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度國慶節 喜迎二十大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我們必須始終賡續紅色血脈,用黨的奮斗歷程和偉大成就鼓舞斗志、指引方向”。
今年國慶假期,全國多地紅色景區在做好疫情防控前提下,舉辦了豐富多彩的主題活動,人們紛紛前來接受革命傳統教育,厚植家國情懷。大家以多種方式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3周年,表示要傳承紅色文化,汲取奮進力量,以實際行動迎接黨的二十大勝利召開。
挖掘紅色資源,讓紅色記憶永不磨滅
遼寧錦州,在遼沈戰役紀念館,不少人前來參觀。梁士英烈士的孫女、紀念館講解員梁丹丹為觀眾深情講解。近年來,錦州建設改造了遼沈戰役紀念館、配水池戰斗遺址等,開發紅色文創產品,推出“紅色旋律+紅色播講”鄉村大喇叭宣講,讓遼沈戰役的故事更好地走進人們心中。
10月2日,江西萍鄉上栗縣斑竹山起義歷史陳列館,數百名少先隊員在一幀幀珍貴的歷史畫面前駐足聆聽有關講解。上栗縣栗江小學少先隊員黎心蕾說:“聽紅軍爺爺講故事、看村民演出、合唱紅歌,讓我更好地了解了家鄉的歷史。”上栗鎮黨委委員甘娜介紹:“這兩天,前來參觀陳列館、紀念革命先烈的已有上萬人次。我們以現場教學、線上直播的方式,同步開展紅色教育。”
國慶假期,河北石家庄平山縣西柏坡紀念館前廣場上,游客眾多。“當年黨中央離開西柏坡時,毛澤東同志說是‘進京趕考’!”紀念館內,來自石家庄長安區的游客李少軍不僅自己看得仔細,還不停地為兩個女兒詳細講解。“我們專門帶孩子來到這裡學習黨的歷史,感受紅色文化。”李少軍說。
在湖北當陽,改造升級后的襄西革命烈士陵園迎來參觀高峰。紀念碑前,國旗迎風飄揚,游客獻上鮮花﹔烈士祠中,紅色故事的講解縈繞耳旁﹔陳列室裡,革命文物靜靜地講述著革命歷史﹔場景復原區,再現彭德懷在當陽接受共產主義思想啟蒙的故事……“這樣的參觀和學習非常有價值,讓我更能感受到美好生活來之不易。”游客陳先生說。
傳承紅色文化,讓紅色精神歷久彌新
金秋十月,陝西銅川照金鎮薛家寨革命舊址迎來不少參觀者。上世紀30年代初,革命先輩們在薛家寨的山上據險筑寨,修建哨卡、吊橋等防御工事,留下了許多歷史遺跡和感人故事。國慶期間,薛家寨景區將舞台留給游客,讓大家通過歌舞表演、詩詞朗誦等形式,用歌聲祝福祖國。同時,“照金紅色歷史”大講堂精彩開講,邀請紅軍后代現場講述先輩的感人故事,帶領大家重溫紅色歲月。
湖南湘潭紅色資源富集。國慶期間,湘潭升級傳統的“打卡報到、講解參觀”模式,以“紅色旅游+”等新業態讓紅色旅游煥發新活力。高標准打造的“最憶韶山沖”等實景演出,成為“紅色旅游+”的成功探索,帶動周邊餐飲、住宿等產業發展。
在貴州銅仁石阡縣困牛山紅軍壯舉展陳中心,講解員周其兵為游客講述紅六軍團第52團的戰士在困牛山與敵人激戰、悲壯跳崖的故事。現場展出紅軍使用的槍支、軍號、手雷等實物40余件,通過紅六軍團先遣西征、困牛山壯舉等展覽單元,展現“困牛山紅軍集體跳崖壯舉”的場景。“這裡已成為廣大黨員干部開展黨史學習教育、賡續紅色血脈的教育基地。”石阡縣委黨史研究室主任丁浠說。
10月2日中午,游客王先生帶著家人來到位於四川通江縣沙溪鎮王坪村的川陝革命根據地紅軍烈士陵園參觀。烈士陵園長眠著25048名紅軍烈士,是全國愛國主義教育示范基地。近年來,通江縣以烈士陵園為基礎,把空山戰役紀念館、毛浴古鎮等串點成線,打造了紅色旅游經典線路。王先生說,這次帶家人來,主要是想讓孩子聽一聽紅軍戰士拋洒熱血、不畏犧牲的紅色故事,更多地了解革命歷史。
創新展覽方式,讓紅色故事綻放光芒
國慶假期,上海中共一大紀念館專題展廳展出的“初心照耀——中共一大紀念館建館70周年紀念展”吸引了不少參觀者。管理、修繕、建設紀念館的珍貴檔案、文獻、手稿,翔實反映了中共一大紀念館的建設過程。與展覽同時啟動的還有故事征集活動,邀請人們以自己的視角,講述與一大會址關聯的真實故事。中共一大紀念館館長薛峰說:“我們將努力發揮中共一大紀念館的紅色資源優勢,積極傳播紅色文化,賡續紅色血脈。”
“現在我們走過的這條長廊,就是當年葉飛被關押的思明監獄一角……”點開福建泉州華僑革命歷史博物館微信公眾號,掃一下二維碼,一幅幅畫面、一段段講解通過手機屏幕躍然眼前。這是泉州華僑革命歷史博物館打造的VR展館,原先需要線下參觀的博物館,如今隻需在手機上點一點,就可以線上觀展。“為了迎接國慶節,我們創新線上傳播形式,講述文物背后的故事,滿足群眾隨時隨地觀展的需求。”泉州華僑革命歷史博物館館長鄭鋒穎介紹。
重慶渝中區在國慶假期設置了“紅岩精神,光耀千秋”等10條精品線路。“一趟觀光巴士,串聯起眾多紅色景點。”一名參觀的游客說。渝中區還依托紅岩革命紀念館、周公館等紅色資源,開展主題黨日、紅色宣講會、緬懷先烈等活動。
(綜合本報記者胡婧怡、王丹、邵玉姿、范昊天、張丹華、孫超、陳雋逸、王明峰、曹玲娟、王崟欣、常碧羅報道)
《 人民日報 》( 2022年10月03日 01 版)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相關新聞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