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江東︱從行政“許可”到行政“確認”,浦東首部法規實施帶來“三變”
浦東前灘成為金色中環的熱土。(浦東融媒體供圖)
3月15日,《上海市浦東新區市場主體登記確認制若干規定》(簡稱《若干規定》)正式施行,這是2022年上海市人大常委會表決通過的首部浦東新區法規。
去年公布的《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支持浦東新區高水平改革開放打造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引領區的意見》,要求浦東探索試點市場主體登記確認制。今年3月1日起實施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市場主體登記管理條例》,則明確“登記機關對申請材料實行形式審查”。面對各方期許,《若干規定》通過立法形式,給出了浦東引領區建設新的答案。
從行政“許可”到行政“確認”,一詞之差,邁出了商事制度改革中的關鍵一步。《若干規定》對進一步轉變政府職能,減少對市場活動的直接干預,打造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的一流營商環境意義深遠。
“根據這部法規,市場主體登記行為從行政許可走向行政確認,符合國際潮流,是優化營商環境的一項重要舉措,在充分尊重企業主體自治權利的同時,也強化了市場主體自己的責任,強化了事中事后監管。”上海市司法局副局長、法學教授羅培新這樣評價。
這部法規將對浦東企業帶來哪些變化?且聽大江東工作室的分析。
變化一:真正實現“一次申請、一本執照、多點經營”
3月15日,上海ABB工程有限公司成為該政策首批獲益企業之一,當日取得跨浦東和自貿試驗區兩個登記機關的經營場所備案通知書。企業負責人說,“我們是注冊在康橋鎮的老企業。以前要設立分公司,隻能去自貿試驗區區新設一個分支機構,耗時費力。現在隻要申請經營場所備案,當場拿到備案通知書,非常方便。”
借鑒國際先進經驗和商事通行規則,充分考慮市場主體創新創業實際需求,《若干規定》明確由登記機關依據法定權限和程序,對市場主體的主體資格和登記事項予以認定並公示,最大限度將企業經營自主權交還企業和市場,准入制度性交易成本大幅降低。
3月15日,浦東又有多家企業獲得新的營業執照。
以往,市場主體修訂公司章程或內部高管出現人事變動,需向登記機關辦理備案,消耗不少時間和精力。《若干規定》將“董事、監事、高級管理人員、市場主體登記聯絡員以及外商投資企業法律文件送達接受人”等相關高頻備案事項改為“市場主體自主公示”事項。今后,市場主體隻須在設立或者事項變動之日起20個工作日內,通過國家企業信用信息公示系統或“一網通辦”平台向社會公示,無須到登記機關備案。“在充分尊重市場主體登記自主權的同時,也規范了市場主體的公示義務,強化了市場主體的誠信自律意識。”有專業人士分析。
2017年起,浦東新區在上海市市場監管局支持下,探索在自貿試驗區范圍內開展“一照多址”改革試點。《若干規定》固化了該項改革措施,並打通浦東新區、自貿試驗區、臨港新片區三個登記機關備案通道。今后,浦東、自貿試驗區和臨港新片區的市場主體在住所外開展經營活動,可備案多個符合條件的經營場所,無需另辦營業執照,真正實現“一次申請、一本執照、多點經營”。此舉對推動浦東引領區和臨港新片區改革開放聯動、創新發展協同也是重大利好。
根據《若干規定》,市場主體執照上僅需登記主營項目、許可項目以及涉外商投資准入特別管理措施的項目,超越登記經營范圍開展非許可類經營活動的,登記機關不予處罰。通過簡化經營范圍登記信息,賦予企業更多經營自主權,也為市場主體尋找發展新賽道新空間提供更多便利。
浦東市場監管局注冊許可分局注冊一科科長施文英表示:“《若干規定》推出部分變更事項不再收取企業自治性材料、相關高頻備案事項改為自主公示、一照多址跨登記機關備案等新舉措,充分尊重企業自治,也進一步提升了登記效能”。
變化二:以托管機制為抓手,強化信用分級分類監管
