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美車站”亮相上海地鐵15號線,顏值高就夠了嗎?

2021年03月12日13:03  來源:上觀新聞
 
原標題:“最美車站”亮相上海地鐵15號線,顏值高就夠了嗎?

  摘要:什麼樣的車站,才能稱得上是“最美車站”?

  上海地鐵15號線吳中路站,今年一月底甫一開通,便成為網紅打卡點。

  作為新落成的“最美車站”,無柱拱頂結構賦予它清爽挺括的空間感。長達70多米的畫卷在站廳拱廊兩側鋪展開來,通過LED燈帶將浦江兩岸的天際線動感呈現。

  隨著地鐵城市文化功能的逐步提升,包括上海在內的不少城市對重點車站進行空間環境藝術設計,打造有溫度、可閱讀的第二空間。高顏值的車站,讓市民感到驚喜,同時也帶來一些疑問:這樣為美而燒錢值得嗎?到底什麼樣的車站,才能稱得上是“最美車站”?

  成本動態平衡

  15號線吳中路站,並非上海第一座無柱車站。

  上海在建設1號線衡山路站時,就嘗試了這種結構型式。兩者的區別在於,衡山路站採用了折板拱頂,跨度較小,吳中路站則是大跨度圓拱頂,成為國內軟土地區首座無柱圓拱頂大空間車站。

  獨特的結構型式,賦予車站空間縱深感。如果將站廳地面看作黃浦江,那麼側牆就是浦東和浦西壯觀的城市景象。不少乘客駐足留影,甚至有攝影愛好者專程而來。車站的美,不言自明。

  不少乘客駐足留影,甚至有攝影愛好者專程而來。

  “實際上,設計的初衷,在於車站功能的提升。美,是附加價值。”上海軌交十五號線發展有限公司副總經理馬建民告訴記者,目前上海地鐵車站基本都是長條形,橫向寬度較小。柱子、電梯等功能性組件,不僅會遮擋視線,也影響客流的疏導和組織。“無柱結構下,進出站乘車將更為通暢。拱頂的造型,是無柱條件下結構力學自然的結果。由此產生的附加好處是,站廳空間感大幅提升,裝飾有了更大的發揮空間。”

  創新與藝術的嘗試,不可避免帶來造價的提升。但這並不意味著不計成本的投入。“地鐵是政府公共項目,具有較強的公益屬性,成本控制和平衡始終貫穿於項目全過程。”申通地鐵集團規劃技術部何斌說,從單個站點看,“最美車站”的投入確實高於普通車站。假如通盤考慮整條線路的建設,成本還是處於動態平衡之中。

  如何平衡?一大方式是採用無吊頂裸裝。早在2010年世博會時,上海地鐵10號線便在國內首開先河,試點這樣的設計理念。之后,設計者大膽地提出了“管線即裝飾”,將管線等設備作為車站空間環境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展現出自身的工業美感。原先用來“遮羞”的吊頂被省去,節省了材料費用。又因設備已明露,發現以及處置問題更及時,為后期運營帶來很大便利。

  在這樣的理念下,標准站建設追求簡約而不簡單,同時加大對重點車站的投入,結合地域文化特征和重要地位,凸顯城市溫度。通過裸裝、預制拼裝等技術手段,將成本控制在投資概算內,實現功能與美觀的統一。

  功能始終首位

  走進9號線金吉路站,工業風馬賽克裝飾叫人眼前一亮。站廳立柱拋棄以往的裝飾貼,採用清水混凝土,還原建筑本色。

  在2018-2019首屆中國“最美地鐵站評選”活動中,9號線金吉路站獲得了首屆中國十大最美車站專業評選獎和最美車站最佳功能設計獎。包括它在內,上海共獲12個獎項,佔總量的36%。

  走進9號線金吉路站,工業風馬賽克裝飾叫人眼前一亮。(攝影:時立紅)

  有人可能會疑惑,評判“最美車站”的標准是什麼?從獎項設置中不難看出,它的內涵,絕不止顏值這麼簡單。比如,9號線徐家匯換乘通道獲首屆中國最美車站最佳功能設計獎﹔17號線諸光路站獲首屆中國最美車站最受公眾歡迎獎和最美車站最佳功能設計獎。

  對於車站來說,功能始終是第一位。“最美車站”建設需要思考的,是如何實現功能與美觀的統一。以15號線吳中路站為例,為保証站廳空間的清爽,它採用了非常規的表現手法,通過將消防噴淋管嵌入預制結構件之間的縫隙等,最大限度地隱藏起外露的設備。

  乘客的體驗也是重中之重。車站公共區內的平面布局、客流組織、各項輔助功能不容忽視,特別是一些樞紐車站,客流組織通暢無對沖、平面布局的合理性等應是設計的基礎條件。

  在滿足前兩者的基礎上,車站的美才具備價值。“不是為美而美,而是結合周邊特征,順勢而為。”何斌說,一般選擇處於具有鮮明地域特色環境或樞紐換乘核心的車站,賦予其與環境相匹配的設計風格。比如,13號線的新天地和淮海中路站,展現老上海石庫門的風情﹔17號線全線貫穿青浦地域特色,打造文化線路。

  13號線的新天地站,展現老上海石庫門風情。

  有的車站則根據特殊工程條件所形成的空間,塑造別具特色的空間效果。比如,10號線同濟大學站利用天窗和附屬空間形成“藝術客廳”﹔9號線換乘通道利用高大而傾斜的特殊空間建成“最炫通道”。

  打造有溫度的“第二空間”

  1993年5月,1號線錦江樂園站至徐家匯站段建成通車。在近30年時間裡,上海地鐵走過了西方百年路。截至2021年1月,已建成包括19條線路(含磁浮線)、772公裡、459座車站的世界最大規模運營網絡。可以說,軌道交通已成為這座城市覆蓋面最廣、影響力最大的“第二空間”。

  線網不斷織密的同時,上海也經歷著從功能地鐵向人文地鐵的轉變。

  早期1、2、3號線注重解決基本交通功能需求,車站室內效果、裝飾藝術作為點綴,藝術設計比較碎片化。

  2005年左右,上海軌道交通進入網絡化高速發展階段。6、8、9號線進行單線視覺形象設計和整體形式演繹。

  2010年世博會前,上海首次進行大規模軌交基建,時間緊迫,從進度、質量方面考慮,選擇了全網絡標准化的設計理念,車站設計的統一性很強,空間特色並不鮮明。

  此后,在堅持一部分全網標准的基礎上,各線的個性化特征日益明顯。裝修強調簡裝、功能性,重點車站突出區域文化特性,公共藝術的形式更為豐富。

  在業內人士看來,地鐵網絡不僅僅是“交通網”,也是城市的“信息網”、“生活網”乃至“文化網”。作為公共文化極佳的載體,對城市形象的建立發揮不可替代的作用。

  上海市城市總體規劃(2017-2035)提出了建設卓越的全球城市的發展目標,提出未來的上海“建筑是可以閱讀的,街區是適合散步的,城市始終是有溫度的”的發展理念。“新一輪的軌道交通建設,將會展示更具藝術氛圍的空間環境,將軌道交通網絡打造成‘由車輪串聯的城市藝術館’。”申通地鐵表示。

(責編:嚴遠、韓慶)
掃描關注上海頻道微信掃描關注上海頻道微信 掃描關注上海頻道微博掃描關注上海頻道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