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唐今年70多歲,他和老伴兒退休后給兒子帶了8年孩子。如今,孫女上小學三年級了,老兩口感到是時候開啟“第二人生”了。
“我們不想等到80歲,動不了了,才匆匆忙忙住進養老院。”對於養老院,老唐要自己選。最近,老兩口做出決定,花140萬元在青浦區一個養老社區“租”了一間15年期限的雙人套房。酒店式管理,拎包入住,養老社區裡配有各種主題會所,服務高檔……剛簽約的夫妻倆加入郊區養老行列。
為何要尋找郊區養老
老唐急著找養老院,和老唐妻子的經歷有關。
“她的父母是80多歲住進養老院的,住進去一年不到,父親就去世了,母親也經常夜不能寐。”為了找到讓老伴兒安心的養老院,老唐一邊旅游一邊尋找養老院。
剛開始在上海的青浦、鬆江,后來跑得更遠,到過浙江、江蘇,最遠還去了廣東珠海。在觀察了一些養老機構后,老唐發現,“養老院即便再高端,還是那‘老三篇’,讓老人吃好睡好,組織老人下棋唱歌,智能儀器監測老人一天的身體狀況……但住進去后,人就疲了。”
老唐選擇的養老社區在朱家角澱山湖畔,是個佔地約8.5萬平方米的封閉社區。15年的會籍卡價值140萬元,住一間110平方米的2房居室。
簽約前,他和老伴兒算過一筆賬。“如果選擇居家養老,家裡請保姆,一個月保姆費就要6000多元,還要包保姆吃住。養老社區平均下來,每月花費不到8000元,包含房租、服務費和物業管理費。”搬進養老社區后,老兩口准備把原來市區的房子租出去,每月還能獲得租金收入。
老唐平時想到市區看孩子、約朋友或看一場戲,養老社區會派車送他們去。“我們年紀越來越大,不想給孩子添麻煩,孩子們也希望爸媽可以去享受生活。”老唐很滿意這個選擇。
“9073”格局能改變嗎
養老社區內的主題會所包括手工藝室、長者健身房、瑜伽室、恆溫泳池、多功能廳、咖啡廳、茶室、圖書閱讀室、棋牌室等﹔配備衛生服務中心,可直聯醫保﹔另有健康小屋,全科醫生坐診為每位長者建立健康檔案﹔還有五星級用餐標准的全日制餐廳——儼然一個星級酒店。
會籍制度是高端養老項目的特點。老唐所在養老社區的會籍分為家庭俱樂部卡(30年或15年)、伙伴俱樂部卡(15年)、樂享俱樂部卡(1—2年)等多種模式,並可根據長者的實際情況,提供延期開卡、暫停會籍、會籍繼承等服務。
養老項目目前的主要客群大部分是受教育程度較高,尤其是有海外生活經歷的長者。和老唐一樣,覺得“不想給孩子添麻煩,想享受自己人生”的老人很多。有的老人甚至把原來在市區的房子賣掉,住進養老社區。
上海市養老服務行業協會養老產業專委會主任葉黎明說,“幾年前開始,上海的養老格局呈現‘9073’的態勢,90%居家養老,7%社區養老,3%機構養老。這樣的格局未來可能會被改變”。他指出,國外的機構養老比例在5%到10%左右,澳大利亞在8%,美國接近20%。“社會經濟條件和福利好了,養老機構水平在提升,老人才會願意離開家,進入機構享受晚年生活。”如今,各種高端養老社區、外資養老機構的引入,為這項事業的發展提供了契機。
老唐退休前在一家中外合資公司工作,在挑養老院時更看重標准和品質。在養老社區還在施工的時候,就經常到施工現場看看建筑工人如何建造這個社區。酒店式公寓的養老社區滿足了他對養老機構的想象。“住宅區的建筑標准要求很高,房間內設施配齊,我和老伴兒可以拎包入住。”老唐說,“這裡不是養老院,是社區和度假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