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上海頻道>>文化| 體育

這個上海老爺叔31年收藏近70輛"古董"級自行車

2021年11月22日17:07 | 來源:解放網
小字號
原標題:這個老爺叔31年收藏近70輛“古董”級自行車

晨報記者 嚴峻嶸

在上海,有這樣一位收藏家,他自學成才鑽研自行車技術,在小區陰暗潮濕的地下室,硬是用一雙手“激活”了那些“古董”級自行車的生命。其實,龔治偉並不喜歡人家稱自己為自行車收藏家。他再三和記者這樣解釋,“大多數收藏家隻出錢不動手,而我本人卻是以動手為樂趣,所以是標准的自行車玩家。”

龔治偉的個人興趣非常廣泛,愛好收藏,諸如古玩、文玩、郵票、錢幣等。而這其中,玩老自行車是最重要的組成部分,掐指算來,從1990年至今已有31年了,到現在仍然堅持著,目前他收藏了近70輛“古董”老自行車。

[珍藏]

龔治偉收藏的老自行車主要分為三大類:西洋車,以英國、荷蘭等國品牌為主,主要收藏1950年代之前生產的自行車﹔日本車,主要收藏1980年代之前生產的自行車﹔國產車,永久、鳳凰、飛鴿等品牌,主要收藏1960年代之前生產的自行車。

按照龔師傅的說法:西洋車的優點是坐杆比較高,所以人騎在車上顯得“派頭”很足,非常適合老克勒“拗造型”,而缺點是零配件不兼容,故很難修復﹔日本車相對來說做工比較精良,而且零配件兼容。國產車當中,永久的老款車是他的最愛,目前珍藏的老自行車包括1951年永久首款28大杠、1957年41型26輕便女車、1960年代15型26大杠、1960年代老款13型和12型等。其中,他收藏的一輛1951年永久首款28大杠自行車,是目前上海市面上唯一的一輛,達到博物館收藏級,現存放於長寧區新華路街道綜合為老中心。

收藏老自行車,龔師傅有一條原則,“人無我有,人有我精,人精我優,人優我孤(孤品)”。他收藏的老自行車裡面,三分之一是孤品,市面上沒有第二輛,三分之二是精品和優品,大多數都是60年以上的古董車。有一次,龔師傅騎著一輛老自行車出門,遇到一位開摩托車的朋友,對方提出願意用自己價值2萬元的經典款摩托車與龔師傅的老自行車交換,被他一口拒絕了。

收藏了這麼多的自行車,龔師傅最大的痛點是沒有一個良好的車輛保存環境。龔師傅收藏的大部分老自行車和他的工作車間都在小區的一個地下室,上海的空氣濕度比較大,一到黃梅天,地下室裡的那些自行車就會遇到生鏽的問題。遇到刮風下雨天,地下室還會積水,龔師傅自掏腰包修了一道排水溝,但這也不能完全解決問題。龔師傅隻能在天氣好的時候,把一些自行車推出去晒太陽。

[心願]

作為自行車玩家,龔師傅最擅長的是將那些被普通人視為一堆廢銅爛鐵的老自行車重新煥發光彩。當然,用他的話來講就是“改良改裝,修舊如舊”,不能為了圖省事把老古董變成了新車,而是盡可能使用原有的零配件。

但要修復一輛老自行車涉及到很多細節,特別是分解拆零的第一道程序,難點很多,比如老自行車的車把和車座管鏽蝕得非常厲害,牙盤銷釘和固定螺絲、螺冒鏽透和爛絲等,要拆下來談何容易,要保持原味又不能有硬傷,就算硬敲打也無效果。對於龔師傅來說,這些老自行車的修復問題真是傷透腦筋,有時他睡夢中會想,晨練時也會想,想著如何排除這些技術難點。

另外,在修復過程中有一項重要環節,需要經過多年實踐才能夠精准把握,那就是鋼絲排列編制鋼圈(鋼圈縱向橫向的同心度)。

龔師傅說:“在操作中有過教訓,付過學費,但我一直不斷摸索,動手用腦,經過反復推敲和實踐,自制了不少工具。每當解決一個難題,就會充滿喜悅和興奮,好開心!”

每天晚上,龔師傅會外出騎行一個半小時(刮風下雨天氣除外),幾十年如一日已養成習慣,既是對老自行車的動態保養,對自己來說也是一種健身。

龔師傅告訴記者,原上海自行車廠廠長章和軾(1986年-1988年期間任上海自行車廠廠長)幾十年來一直有一個夢想沒有實現,那就是希望上海能有一家自行車博物館。這個現在也是龔師傅的夢想,“上海的自行車歷史悠久,文化底蘊很深,在海派文化當中佔有一席之地,每當我騎著那些經典款的老自行車出去,很多上海市民看到后都很有感觸。我今年快70歲了,真心希望在有生之年能為上海的海派文化盡一份個人的微薄力量。”

(責編:嚴遠、韓慶)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