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紅色基因滲透社會服務的“肌理”

近日,在一場由上海楊浦區致學家海派文化促進中心組織的“紅色人文行走”活動中,不少中小學生在專業老師的帶領下,穿梭於古老的石庫門間,一邊聽著講解,一邊發出陣陣驚嘆。課本上的歷史,在這裡生動起來。
當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宣傳教育在社會各界深入開展,而社會組織的加入是其中不可忽視的一環。截至今年9月底,楊浦區登記在冊的社會組織數量已從“十二五”末的664家增至874家,增幅達到31.63%。這一“城市毛細血管”正在發力,深入公益活動、慈善救助、社區治理等領域,將紅色元素帶入社會服務中。深入社會基層,講好黨的故事,新時代青年已經在路上。
上海楊浦區致學家海派文化促進中心:“紅色人文行走”,打造有關上海的獨家記憶
從共青團中央機關舊址,到中共一大紀念館,漫步其中,在專業老師的帶領下感受人文情懷與豐厚歷史,正是上海楊浦區致學家海派文化促進中心開展至今的“紅色行走”系列活動。
有的人心中,上海是梧桐樹下的濃濃綠蔭,是金秋時節的滿城桂香﹔有的人心中,上海是街角寫著不同國家文字的咖啡店,是永遠亮著燈的便利店。而不可忘卻的是,上海也是藏在石庫門裡的共產主義精神,是名人故居裡曾為民族復興吶喊的聲音……
三年來,“紅色行走”系列活動設計了紅色路線、濱江思政路線、復興之路路線等十余條紅色人文行走路線,帶市民游客深入上海的16個街區、街道,走遍50余個文化點位,引導其感受一磚一瓦、一草一木背后的文化魅力,通過實地觀摩學習、交流討論,探尋城市肌理中的紅色基因,將上海獨有的文化,以實地走訪的方式,傳播給每一個人。
“千裡之行,始於足下。”成立於2020年的上海楊浦區致學家海派文化促進中心,在社會組織群體中還屬年輕。然而,推廣海派文化,傳承紅色初心,已刻進了他們的工作章程。“深入推進國際文化大都市建設,使來者心動、觀者心悅、居者心怡,這是每一個上海建設者的使命。”負責人王攀說,“而組織人文行走活動,正是我們實現這一理想的方法。”
王攀表示,讓孩子們通過“既可觸摸歷史、又能擁抱未來”的形式,行走在這些文化點位,目的就是為了在其心中種下一顆“賡續紅色血脈,強國有我”的種子,讓更多生活在這裡的人感受上海魅力,留下獨家記憶。
如今,已有21個團隊、逾1000人次參與“紅色行走”系列活動,站在過去與未來的連結點,感受歷史與時代的交匯。
文化是城市的靈魂,是城市發展生生不息的力量源泉。文可培元,文更可鑄魂。“致學家”用身體力行、巧妙構思、精心組織,為“堅定文化自信”標上了一則小小的注腳。同時,更期待著更多人用健康行走、閱讀城市歷史的方式感受這個豐富多彩、生機勃勃的城市。
上海楊浦區善治社區黨建工作室:駐守黨群服務站,將紅色歷史與楊浦濱江親水相融
2019年11月2日,習近平總書記視察楊浦濱江,走訪參觀人人屋黨群服務站,提出“人民城市”理念。“生活秀帶”四字,一時登上網絡熱搜。
從2018年開始,楊浦濱江已建成開放9家黨群服務站。其中,上海楊浦區善治社區黨建工作室運營著人人屋站、雨水花園站等6座。這家落戶於楊浦區的3A級社會組織,是最早參與濱江黨建工作的社會組織之一。“人民城市為人民”,也是其探索城市治理創新的根本方向。
“這裡曾經是黃浦碼頭,曾經,青年周恩來就是從這裡啟航,秉持探尋真理的初心,赴法開展勤工儉學運動……”每日清晨,講解員的聲音總會在江畔響起。至今,“善治”已累積接待超過82萬人次訪客,開展了760場活動。
