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天涼了,哪一種“花”做成的“小棉被”才保暖?

氣溫驟降,許多小伙伴都翻出了心愛的“小棉被”,然而,你所知道的“棉花”卻不一定是你認識的棉花。你能區分木棉科植物木棉和錦葵科植物草棉嗎?市綠化市容局帶來了有關綿屬植物的科普↓
真正的棉花出自一年生錦葵科綿屬植物,是綿屬植物種子表皮細胞延伸成的棉纖維。
傳統分類學上的錦葵科有75個屬1000-1500種植物,包括了一些為人們所熟知的園藝植物,如:蜀葵、木槿﹔一些重要的食用植物,如可可和秋葵﹔一些纖維作物,如:棉(花)和黃麻。基於最新的DNA研究結果,人們又將原錦葵目下的椴樹科、梧桐科和木棉科並入了錦葵科。
棉屬植物在溫帶、亞熱帶多為一年生草本或半灌木,熱帶綿屬植物則多為多年生灌木,葉掌狀分裂。副萼3或5,萼杯狀。蒴果3-5瓣,室背開裂。種子倒卵形或有棱角,種子表皮細胞延伸成棉纖維。這些綿纖維就是我們日常生活中指稱的棉花,且是未經加工時的原生樣貌,它的作用是幫助綿屬植物的種子隨風散播。而綿屬植物真正的花冠,則是典型的錦葵科5萼5瓣輻射對稱的兩性花,花盛開時白色或微帶黃色,凋謝后花冠呈淡紅色。
野生的棉屬植物種類繁多,經過人類長期的選擇、馴化和栽培,形成了今天較為常見的四種:
陸地棉
也被稱為大陸棉花、美棉,葉常3裂,副萼3,有尖齒7-13,原產中美,現在我國廣泛栽培。
樹棉
也被稱為中棉、亞洲棉,葉掌狀深裂。副萼頂端有三齒,花冠具有暗紫色心。原產印度河流域(也有稱原產地包括中國、日本的),曾廣泛種植於黃河以南各省,生長期短,棉纖維較粗短,今在生產上已被陸地棉取代。
草棉
也被稱為非洲棉、小棉,葉5-7半裂,副萼廣三角形,中部以上6-8齒,花心紫色。原產西亞。生長周期較短(130天左右),適合我國西北地區種植。
海島棉
也被稱為光籽棉、新疆長絨棉,葉3~5半裂,副萼5,邊緣淺裂成尖齒。原產南美洲,是長纖維、細絨棉,適於無霜的亞熱帶種植,但產量低。
新石器時代華夏先民最先以絲、絹作為衣服原材料(1958年浙江吳興良渚文化出土過絹綢殘片)。到了先秦時期,《詩經》記載中的先民衣服則以絲、麻、葛為主要的原材料。相傳在我國南方的亞熱帶地區,也有以木棉種子外包裹的絮狀纖維紡織的傳統。比如雲南西雙版納的傣族有木棉織錦的傳統,古時被記作“桐錦”(源於古代木棉也被稱為白桐木)。
有趣的是,我國古代書中出現“木棉”一詞,通常指的並不是今天我們說的木棉科植物木棉,而是錦葵科植物草棉。一般認為,草棉大約在公元3世紀前后傳入我國新疆地區。南北朝時(公元6世紀),姚思廉所著《梁書.西北諸戎傳》中記有“高昌多草本,草實如繭,繭中絲如細纑,名為白曡子,國人多取織以為布。布甚軟白,交市用焉。”再結合吐魯番晉墓中發現的碳化棉子,以及1960年在吐魯番高昌時期的墓穴中考古發現的一些棉織品和北魏和平元年(公元460年)的借貸棉布契約。大致可以判定這裡提到的“白曡子”就是一年生的(非洲)草棉。到唐代,草棉的種植已經逐漸流傳到了黃河流域。晚唐韓鄂《四時纂要》三月篇第74條有“種木棉法”一節,是我國最早的記載棉花種植的農書,所述的是唐朝渭河和黃河下游的植棉技術。棉花種植的逐漸普及也讓吟詠棉布的詩句從公元9世紀開始出現:如皮日休的“巾之吉貝布,饌以旃檀餌”,白居易的“短屏風掩臥床頭,烏氈青帽白氎裘。”。有的觀點認為吉貝是一種粗糙的棉布,而白氎是一種更精細一些的棉布。考慮到今天廣東番禺方言將棉花稱為jibei(吉貝)、海南黎語將棉花植株稱為jibei,吉貝很可能指的是樹棉織就的棉布,樹棉較草棉纖維粗短,成布也就更為粗糙。
到了元朝,由於元世祖忽必烈“獎勵農桑”的政策,推廣了草棉(非洲棉)的種植。公元1273年,元朝頒布《農桑輯要》一書,裡面提到“苧麻本南方之物,木棉乃西域所產。近歲以來,苧麻藝於河南,木棉種於陝右,滋茂繁盛,與木土無異,二方之民,深荷其利。”可以為証。
與草棉相比,樹棉傳入我國的歷史更為悠久。支持樹棉印度河流域起源說的學者認為樹棉(亞洲棉)從印度河流域向東傳播,經越南,柬埔寨等地傳入中國。樹棉的種植與樹棉布紡織最早見於西漢武帝時期的珠崖(今海南島)。
從西漢到宋朝,樹棉的種植逐漸從適宜其生長的亞熱帶地區(廣東、廣西)向北推進到氣溫較低的長江流域。亞洲棉本生喜溫暖、忌霜,無法在長江流域越冬,經過多年的人工選育,棉農逐漸培育出了能在長江中下游地區廣泛種植的一年生草本亞洲棉種群。
一南一北,草棉與樹棉的種植推廣,使得到了明朝洪武初年,棉花種植得以法令的形式在全國強制推行:“凡民田五畝到十畝,栽桑麻、木棉各半畝,十畝以上倍之。”
資料:市綠化市容局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相關新聞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