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上海頻道

大江東︱這7位滬上醫生,因何獲得“中國醫師獎”?

人民日報中央廚房-大江東工作室 姜泓冰
2022年08月22日16:42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小字號

第十三屆中國醫師獎頒獎大會現場

2022年8月19日是第五個中國醫師節,第十三屆“中國醫師獎”頒獎大會在北京舉行。設立於2003年的“中國醫師獎”, 是國務院審批的中國醫師行業最高獎,每兩年評選一次,表彰做出突出貢獻的醫生優秀代表,在行業及社會中,影響廣泛而深遠。2022年,全國共有78位優秀醫師入選,其中,上海有7位醫師獲獎。

他們中,有的是在一次次新冠疫情“大考”中奮戰在救治一線的抗疫英雄﹔有的是在不同專科領域孜孜矻矻、愛崗敬業、精益求精的專業骨干、學術權威﹔有的是探索完善家庭醫生與全科服務機制的基層社區居民健康守護者﹔也有技驚四座的傳統中醫傳人……

且和大江東工作室一起認識這7位從“50后”到“80后”的上海好醫生……

鐘鳴醫生在工作

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重症醫學科主任鐘鳴:

“不放棄任何生命,這是我們的醫者信念”

中山醫院重症醫學科主任鐘鳴進入公眾視線,始於2020年1月23日小年夜的受命奔赴武漢。他孤身登上高鐵的場景被定格,拉開上海醫療界逆行援鄂的歷史序幕。

從接到國家衛健委指令到出發,隻有一小時准備時間。這樣的緊急出發,在SARS、汶川地震等災難時刻,他曾一次次經歷。在武漢金銀潭醫院ICU,他度過近3個月,竭盡全力救治危重症患者﹔2021年,他又赴吉林參與抗疫救治21天。

今年的大上海保衛戰,鐘鳴帶領由重症醫學科、心內科、呼吸科等專家組成的中山醫院醫療隊駐守上海老年醫學中心,由於高齡、超高齡患者人數眾多,基礎疾病交錯,病情極為復雜,更有失能失智帶來的重重困擾,鐘鳴要求所有醫生必須床旁查房,才能正確判斷病情正確,提出成立“喂飯喂水隊”“翻身拍背隊”——“老年人是特別脆弱的一個群體,救治過程更要小心翼翼,花費更多心血進行日常細節的照料。”上海是座老齡化城市,鐘鳴在思考,如何建立針對老年人群、養老機構,高效應對傳染病等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醫療秩序。 “我們不能放棄任何一條生命,我們不能放棄任何一個有需要的人——這是我們醫者的原則,也是一座城市、一個國家的信念。”

周新醫生

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上海市第一人民醫院周新:

疫情戰斗中的50后“排頭兵”

從醫45載,黨齡48年,親歷甲肝、非典、H7N9、新冠肺炎等一場場戰“疫”。最危險的地方,總有周新勇毅的身影。

2003年抗擊“非典”,上海市SARS防治專家組核心專家周毅連續奮戰“最前線”,帶頭為危重患者進行胸腔閉式引流等高風險操作。2009年,他成功救治國內首例重症甲型H1N1流感患者,為上海和全國甲流防治作出重大貢獻。2020年除夕,67歲的周新,勇挑上海第一支援鄂醫療隊醫師組組長重擔,支援金銀潭醫院。這位上海各支醫療隊數千隊員中年齡最長的專家,沖在救治重症患者“第一線”,被隊員們喻為“定海神針”。2022年,周新作為上海市新冠肺炎救治專家組成員,每天不間斷參加各市級定點醫院危重患者的會診、救治指導,自覺成為疫情戰斗中的“排頭兵”。

一位老病人看到抗疫電視新聞畫面裡有周新醫生,特地用手機拍攝並打印,專程來門診送給他,他珍惜地放在辦公室書架上,“當醫生,不就是一輩子給患者解除病痛嗎?我不求百年之后世人還能記得我,隻求這幾十年能為患者解決問題,足矣!”

臨床中,周新教授在國內開創纖支鏡引導下緊急經鼻氣管插管、長期留置鼻氣管導管在呼吸衰竭中的應用以及支氣管肺泡灌洗術在肺部危重症中的應用等技術,最早應用曲霉菌抗原檢測技術早期診斷侵襲性曲霉菌病,自行研制無創通氣面罩獲得國家專利及上海市優秀發明獎等。他注重學科建設,帶領科室成為國家臨床重點專科、國家呼吸科醫生專科培訓基地、國家“呼吸與危重症醫學科規范化建設項目”(PCCM)專修及肺功能單修基地等﹔潛心學術研究,在國內外期刊發表學術論文300余篇,其中SCI論文40余篇,主編專著8部。

朱烱偉醫生(右一)

上海中醫藥大學附屬上海市中西醫結合醫院朱烱偉:

一推一拿之間,為頸椎病治療另辟蹊徑

朱烱偉醫生是桐柏道醫三部正骨法嫡傳弟子,從業38年,傳承並創新頸項寰樞關節骨錯縫正骨手法三部,有效提升臨床療效,成功治愈各種類型頸椎病45000余例。在首屆進博會期間,他治愈匈牙利總理首席顧問蓋佐頸椎寰樞關節半脫位、脊柱小關節交鎖,外國友人嘆服其推拿手法的精妙,歐洲媒體進行了專訪。他主持“脊梁正,不生病”健康科普服務隊,普及科學養生保健理念近百場。2013年在國家“脫貧攻堅”援滇任務中,為當地醫院成功建成康復醫學科並申建為德宏州重點學科,獲評政府“脫貧攻堅”專項獎勵。