放開了,如何管得住,發展得好?《若干規定》結合“放”的具體情形,創設了“以托管機制為抓手、以信息公示為手段、以信用監管為核心”的信用分級分類監管制度,為改革和市場主體的發展壯大提供有力支撐,這也是推進市場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重要舉措。
浦東新區於2015年起率先探索“律所作為企業住所登記制度”。此次《若干規定》創設的“托管機制”,進一步明確了托管服務機構權責,有助於通過律師事務所、會計師事務所、稅務師事務所等專業服務機構以及集中登記地、有關行業協會提供相關服務,履行好管理方職責,發揮托管服務機構的共治功能,切實防范市場風險。
集中登記地管理方上海世博經濟發展有限公司總經理王玉民談到,“托管機制縱深拓展了托管服務機構參與市場共治的程度,例如,配合法條中關於登記時免於收取協議、決議等文件的規定,我們就有義務審查簽約企業是否是在制備完成以上協議或決議類材料后,才向登記機關提出登記。”
當前,浦東經認定的集中登記點、律師事務所等專業服務機構達136個,為6萬余戶市場主體提供了住所入駐服務。托管服務機構功能升級,幫助市場主體提升合規經營水平,也有利於“以點帶面”,推動中小微企業、產業園區和新經濟新業態新模式的集聚發展。
《若干規定》構建了以信用分級為標准的監管體系,將市場主體自主公示事項和留存文件納入“雙隨機、一公開”范圍,針對不同信用等級市場主體實施差異化監管,對守信者“無事不擾”。
而對市場主體的登記事項和自主公示信息,利害關系人提出異議或經抽查發現異常的,登記機關通過實名驗証、異議核查、信息標注等方式核查。分級分類的信用監管方式,更加包容審慎,更加注重為市場主體提供合規指引,讓監管更有溫度。
為確保對企業的全生命周期閉環監管,《若干規定》明確對市場主體未及時公示有關材料和事項或公示的信息違法、虛假、遺漏的,採取責令改正、罰款、列入異常名錄等方式,實施信用懲戒﹔對“冒名登記”等提交虛假材料或者採取其他欺詐手段取得市場主體登記的,將依法撤銷。
領到新執照的業主很是興奮。(浦東市場監管局供圖)
變化三:申請材料再精簡,登記流程“三個化”
《若干規定》還推出優化服務的若干舉措,符合黨中央、國務院明確的改革方向,“大膽試、大膽闖、自主改”,從根本上降低市場准入門檻,提升登記便利化水平,進一步提高市場主體感受度。
申請材料再精簡。《若干規定》尊重市場主體意思自治,最大程度簡化申請材料,充分還權於企,首創提出在股東登記確認環節不再收取轉讓協議,除登記法定代表人(執行事務合伙人)外,不再收取股東會決議、董事會決議、任免職文件等。今后相關內部自治性材料由市場主體自行留存備查,登記機關將針對相關留存文件的合法、准確、完整性開展“雙隨機、一公開”抽查,督促市場主體完善內部自治、強化主體責任,依法開展經營管理。
登記流程“三個化”。《若干規定》明確“材料清單標准化、辦理流程電子化、登記服務智能化”。隨著“互聯網+政務服務”深入推進,市場主體通過“一網通辦”平台即可全程線上辦理登記,同時豐富電子証照應用場景,政府部門通過電子証照共享方式查詢、核驗到企業辦事所需信息的,無需企業另行提交實體証照或紙質材料,促進政務服務事項辦理減環節、減材料、減時限等方面取得顯著成效,企業和群眾獲得感明顯提升。
2013年以來的商事制度改革,極大促進了市場主體蓬勃發展,去年上海日均新設企業1800余戶,千人擁有企業數居全國首位。
上海市市場監管局副局長陳彥峰介紹,在浦東推出市場主體登記確認制,是市場監管部門不斷轉變政府管理理念和思路,持續推動商事制度改革的一個具體舉措,在商事制度改革道路上又邁出了一大步﹔也是浦東對標國際通行規則,著力推動制度型開放的有力舉措。《若干規定》的實施,將促進更多市場主體生得下、長得大、活得好,為浦東打造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引領區培育雄厚根基。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相關新聞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