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讀上海“十三五”︱黃浦:經濟密度全市連續第一,憑什麼?

馬作鵬、實習生 李大武

2021年01月27日14:36  來源:人民網-上海頻道
 

編者按:

進入2021年,上海十六區過去五年中的經濟數字漸次披露。在總結回顧“十三五”規劃完成情況的同時,各區也對下一個五年的規劃以及2035年遠景目標展開部署。迎接“十四五”,恰是盤點上海市16個轄區發展成就的好時機。各區“十三五”主要目標完成的如何?未來五年,各區又將如何“再出發”?

即日起,人民網上海頻道梳理上海市16個區“十三五”規劃期間的發展成果,嘗試讀懂上海市各轄區的特色發展之路,以饗讀者。

今天刊發的文章,聚焦黃浦。

黃浦區,上海的心臟、窗口和名片。

在夜晚乘坐飛機,不難發現長三角地區的燈火輝煌。值得注意的是,燈光最明亮的區域則集中於上海,而在上海,最繁華之處莫過於黃浦區。

作為上海的經濟、行政、文化中心所在地,黃浦區在700余年建城史和170年開埠史中定義著“海派”二字。在黃浦江、蘇州河的三面環繞下,詮釋著上海作為國際大都市的魅力所在。

“到2020年,建成世界最具影響力國際大都市中心城區的基本框架,經濟總量要比2010年翻一番,舊改征收戶數超過‘十二五’總量,具有改造條件的家庭能裝盡裝衛生設施。”黃浦區“十三五”規劃綱要中如此定位。

在剛剛過去的2020年,黃浦區預計全年實現地區生產總值2650億元左右,全年區域經濟密度達到每平方公裡129億元左右,繼續保持全市首位。

檢索公開報道,黃浦區已多年蟬聯上海市各區經濟密度首位。20.52平方公裡,84.29萬戶籍人口,黃浦憑什麼擁有如此高的經濟密度和發展能級?不妨回顧該區“十三五”期間發展成就,來解釋這個“憑什麼”。

五年,“2500億+”

“十三五”期間,黃浦區地區生產總值實現了從“2000億+”到“2500億+”的跨越。

2016年,黃浦區首次實現地區生產總值超2000億,報2019.2億元﹔2019年突破2500億,報2577.9億元。2020年,雖然有新冠肺炎等客觀因素的影響,但黃浦區仍然保持向上發展的態勢。

2021年1月12日,黃浦區《政府工作報告》出爐。報告顯示,2020年,黃浦區主要經濟指標實現正增長,預計全年實現地區生產總值2650億元,可比增長1%以上。

另根據歷年數據測算,“十三五”期間,黃浦區地區生產總值增幅為31.24%,年均增幅為5.5%。

黃浦區“十三五”期間地區生產總值2015-2020年

人民網上海頻道此前測算,2019年底黃浦區地區生產總值達2577.9億元,人均GDP39.61萬元﹔2019年該區每平方公裡每年產出125.63億元。經濟密度在上海16區內最高。

根據此次《政府工作報告》內容,五年來黃浦區發展質量再上新台階,綜合實力顯著增強,地區生產總值提前一年實現比2010年翻一番目標,經濟密度(129億元左右)保持全市第一。

五年,財政收入逐步提升

“十三五”期間,黃浦區財政收入增幅16.6%,做到了穩步上升。

2016年“十三五”開局之年時,黃浦區財政收入196.46億元,次年該區財政收入突破200億,自此直到“十三五”收官之年時,黃浦區財政始終穩定在200億元以上。

在剛剛過去的2020年,黃浦區財政收入229.2億元,同比增長1.5%,“十三五”期間,黃浦區財政收入增幅9.67%,年均增幅1.8%。

黃浦區“十三五”期間財政收入變化(2015-2020)

2020年,黃浦區引進內資1277.26億元﹔合同利用外資15.69億美元,稅收億元樓達到68幢。

五年,穩定應萬變

長期以來,黃浦區經濟數據在上海下轄16區始終處於較為靠前的位置,並長期保持穩定。

根據上海統計年鑒2015年至2019年的公開數據,黃浦區財政收入始終穩定在第5位,地區生產總值2015、2016、2018、2019年一直保持在第三位,隻有2017年稍有波動下降一位。

黃浦區2015-2019年地區生產總值、財政收入在全市排名情況

1月24日,上海市統計局公布2020年上海國民經濟運行情況,根據地區生產總值統一核算結果,2020年上海市地區生產總值38700.58億元,全年全市地方一般公共預算收入7046.30億元。

結合上海市“十三五”期間兩組經濟數字,測算得出:上海市“十三五”期間地區生產總值增幅37.32%,年均增幅6.5%﹔高於黃浦區的總增幅31.24%,年均增幅5.5%。

