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於普陀區環球港斜對面的金沙江小區最近火了。因為小區一幢高層住宅頂樓天台能拍出視角獨特的環球港,成了“網紅”,原本私密的小區深夜迎來不少人“打卡”拍照。
這樣的網紅打卡點,在上海還有不少,網友頻繁打卡讓周邊居民不堪其擾。面對“擾民式”網紅打卡點,是堵還是疏?如何堵、怎麼疏?
擾民打卡點不止一處
金沙江小區一夜爆紅,隻因網上一組熱傳照片——夜空之下,內環線和寧夏路交匯成愛心狀,將環球港包裹其中。
想要拍出這樣的效果,隻能夜間在金沙江小區一幢高層住宅頂樓天台拍攝。隨著照片在網上熱傳,拍攝地點隨即曝光,不少人晚上進入小區爬上頂樓,打擾居民生活。不僅如此,一些拍照者為達到“最佳效果”,站在欄杆邊緣拍照,還有人放起冷煙花,安全隱患重重。隨后小區物業在樓頂天台入口處增加木門和鐵門,可仍無法阻止一些拍照者登樓。普陀公安分局實地探訪后提醒,小區天台不是對外開放的公共區域,採取危險動作拍照也是對自身安全不負責。
干擾他人生活、存在安全隱患的網紅打卡點不止這一處。記者在武康大樓前看到,陰雨連綿阻止不了拍照者的熱情。附近居民說,以前有些拍婚紗照的年輕人,為了追求拍攝效果,甚至走到馬路中間,被勸阻時竟表示“攝影助理會幫忙看來往車輛的”。還有居民表示,自家老人外出時,曾被熱情的游客堵住,被反復詢問“見過當年住在這裡的大明星沒有”“能不能帶進去看一看”。臨港新城一處廢棄的影視樂園,也成了不少網友的“打卡地”。這裡建筑年久失修,存在隱患,請了保安看守勸阻。但網上有人貼出“攻略”,介紹如何“溜進去”拍照。
有人堵有人疏做法不一
延安西路上一家畫廊,因內部空間構造容易拍出好照片,在網上頗有知名度。但最近畫廊貼出告示,明確可以拍攝展品,但不接受任何個人拍攝。據介紹,有人拖著行李箱、帶著多套衣服到畫廊,不看展覽,而是花大半天給自己拍照。“網紅打卡點應該有自己的規矩。”來畫廊參觀的賴先生贊成這一做法,“比如偷摸進小區、跑上馬路拍照,已經是違法行為了,應該禁止”。
不過,另一家畫廊採取相反措施:每周二開放個人或商業拍攝,需提前預約,付費服務。其負責人表示,流量經濟已是大勢所趨,畫廊需要網上曝光量,規范的拍攝能保護自身權益,增加額外收入,也能帶來新的觀眾。
有人建議將這樣的思路引入小區管理。曾探訪過外灘、陸家嘴多處“網紅”打卡點的攝影愛好者羅先生表示,相比撬鎖拆門,自己和大部分網友願意為拍照埋單。“比如小區物業能不能跟居民協商,對有拍照需求的人統一登記預約,定時組織上樓,限制拍攝時間,收取一定費用反哺小區?”
上海也不乏對網紅打卡點疏導式管理的探索。記者在武康大樓斜對面余慶路、天平路看到,這裡已重新拓展布局,不僅游客通行更方便,而且“不需要站在馬路中間就能拍出好照片”,就連地上的窨井蓋也制作成武康大樓的圖案。永康路上的熊爪咖啡剛推出時吸引了大量市民游客“打卡”,排隊影響周邊商戶和居民。如今,這裡門前辟出一段供消費者排隊“打卡”區域,派駐管理人員現場疏導以確保有序。
發掘更多城市“大IP”
武康大樓在淮海路上矗立百年,為何這幾年忽然成了網紅?
“這個建筑很特別。”家在江蘇南京的李小姐已是第9次來上海,武康大樓的“社交價值”明顯大於其他景點:“我發外灘或迪士尼在朋友圈,人家隻會評論‘你又去上海玩啦’,但我發武康大樓,很多人都會討論這幢樓的造型、居住環境、實用價值,有爭論朋友圈就很熱鬧。”
“上海像武康大樓這樣有歷史、有顏值、有故事的建筑還有不少,但在推介時太正經了。”市民楊琪喜歡探秘上海街區,但很多歷史建筑和景點的介紹過於注重“學術價值”:“網友能不斷發掘武康大樓的好玩、特別的一面,比如有人拍攝下雨后武康大樓在積水中的倒影,常看常新。不妨換個思路,這些建筑和景點有哪些照片會被游客發到朋友圈?能引起周圍人的好奇和爭論?”
楊琪建議,與其不斷消磨一個網紅打卡點,不如發現更多城市“大IP(知識產權)”。“不要擔心流量過於膚淺,先有流量,才能找到更多關注歷史和內涵的人。”
不過,就算流量來了,仍需更多內容和場景來拉動消費、體現城市底蘊。武康大樓這麼火,可周邊不少商家卻表示對收益影響不明顯。李小姐坦言,在武康大樓打卡拍照后,能逛和消費的內容不多:“希望引入一些跟大樓、街區歷史相關的內容項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