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上海頻道

大江東︱星月交輝!從鏡框式舞台看上海文化浪奔浪流

人民日報中央廚房-大江東工作室 曹玲娟
2022年11月04日17:06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小字號

“望浦江,浪濤涌,波光粼粼,星月交輝格外美……”滬劇《陳毅在上海》巡演版10月26日至30日在滬連演五場,用獨屬上海的聲音講述獨屬於上海的故事。

孫徐春、茅善玉、錢思劍等上海滬劇院老中青六代演員全梁上壩,汪華忠、王明達、王明道、徐伯濤、王珊妹五位平均年齡78歲的老藝術家甘為綠葉扶紅花。場場爆滿,有觀眾說,《陳毅在上海》以當代滬劇舞台的“最強陣容”唱響了“時代強音”。

金秋,上海各大劇場明亮輝煌,由上海市委宣傳部、市文旅局指導,中國上海國際藝術節中心主辦的“禮贊新時代,奮進新征程”——演藝大世界•全國優秀舞台藝術作品展演,引來高朋滿座——來自全國11個省區市的28家院團攜33部優秀作品,在“演藝大世界”集中上演111場,交響樂、民樂、舞蹈、話劇、京劇、昆劇、滬劇、越劇、評劇、黃梅戲、雜技劇等藝術形式盡在其中。

中國東方演藝集團 舞蹈詩劇《隻此青綠》

火紅大幕揭開一段段紅色記憶,初心之城回響陣陣如雷掌聲……展演進程過半,透過鏡框式舞台上的精彩演繹,注視絡繹不絕的劇場觀眾,在上海文化浪奔浪流的背后,大江東工作室看到、聽到、感受到了很多……

做強“碼頭”,集納33部精品力作集中呈現

展演有多重磅?

且看:陝西人藝推出的“茅獎三部曲”之一、話劇《主角》演出剛在上海落幕,次日就從河北收獲第十三屆中國藝術節第十七屆文華大獎的好消息﹔摘得上一屆文化大獎榜首的舞劇《永不消失的電波》與本屆文化大獎的舞劇《隻此青綠》齊齊亮相﹔浙江小百花越劇院的《楓葉如花》,於9月斬獲第十七屆文化大獎﹔茅善玉憑借滬劇《敦煌女兒》奪得文華表演獎。

33部作品,無一不是精品力作,將這座城市的好品味展現得淋漓盡致。

主辦方統計,演藝大世界•全國優秀舞台藝術作品展演33部參演作品,三分之一曾獲第十五屆精神文明建設“五個一工程”優秀作品獎或入圍第十七屆文華獎終評。

這是演藝大世界、更是上海這座文化碼頭的吸引力與絕對魅力。

2020年,滑稽戲《陳奐生的吃飯問題》來滬參加“藝起前行”優秀舞台新創作品展演。這部榮獲“五個一工程獎”的作品,來自一個25人的劇團。兩個小時“笑中帶淚”,講述“漏斗戶”陳奐生和他的三個子女在各個重要歷史時期圍繞土地、糧食、吃飯問題發生的令人捧腹又心酸的故事。此番再次來滬參加展演,團長兼主演張怡表示,上海演出后,劇組“邀約不斷。大家對劇團、對劇種信心不斷提高。”

常州滑稽劇團 滑稽戲《陳奐生的吃飯問題》

第十六屆精神文明建設“五個一工程”入選作品名單正在公示,其中便有雜技劇《戰上海》。這是上海雜技團有限公司與上海市馬戲學校以雜技語匯打造的一部“有筋骨、有血肉、有溫度”的雜技劇,以全新編創手法解構雜技,融入劇情敘事,“聲、光、電、影、景”等綜合藝術多維度、立體地再現氣勢恢宏的戰爭場面。

好作品需要好舞台,好舞台呼喚好作品。此次展演,上海做強“碼頭”,集中邀請全國優秀院團舉辦大型線下展演活動,打造有時代特色、有水准有品質的舞台藝術盛宴,用藝術語匯致敬新時代,推動文藝事業繁榮發展。

勇立“潮頭”,用心實踐更多創新表達

深入推進國際文化大都市建設,上海,永遠勇立潮頭,探索更多可能。

此次演藝大世界•全國優秀舞台藝術作品展演,策劃思路求新求變。

視角新。《陳奐生的吃飯問題》,講述一位農民在近半個世紀中遇到的不同“吃飯問題”,展現改革開放的偉大成就﹔舞蹈詩劇《隻此青綠》從傳世名畫《千裡江山圖》中汲取靈感,用“地轉天旋”的舞台置景重現宋代美學,開啟沉浸式“賞畫”體驗。

