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中國小劇場戲曲展演開幕 10余部作品將亮相

東方網12月8日消息:吸引來自40多個劇種的96部劇目參加申報,11個劇種的十多部小劇場戲曲作品即將展演。“2021年中國小劇場戲曲展演”將於今天至16日在長江劇場和宛平劇院舉辦。經歷了七年的歷練成長,“小戲節”以“展演平台、孵化基地、實踐場所”的平台功能和魅力,吸引了越來越多的劇種和劇目參加,今年的演出場所也從長江劇場延伸至宛平劇院,助力推動上海成為好戲源頭和戲曲傳播碼頭,進一步擦亮“上海文化”品牌。
“中國小劇場戲曲展演正在見証青年戲曲人的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的歷程,這是新時代戲曲活力能量的展現。”上海戲曲藝術中心黨委書記、總裁谷好好表示。
創辦於2015年的上海小劇場戲曲節,因其先鋒性、實驗性,已逐步發展為青年戲曲創作表演人才的孵化基地之一,與此同時也培育了大批青年觀眾。去“小戲節”看“有點特別”的戲曲已經成為一些年輕人的共識。
2015年,“上海小劇場戲曲節”誕生,2019年“小戲節”升級為“國字號”。這七年中,“小戲節”共收到327部申報劇目,有近70部作品參加展演。今年收到的申報劇目創了歷年之最,多達96部,劇目數量比去年上漲41%。其中原創作品73部、首演39部,高校申報劇目達11部,申報劇種超過40個,而首次出現在申報名單上的有近20個,如漢劇、蒲劇、上黨落子、姚劇、潮劇、青陽腔、曲劇、贛劇、茂腔、碗碗腔、唐劇、臨縣道情、川北燈戲、呂劇、泗州戲、推劇等。獲得中國戲劇梅花獎、文華獎和白玉蘭獎的主創人員也有十多位。這些,都充分展現了“小戲節”的魅力,和上海這個“戲碼頭”的聚集效用。
“2021年中國小劇場戲曲展演”不僅劇種更加豐富、題材更為多元、劇目也更有新意。上演作品題材涵蓋古今中外,從中能看出青年戲曲創作者對傳統與創新的思考和探尋。在9天的時間裡,京劇《小吏之死》《一壇金》、昆劇《白羅衫》、淮劇《秀才·審妻》、滇劇《粉待》、蒲劇《俄狄王》、粵劇《金蓮》、黃梅戲《美人》《藍袍先生》、豫劇《南華經》、梨園戲《陳三五娘》等劇目將先后亮相。而這也是蒲劇首次亮相小劇場戲曲展演。
作為我國古老的梆子腔劇種之一,蒲劇腔高板急、起伏跌宕,長於抒發慷慨激越的情緒,注重做工,善用特技表現人物。此次甫一亮相,蒲劇就帶來令人驚喜的作品——《俄狄王》。改編自古希臘悲劇《俄狄浦斯王》,劇目從舞台表演樣式出發,沖破了傳統戲劇時空觀念,在保留原著“鎖閉式”結構的同時,進行了本土化解構,巧妙保持戲劇情節與節奏的統一性和連貫性。在劇情當中,作品淡化了原作中的神話色彩,用夸張的手法引出悲劇的內在原因,即所有人物本身性格缺陷、思維方式以及行為做派的互相影響與發酵。
類似大膽的舞台探索在本屆展演中處處可見:京劇《小吏之死》則採用獨腳戲的形式,一人分飾多角,以喜劇的手法刻畫人物,演繹經典文學名著﹔京劇《一壇金》打破“第四堵牆”,以幽默風趣的風格,頌揚廉潔誠信、輕利重義的中華美德﹔昆劇《白羅衫》以“救贖”為主題,深刻探討人性人情,兼具傳統文化精髓和實驗探索精神﹔淮劇《秀才·審妻》用犀利的筆觸呼喚人間真情﹔粵劇《金蓮》從獨特的視角剖析悲劇人物的內心﹔已經參加了三屆展演的青年編劇屈曌潔這次帶來黃梅戲《美人》,以明快質朴的黃梅戲演繹唯美的愛情……
中國戲劇家協會秘書長崔偉對小劇場戲曲展演活動的一路成長頗有發言權。他認為,舉辦小劇場戲曲展演發揮了上海的社會活力、藝術活力和觀眾活力,能夠釋放青年戲曲人才的創造性,滿足青年觀眾的審美需求。小劇場戲曲展演已經呈現出演員積蓄力量、觀眾賡續新人的喜人景象。
隨著“小戲節”演出拉開大幕,上海戲曲藝術中心出品的“戲曲寶寶”微信表情包也隨之上線,該組表情包力圖針對Z世代觀眾,以更加活潑俏皮的方式推介傳統戲曲——以各色行當角色的卡通形象,生動詮釋“看戲去” “我來也” “棒棒噠” “告辭”等,讓戲曲傳播和表達的方式更加生動立體。
“2021年中國小劇場戲曲展演”由中國戲劇家協會、上海戲曲藝術中心、中共上海市黃浦區委宣傳部、文匯報社共同主辦。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相關新聞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