財政收入方面,上海市過去五年來增幅為15.74%,年均增幅2.9%﹔黃浦區財政收入增幅為7.03%,年均增幅1.8%,略遜於全市發展水平。

總體來說,在僅有20.52平方公裡土地的中心城區創造出這樣的經濟成績,黃浦有一套特征鮮明的發展訣竅。

總部經濟、數字經濟全面開花

“上海建設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創中心,黃浦要發揮綜合服務優勢,打造科創中心特色功能區。”黃浦區委書記杲雲曾面對媒體如是說。

也許,這正是解釋上文黃浦區“憑什麼”的最好理由。

5年來,總部經濟、樓宇經濟、涉外經濟持續為黃浦區添磚加瓦,並隨著互聯網技術的發展,數字經濟也在黃浦區全面開花。

黃浦區區景(馬作鵬 攝)

公開報道顯示,過去5年中,黃浦的金融、專業服務業等強勢產業在存量基礎上進一步做強、做大、做厚。2019年,黃浦區金融業增加值突破千億規模,佔黃浦GDP比重超過40%,上海14家國家級金融要素市場中有6家在黃浦,金融市場交易額約佔全市3/4﹔黃浦總部型企業總數相比“十二五”期末增長三成,跨國公司地區總部達到46家,總稅收億元樓達到68幢,其中月億樓9幢。

事實上,時至今日黃浦區一直有著城市發展空間不足的憂慮。

據《解放日報》此前報道,2000年黃浦區與南市區撤並,4平方公裡拓展到12平方公裡,合並后的黃浦區,在南京路步行街之外又有了豫園商業旅游區,外灘跨過了人民路,延伸到十六鋪、董家渡,商業、金融都有了延伸之地。

2011年,黃浦區與盧灣區撤並,12平方公裡拓展到現在的20.52平方公裡,合並后的黃浦,在淮海路加入后,基本奠定了三大商圈的格局,世博浦西園區成為城區發展的新空間。

2020年9月,南京東路步行街東段全新亮相,南京東路終於順利連接起了外灘。官方數據顯示,即使是在新冠肺炎疫情的烏雲遮掩下,2020年國慶假期南京東路商圈銷售額同比增幅超過30%。

在新與老的時空交錯中,互聯網數據形成的大網已經包裹起黃浦區。

如今,黃浦坐擁海量應用數據、豐富應用場景與巨大市場需求,在金融商貿、精准醫療、個性化教育、城市管理等領域涌現出了大量人工智能融合應用的最新成果。

數據顯示,在南京東路上,有近50%的商家已“上雲”,包括阿裡雲、騰訊雲、華為雲等各種雲平台。而“上雲”也為店家帶來了實實在在的好處。

2020年3月,位於南京路步行街的上海世茂廣場上線了一套“VR實景線上購”場景:消費者足不出戶,在線上就能逛商場、挑好物。一家家店鋪逼真地還原於虛擬世界,讓人如親臨現場。

未來五年,換擋加速

“新的一年,黃浦區將繼續全力以赴、全速推進舊改,盡最大努力讓居民群眾提升更多的獲得感、幸福感。到2022年,黃浦區將基本完成成片二級以下舊區改造。”黃浦區委書記杲雲說。

曾有文章指出,“舊區改造,是黃浦區最大的民生工程之一。”

誠然。黃浦區老城廂代表著上海一定時期內的城市文化,但也是城市治理過程中的症結所在。有限的城市空間和逼仄的老建筑在發展面前出現矛盾。

黃浦區小東門街道舊改后煥發新活力(馬作鵬 攝)

“十三五”期間,黃浦區累計啟動35個舊改項目,完成收尾31個項目,舊區改造受益居民超過5萬戶。過去三年,黃浦區更是實現了舊改征收總量的“三次飛躍”:在多年保持5000戶的舊改推進規模后,在2018年突破了7000戶,2019年突破了1.2萬戶。

在1月12日召開的黃浦區二屆人大八次會議上,黃浦區委副書記、區長沈山州指出,2020年黃浦全區實現8個舊改項目收尾,14個項目高比例通過二輪征詢,累計簽約總量超過2萬戶。老舊住房綜合修繕超過18萬平方米,受益居民超過4800戶。

未來五年加速換擋的,在黃浦不僅僅是舊區改造這一項任務。

黃浦區提出,在“十四五”開局之年達到經濟密度增長率5%左右的目標,區級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同比增長5%左右。鞏固提升總部經濟、樓宇經濟、涉外經濟優勢,全年計劃引進內資170億元,合同利用外資12億到15億美元,新增跨國公司地區總部5家、貿易型總部5家和民營企業總部6家,發展壯大各類市場主體。

黃浦區還提出,重點聚焦老城廂、北京路、建國東路、外灘“第二立面”等區域,啟動一批項目,確保全年完成舊改征收簽約2萬戶以上,收尾8個項目。

要守住經濟密度全上海第一,還得“憑實力”。

(責編:嚴遠、金煜純)
掃描關注上海頻道微信掃描關注上海頻道微信 掃描關注上海頻道微博掃描關注上海頻道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