版本,大樂隊伴奏,作為電影《天涯歌女》的插曲,也成了“銀嗓子”姚莉的代表作。“她唱《玫瑰玫瑰我愛你》的時候隻有十六七歲,二十幾個樂手的大樂隊為她伴奏,樂手也非常國際化。她在揚子飯店駐唱了好幾年。你現在去看,酒店裡的許多角落還有玫瑰的元素。”陳鋼說。

2011年,荷蘭爵士歌手勞拉·費琪曾來上海拜訪陳鋼,她在專輯《好事將成》(The Best Is Yet To Come)亞洲特別版裡收錄了用普通話演唱的《玫瑰玫瑰我愛你》。“她專程到我在上海音樂學院的琴房,捧了一大束玫瑰花,說是送給我爸爸的。我用鋼琴給她伴奏,結果發現我們怎麼也合不上,她把這首歌演繹成bossanova版本,變成了一首節奏緩慢、纏綿的情歌。”陳鋼說。

當年5月,勞拉·費琪在中國香港舉辦演唱會,她邀請陳鋼前往,陳鋼則邀請了《玫瑰玫瑰我愛你》首唱者姚莉,當時姚莉已到耄耋之年,在現場被陳鋼稱為“中國第一玫瑰”。當晚,一首《玫瑰玫瑰我愛你》中,交匯著幾代人共同的情感與記憶。

旅居上海的法國歌手安娜,也曾在陳鋼面前用中文唱起《玫瑰玫瑰我愛你》,她還唱起經典法文歌《玫瑰人生》,一中一法兩朵“玫瑰”,各有韻味。“安娜有一段時間想離開上海回家鄉去,就在那個時候開始唱上海老歌,與更多上海藝術家合作,在這個城市有了家的感覺。”陳鋼說。

《玫瑰玫瑰我愛你》為何能在世界各地傳唱至今?陳鋼說:“因為它的旋律和節奏自由奔放,展現了上海作為一座現代化城市的青春和生命力﹔同時,它在中國風曲調的基礎上融入了爵士內涵,構成國際性的音樂語言。”

(來源:解放日報)

(責編:嚴遠、軒召強)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