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設你住在一棟老房子裡的六層,房子沒有電梯。你每天喘著粗氣爬上爬下,你一定會想,要是有一部電梯該多好啊!
事實上,的確有人和你抱著一樣的看法。你們甚至了解到,在上海,老房想要加裝一部電梯,除了居民自己出一部分錢,政府還可以至多補貼28萬元。
陸續敲開了五樓,四樓,直至一樓的門,你想聽聽大家的意見,並發現,絕大多數人不那麼排斥擁有一部電梯,不少鄰居還會果斷地站在你們一邊。
你以為事情已經成了一半,甚至開始向市場上的電梯加裝公司咨詢流程和價格。
但隨之而來的困難卻表明,一切不過剛剛開始……
660個咨詢3%安裝成功率,問題出在哪?
自2018年起,上海人熟知的“徐虎熱線”開始接聽有關加裝電梯的來電咨詢了。專門幫助老百姓辦理加梯業務的徐虎加裝電梯工作室(以下簡稱徐虎工作室)也從那時正式成立。
咨詢電話幾乎每個工作日都會接到一些,累計至今,已有遍布全市的660個案例。然而直至去年底,真正完成簽約的隻有51台,完成施工並交付使用的18台。“成功比例不足申請總量的3%。”徐虎工作室項目經理陸峰說。
好事不好辦,首要是錢。
陸峰說,裝一部電梯要花費70余萬。刨除政府補貼,老百姓還要從腰包裡摸出一筆來。這筆錢花得值不值當?每家每戶有自己的盤算。
一棟樓裡,住在五層的年輕人不同意。這對外地小夫妻好不容易在上海買了房,站住了腳,每個月的工資險些不夠還貸款,舍不得一次性掏出幾萬來裝並非剛需的電梯,也是情理之中。
另一棟樓,住在三樓的阿姨不同意。多層住宅普遍有“金三銀四”的說法,也就是三層和四層的房子能賣出最好的價錢。裝了電梯,三四層的優勢就不明顯了。“反倒變‘金五銀六’了,讓樓上佔了便宜。”
房子正在出租的人家不同意:
都說裝了電梯房子升值,可萬一租金漲上去了,房子沒人肯租怎麼辦?
租客就更不起勁了:
房租漲了,對我來說有什麼好處?
算來算去湊不出裝電梯的錢來,有些樓裡的電梯安裝計劃也就擱置了。
“除非,樓裡的電梯‘剛需戶’夠多,或者加裝電梯優惠力度夠大。”徐虎工作室負責人吳子杏說,年初,徐虎工作室承接了普陀區某小區項目。短短兩個月裡,完成了58台電梯的簽約。
“根本原因就是價格實惠。小區趕上了老舊住房綜合修繕的東風,如果統一安裝,每台不光可以省14萬元基坑開挖的費用,還省了2萬多元代理建設費用。”
不過,簽約成功就一定意味著加裝成功嗎?
業務員程良銀告訴記者,上海曾經有“一票否決”的說法,即樓裡有一戶人家不同意,電梯就不能裝。為了提高電梯加裝的成功率,該政策在2019年底取消了。
如今,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隻要專有部分面積佔比三分之二以上的業主且人數佔比三分之二以上業主參與表決,經參與表決專有部分面積四分之三以上的業主且參與表決人數四分之三以上的業主同意,譬如一棟樓裡12戶人家,8戶人家參與表決,且最終6戶人家同意,理論上就可以簽約。
然而,在徐虎工作室經歷的諸多案例中,也不乏走到了簽約那步,卻依舊擱淺的“懸案”。程良銀說,一旦樓裡有一戶居民明確不同意,往往會通過電話投訴,或直接到現場阻撓施工,加裝的步伐就緩下來了。
最極端的一個例子,電梯簽約后足足等了兩年,依然沒能裝成功。而為了避免居民之間的矛盾,一些街道、鎮隻好再次請回“一票否決”制,作為加裝電梯的隱含條件。
自治常“失靈”,重構現代鄰裡關系至關重要
加裝電梯本是居民自治行為。一個樓棟內的居民針對加裝電梯的意向和具體方案進行充分協商后,就可以自行決策。
然而在實際操作過程中,自治卻常常面臨“失靈”風險。
徐虎工作室業務主管高辰告訴記者,加裝電梯的流程繁瑣,又涉及利益,處處考驗著居民的耐性、積極性,以及人與人的尊重、信任。
曾經就有一棟樓,原本都達成了共識,准備簽約了。一次征詢會上,五樓的阿姨態度蠻橫,從此樓下有幾戶改口成了“反對派”。