正骨推拿易學難精、耗氣費力,相關醫生往往清苦,他大學時幾十位同班同學,還做正骨推拿的不足十分之一。朱烱偉依然扎根臨床,甘守寂寞,“一推一拿,紓解病家痛苦,醫者父母心、手到病除,是我此生最大追求。”

易春濤醫生

上海市徐匯區楓林街道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易春濤:

守護社區10萬居民健康

易春濤是來自社區服務中心的全科醫師,長期奮戰在社區衛生臨床、管理、科研和教學的一線,先后帶領兩家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創建“全國示范”、“全國百強”。他帶領的楓林街道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多措並舉打造“1+N+N”家庭醫生平台服務體系,讓N個平台切實服務於家庭醫生,家庭醫生則實行全人全程健康管理,提升了社區居民獲得感。他帶領團隊在國內最早開展骨質疏鬆全程管理、高血壓智能管控、兒童生長發育管理等慢病管理工作。他以社區教學基地骨干師資培養為抓手,打造出一支優秀的住培人才隊伍。

2020年和2022年,易春濤都堅守抗疫一線。今年3月起連續90個晝夜,他帶領醫務人員為處於疫情重災區的楓林社區10萬居民構筑安全屏障。作為專家型人才,他近五年主持市、區級面上項目4項,兩次榮獲上海醫學科技獎社區衛生獎,曾獲第三屆“吳階平全科醫生獎”。

梁愛斌醫生

同濟大學附屬同濟醫院梁愛斌:

率先聚焦CART治療血液腫瘤

作為同濟大學附屬同濟醫院副院長、血液科領軍人,梁愛斌教授從事血液系統腫瘤及傳染病的預防和診治近30年,以滿腔熱情致力提高血液病患者生活質量,降低他們的疾病負擔。

梁愛斌團隊率先完成CD19嵌合抗原受體T細胞(CART)精准靶向治療 B 細胞惡性腫瘤的臨床和基礎研究,在國內外領先開展多個CART治療血液腫瘤的臨床試驗,探索CART治療的新靶點和新策略,建立規范化體系,牽頭或參與國內外多項CART治療的相關指南和共識。他在國際上領先開展“白血病細胞DNA損傷反應的乙酰化調控相關因子及信號通路”的基礎和臨床研究,在國內率先建立起一套完整的附紅細胞體病診療體系,相關附紅細胞體病基礎和臨床研究處於國際領先水平。在他帶領下,經過十幾年積累,上海市同濟醫院血液科成為國家藥物臨床研究基地、異基因造血干細胞移植及臍帶血造血干細胞移植中心、CART技術治療B細胞惡性腫瘤中心、同濟大學博士及碩士研究生培養點、中國慢性淋巴細胞白血病工作組規范中心等。他也是國家重大研發項目首席科學家,團隊研究項目相繼入選科技部國家重點研發計劃、國家臨床重點專科建設項目等。

狄文醫生

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仁濟醫院狄文:

醫療教學科研科普都領先

狄文教授上世紀80年代就專注於“妊娠合並SLE”這一臨床“禁區”,其突破性成果被專家評定為“達到國際先進水平”,治療成功率逾90%,幫助1000多名患者圓夢成為母親,所在醫院成為全世界診治該病例數最多的單中心之一。

他致力於婦科腫瘤個體化、規范化管理,建立上海市婦科腫瘤重點實驗室並組建婦科腫瘤MDT診治中心,年收治疑難復雜惡性腫瘤患者佔比達35%,位居上海市首位,明顯提高了腫瘤患者五年生存率。主持國家級及省部級課題30余項,作為第一完成人獲教育部科技進步二等獎、上海醫學科技獎一等獎。

在狄文教授及團隊努力下,仁濟醫院婦產科成為國家臨床重點專科、上海市重中之重臨床重點學科。作為上海市危重孕產婦搶救中心和全市唯一的產科心臟病監護中心,每年承擔上海約1/4的危重孕產婦救治工作。

狄文首創3“O”教學理念及“BLOOM立體教學體系”,培養博士后、博士及碩士80余人次,主編、參編教材專著50余部,所負責課程被遴選為國家一流本科課程、教育部課程思政示范課程,曾獲上海市“教書育人楷模”稱號。他還長期致力醫學科普,創建“狄文大夫”公眾號,創作科普作品200余件,獲上海科普教育創新獎“科普貢獻獎”一等獎。

周偉平醫生

海軍軍醫大學第三附屬醫院周偉平:

獨立完成肝切除術1萬余例

周偉平醫生獨立完成肝切除術1萬余例,在國內率先開展肝靜脈阻斷切肝,復雜肝腫瘤切除等高難度手術3000余例。建立國內規模最大,資料完整的肝臟腫瘤樣本庫。研究課題8項,包括科技重大專項在內基金7000余萬元,第一或通訊作者發表論文120余篇,參編專著16部,曾多次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軍隊醫療成果一等獎等獎項,獲第三屆“國之名醫”等稱號。

(本文圖片均由受訪單位提供)

(來源:人民日報中央廚房-大江東工作室)

(責編:沐一帆、軒召強)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