突出“紅”的氛圍,豐富“講”的內涵。近年來,除了做好站點維護和基本講解工作外,“善治”還針對不同人群,量身定制品牌服務。比如在秦皇島路碼頭,借助紅色啟航浮雕牆,“善治”聚焦“‘紅色初心’啟航線”,還原百年前赴法留學生走過的路,推出“行走濱江”體驗項目,備受全國各地團隊和賓客歡迎﹔依托站點,全年面向廣大中小學生開展“小小講解員”等主題志願活動,現已組織了一支200多名學生參與的隊伍。
在建設志願者隊伍方面,“善治”除了凝聚熱心公益工作的居民志願者,發動引入有特殊才能的高層次志願者,還組織了建發集團黨支部、上海工會學院黨支部、區衛生中心等單位在職志願者,以及復旦大學、同濟大學、上海理工大學、上海體育學院等大學生志願者,這些志願者向市民游客傳遞著楊浦“四個百年”的文化底蘊。
小小社會組織,卻能撬動大大能量。如今,“善治”通過精准項目實施與先進文化引領,將黨建邏輯和文化邏輯有效融合,貫穿於家園構建,形成了“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的雙向民生。在這一基礎上,“善治”先后榮獲“最具發展潛力”社會組織稱號,及黨建服務最具特色獎、楊浦區新時代文明實踐站、楊浦區“四史”學習教育基地、終身學習品牌項目等榮譽和稱號。
未來,“善治”將通過“教學做合一”的理念、方法和模式,繼續大力選拔和培養楊浦濱江“小小講解員”,通過更完善的模式,激發企事業單位、居民區的共治熱情,著力探索打造“濱江睦鄰共同體”,助力濱江黨群服務和濱江開發建設一體化,形成更深層次的文化挖掘、更大程度的服務凝聚。
上海楊浦區新動力社工事務所:黨建引領社區治理,打造紅色“幸福密碼”
城市名園小區,緊鄰市綠化局所屬的垃圾處理站。到了高溫天,垃圾散發出的異味容易影響居民生活。有人曾向小區物業指出這一問題,可實際解決起來,卻是困難重重……
曾經,這樣的矛盾在老舊小區集聚的殷行街道北片並不少見。這裡共有15個住宅小區,包含商品房、售后房、商售混合、直管公房等,房屋性質相當復雜。其中,又有11個住宅小區建造於2000年以前,房屋結構老化,硬件設施落后,再加上物業收費標准較低,物業公司管理服務不積極,整體的物業管理服務水平自然不高。
如何實現社區服務品質的大幅提升?殷行街道黨群服務中心攜手上海楊浦區新動力社工事務所,堅持黨建引領聯合三駕馬車,給出了答案。
物業公司的服務質量是關鍵。為此,“新動力”調動資源,請來專家指導,培訓物業工作人員的管理水平,並通過評比與考核的形式,評選優質物業服務團隊,以此來提升工作人員積極性,將更好更優質的服務推廣至殷行各個社區。
此外,物業公司還以社區實際案例為藍本,共商共議解決方案,充分發揮三駕馬車的能量,解決北片社區的老大難問題,得到居民的一致好評。
業委會的工作效能同樣值得關注。在物業培訓后,各小區業委會也參加了賦能工作坊培訓,在一場場“社區問題面對面”講座中,成員們直面小區居民反映最多的“急難愁”問題,如小區停車位擴建、業委會台賬制作、公共維修資金使用等,頭腦風暴,制定解決方案。部分業委會還邀請居民和居委干部對物業經理進行考核,把社區黨員、群眾骨干、物業公司、駐區單位等凝聚起來,共同參與美好社區建設。
城市名園小區的垃圾問題就成了首個待辦案例。物業公司、居委會和業委會開展聯合協商,邀請居民參與議事討論會,提出整改意見。隨后,物業公司針對居民意見,結合實際提出想法,最后與業委會一同前往垃圾中轉站交涉。
最后,垃圾中轉站提出將改善垃圾處理方式,緩解異味。同時,物業與業委會也一同出資,購買了空氣清新劑發至每戶家庭,還居民一個干淨的生活環境。在此過程中,在社區黨總支引領下,社區三駕馬車齊心協力,化大問題為小問題,營造和諧社區氛圍。
以堅持黨建引領為根,為百姓提供更優質的服務,楊浦區社會組織始終在路上。
(來源:上海楊浦)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相關新聞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