而錢也不是唯一的決定性因素
即便在裝梯價格上頗具誘惑力的上述普陀區某小區,目前仍有10多個樓棟遲遲不肯簽約。
其中一棟樓裡,一樓居民咬死不同意。擔心裝了電梯影響進出和採光倒是次要,關鍵是過去幾年裡,樓上不斷有人往下扔垃圾,一樓憋著一口氣。
三樓居民也不同意。兩年前,因為一樓房頂漏水,和三樓居民打了一場官司。官司沒結果,三樓家的老太太卻被氣出了中風。“萬一裝了電梯影響了房子的結構,再漏水我可承擔不起了。”
裝一部電梯,當下真實的社區鄰裡關系一目了然。吳子杏說,如果不是因為裝電梯,許多樓上樓下的街坊鄰居可能從沒打過交道。“彼此之間本就缺乏聯系,到了關鍵時候,又怎麼可能相互體諒、換位思考。”
過去,中國社會的基底是“鄉土性”的。因為土地的連接,構建出一個又一個“社區”,一個社區,就是一個熟人社會。
隨著時代變遷,社區中人與人的關系發生了本質變化,想要達成共同的利益訴求,不能依靠人情,隻能依靠法理。這給基於居民自治的電梯加裝增加了難度。
業務員陳小鳴說,原本徐虎工作室的職責是幫助居民征詢意見、跑政府審批流程、遴選優質的電梯公司,可每每接手一個加裝電梯的案子,第一步往往都是教大家如何處好鄰裡關系。
“我們得告訴居民怎麼心平氣和地溝通,在面對不同意見時,怎麼克制自己的脾氣。年紀輕的,為年紀大的鄰居扛一扛米面重物,老年人幫年輕人倒倒垃圾、收收快遞,同意加梯的給不同意加梯的送送溫暖,常來常往。”
“我們還經常告誡居民,從准備加裝電梯的那一天起,樓上再也不要往樓下扔垃圾了。曾經留給彼此的壞印象,要一點一點矯正過來。”
而一些小區通過居民之間的主動融合,真的改變了反對者的意見,成功加梯。“即便一次加梯失敗,新的鄰裡關系也能夠為今后的公共事宜協商打下一個好的基礎。”吳子杏說。
有人建無人管?加裝電梯離不開“三駕馬車”合理運轉
近年來,徐虎工作室一線業務員時常反饋同一個問題:電梯建好后,物業公司不肯接手怎麼辦?
徐虎工作室由國有西部集團組建,旗下物業公司托管著普陀區80%以上老舊小區。在這些小區內加裝的電梯,西部集團的物業公司須無條件接管。但市場上有諸多物業公司,並不情願接手這攤子事兒。
一位電梯行業業內人士告訴記者,電梯是特種設備,單靠居民自行約定,一旦出現故障或者困人突發情況,處置能力是非常有限的。隻有將電梯的通話功能分別設置在電梯轎廂、地坑、轎頂、門衛室、物業值班室多處,才能確保電梯裡面的人可以一鍵獲得及時救援。
然而對於物業公司來說,電梯是居民自行安裝的,品質、品牌都不可把控,托管的費用也難以測算。一些小區的電梯加裝后,裝在室外的鋼化玻璃或鋼板結構甚至沒有明確的驗收主體,如果后續出現損毀,物業應在多大程度上承擔責任,都沒有明確的說法。
因此,即使上海在2019年底出台政策,規定了物業服務企業應當接受業主委托,對電梯交付后的日常運維簽訂協議,但有人建無人管的現象依舊存在。
記者了解到,為了解決這一問題,目前,普陀區、閔行區、寶山區等率先引進居民維修基金、第三方電梯維保企業,或為電梯購買了保險。“但最直接、有效、可持續的托管方式還是交給物業公司。能否通過一系列有效的舉措,撬動物業公司參與居民自治加裝電梯的積極性和可行性,十分關鍵。”陸峰說。
而居委會的作用同樣不容忽視。根據徐虎工作室的分析,加裝電梯工作在前期的征詢意見環節,以及居民關系調處方面,如果有居委會介入提供支持,往往加裝成功的概率更高。特別是加梯如果佔用小區業主共有部分,按規定也要征求全體業主的意見。居民是很難依靠自己的力量完成這項工作的。
“加裝電梯是居民自治項目,而當遇到意見和分歧時,居民更願意相信組織和集體,也願意邀請第三方力量介入,幫助做出決定。”吳子杏說,“一個‘三駕馬車’合理運轉的小區,加裝電梯項目才能有所依托。”
來源:上海普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