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一周】大虹橋,為何要做“極中極”

2021年03月05日09:10  來源:上觀新聞
 

一東一西,某種程度上就是兩塊既有側重、更有關聯的試驗田。

全國兩會前,又一關乎上海的重大戰略布局宣告落地。

上周,經國務院批復的虹橋國際開放樞紐建設總體方案正式公布,多年來被列為上海重點發展區域的“虹橋商務區”,提升為“虹橋國際開放樞紐”,面積遠超過去范圍——從最初上海的86平方公裡拓展至長三角的7000平方公裡,其中核心區151平方公裡。

虹橋國際開放樞紐以空鐵復合、海陸通達的綜合交通樞紐為聯動紐帶,以面向國際國內兩個扇面的資源配置樞紐為核心功能﹔產業以創新型、服務型、開放型、總部型、流量型等“五型經濟”為特征,力求成為大范圍內產業升級的樞紐。

而據官方解讀,這是“繼經濟特區、沿海開放城市、國家級新區、自貿試驗區之后一種全新的開放形態”,其戰略分量,堪比上海自貿試驗區臨港新片區、長三角生態綠色一體化發展示范區等。

這個由“一核兩帶”構成的“大虹橋”區域,其建設主體亦從上海市一家,變成長三角三省一市共建。3月2日,由推動長三角一體化發展領導小組辦公室主辦的虹橋國際開放樞紐建設動員大會舉行,這項“長三角一體化發展又一重大戰略任務”進入全面實施的新階段。

會上,推動長三角一體化發展領導小組副組長、上海市委書記李強,一連道出數個“著力”:上海將與蘇浙皖三地一起,“著力建設國際化中央商務區,著力構建國際貿易中心新平台,著力提高綜合交通管理水平,著力提升服務長三角和聯通國際的能力”,並全力打造高水平協同開放新高地,把長三角更高質量一體化發展向縱深推進,為服務構建新發展格局作出新的更大貢獻。

上海市領導在多個場合表示,“大虹橋”應當成為“長三角強勁活躍增長極的‘極中極’、聯通國際國內市場的‘彩虹橋’”,並且,“不只是上海的虹橋,更要成為長三角的虹橋、全國的虹橋、世界的虹橋”。

在長三角一體化發展上升為國家戰略兩年多、長三角生態綠色一體化發展示范區挂牌一年多后,長三角一體化發展這項被寄予厚望的國家戰略有了又一個重量級的戰略載體。

從空間上看,“大虹橋”的7000平方公裡區域,橫跨了長三角“經濟黃金軸線”﹔其與“示范區”共同構成的形態,被比喻為一張“拉開的弓”。這裡背靠的,本來就是中國經濟開放程度最高、綜合實力最強的區域之一﹔原本的虹橋商務區和虹橋交通樞紐,則在長三角的內部要素流通,及長三角同全國、全球的要素流通之間發揮關鍵作用。

此番“大虹橋”空間擴容,伴隨大量制度創新成果和探索的注入,其基礎設施布局、產業體系等亦有不同程度的提升和補強。在置於“十四五”開局、致力構建新發展格局的語境下,長三角要率先構建新格局、成為全國的增長極,也迫切需要一個大體量、高能級的載體平台,更好發揮引擎作用。

李強表示,“大虹橋”面臨的是一場“定位升級、開放升級、功能升級”,要通過“大虹橋”的強力驅動,促進長三角協同開放、協同改革、協同創新,全面增強對全國經濟發展的影響力和帶動力。

而對上海來說,“國際開放樞紐”六個字,本身就與這座城市的功能氣質相吻合。

上海致力打造的“四大功能”,就包括“全球資源配置”“開放樞紐門戶”﹔要在新發展格局中擔綱“中心節點”和“戰略鏈接”,既是對內開放樞紐,也是國際開放門戶的虹橋,自然責無旁貸。

根據官方通報,虹橋國際開放樞紐將努力成為一個重要平台,即“國內大循環的一個關鍵節點、國內國際雙循環的一個樞紐鏈接”。

同時,“大虹橋”的再升級,也是城市空間格局重構過程的進一步深化。

此前,上海明確“中心輻射、兩翼齊飛、新城發力、南北轉型”16字格局,東西“兩翼”有了新內涵——除了在東面的臨港新片區和西面的長三角生態綠色一體化發展示范區,“大虹橋”151平方公裡的核心區及上海市域內南北共2000平方公裡的拓展區,同整個浦東新區,構成了更大的“兩翼”。

東西兩翼,同中心城區、南北兩區和五大新城,共同構成背靠長三角腹地、面向太平洋的空間格局。顯然,一旦各個塊面間實現有機的聯動、互補和互鑒,上海承擔的各項重大戰略之間就能實現更高層級的集成聯動,從而盤活整座城市的發展格局,體現更強的戰略高度與深度。

作為以開放立身的城市,貫穿各大戰略的核心關鍵詞,正是“開放”。“兩翼齊飛”,也是對內、對外開放兩大扇面的共舞。對上海而言,拓寬兩大扇面,對接國內、國際兩大市場,為其編織網絡、建立鏈接,是彰顯中心城市功能定位的關鍵所在。

上海是長三角的龍頭,是對外開放的樞紐,東西兩翼,就是“龍頭的龍頭”“樞紐的樞紐”。“大虹橋”要當“極中極”“彩虹橋”,核心亦是在此。

要做到這些,一方面要更大程度發揮現有平台、載體的特殊價值,另一方面需要更多更充分的功能注入、產業注入、基礎設施注入,特別是大力度、高水平的開放舉措注入,打破制約要素流動的各種阻礙。同時,各項既有政策舉措和新的改革措施,亦需要充分融合聯動,構成一片開放的“高地”,用制度性、功能性的優勢集聚、配置各類資源。

這是“大虹橋”特別是核心區眼下最為迫切的任務,同樣是整個上海的迫切任務。

東翼的臨港新片區,挂牌近兩年來的最大使命,正是通過推進大力度的制度創新,打造與高水平國際通行規則相銜接、更具國際市場影響力和競爭力的特殊經濟功能區。整個浦東,則需要通過全方位、高水平的改革開放舉措,打造一個經濟、社會、城市治理等方面全域、綜合的樣板。

在虹橋國際開放樞紐建設總體方案公布的前一天,李強前往浦東新區調研“一業一証”改革試點和政務服務“一網通辦”、城市運行“一網統管”建設推進情況,再度強調要充分發揮改革開放試驗田作用,加強改革系統集成,發揮改革整體效應。

一東一西,某種程度上就是兩塊既有側重、更有關聯的試驗田。“大虹橋”總體方案業已落定,國家層面支持浦東新區高水平改革開放的有關文件更加令人期待,上海的兩翼如何“起飛”,又如何帶動整座城市的躍升,相信會有更為清晰的答案。

(責編:陳晨、韓慶)
掃描關注上海頻道微信掃描關注上海頻道微信 掃描關注上海頻道微博掃描關注上海頻道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