表達新。昆劇《瞿秋白》將瞿秋白的壯烈一生,濃縮成舞台上的三個“晝夜”,烈士當年所思所想、所言所行,與今天的觀眾產生心靈對話。現象級舞劇《永不消逝的電波》以解放前夕英勇犧牲的共產黨情報人員李白等烈士為原型,創新性地用“不發一言”的舞劇形式詮釋紅色題材,刷新舞劇的示范性高度。

形式新。國風音樂現場《海上生民樂》融合民樂、光影與歷史保護建筑,彰顯千年國樂豐沛的藝術表現力。制作團隊為展現《山水》主題意境,舞美布景選擇黃公望《富春山居圖》,在《墨戲》中根據音樂情緒的起伏設計選取北魏碑刻《張猛龍碑》、張旭狂草《古詩四首》等。

上海民族樂團 音樂現場《海上生民樂》

技術新。話劇《直播開國大典》將聚光燈和攝像機對准一群廣播人,通過“即時拍攝、瞬時剪輯、實時投屏”技術,揭開開國大典轉播背后的故事。實現表演隨時會變為被拍攝對象的藝術手法,讓一切行動穿梭在裝置、道具、影像與時空之中,觀眾贊不絕口。

傳統文化積極尋求“舒適區”之外的新題材,找到新時代下嶄新的“打開方式”。上海昆劇院建團43年來打造的第一部大型革命現代戲《自有后來人》,探索紅色題材的昆曲化表達﹔滬劇《陳毅在上海》一反滬劇傳統的溫柔綺麗風格,將交響樂融於紫竹調、川音,悅耳動聽、令人沉浸,全方位展現了解放初期大上海的時代格局。

激活“源頭”,好作品與好舞台互相成就

好作品與好舞台,總能互相成就。

9月初,陝西人民藝術劇院攜“茅獎三部曲”率先亮相申城舞台。360°旋轉舞台,牽引出《平凡的世界》裡一代中國青年人在大時代的人生道路﹔16根充滿寓意的台柱子展現出《主角》的奮斗歷程﹔充滿陝西建筑風格的灰牆門頭匾額,把觀眾一下拉進《白鹿原》裡的關中故事……

凝聚作家對人生、歷史、文化、時代、命運的深刻思索和生動描繪,“三部曲”徹底征服了上海觀眾,謝幕掌聲不息。熱烈反饋,給予創作方莫大鼓舞。陝西人民藝術劇院院長李宣說,上海是陝西人藝的“福地”,希望繼續帶來新作,接受上海觀眾檢驗。

陝西人民藝術劇院 話劇《主角》

好作品在上海,會被不斷討論、不斷傳播。不少劇組都向劇院方感嘆,上海觀眾太好、太專業了。高水平的觀眾助推劇目打磨,讓上海成為全國演藝市場的重要風向標。

演藝碼頭熱鬧非凡,助力文化源頭活水不斷。精品薈萃的展演,助推上海文藝創作再攀高峰,攜手全國文藝工作者,譜寫新時代文藝繁榮發展新篇章。

強“源頭”,立“潮頭”。2019年首演以來,雜技劇《戰上海》三年內歷經四次重大打磨,如雜技道具“蹦床”的修改,讓觀眾在觀劇時能從單一視角轉變為360度的3D裸眼效果﹔打破海派雜技代表節目“跳板”的固定表演程式,根據劇情拆解整合……最終呈現的劇情視角堪稱“全程高能”。

作曲家呂其明用54年對《紅旗頌》精雕細琢,一生融入這面“紅旗”。龔天鵬則五年耕耘、十易其稿,創作出《百年頌》,展現出上海文藝工作者對紅色血脈的傳承和對“初心”的堅守。

眾多文藝工作者用藝術語匯致敬新時代,推動文藝事業繁榮發展。

百年復興路上的種種故事、傳統文化發出的新的時代之聲、文藝工作者的初心使命,還將在接下來的展演中,不斷被看見、聽見和感受到。展演架起一座橋梁,讓上海觀眾與百年征程中的鮮活人物情感相通﹔讓上海文化與新時代同頻共振。

(來源:人民日報中央廚房-大江東工作室)

(責編:沐一帆、軒召強)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