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江東︱從黃浦江到蘇州河,“一江一河”貫通,流淌最美上海故事

人民日報中央廚房-大江東工作室 田泓

2021年01月14日08:38  來源:人民日報客戶端
 

【“上海2021:從歷史到未來”系列報道(2)】

2020年年終,蘇州河中心城區42公裡岸線實現基本貫通。這是繼2017年底黃浦江核心段45公裡岸線貫通開放之后,上海百姓又一件賞心樂事,也意味著上海又向世界級濱水區邁進了一大步。

上海依水而生,因水而興。要讀懂上海,讀懂上海人,一定要將鏡頭探進它的“一江一河”——那條通江達海的黃浦江以及那條在高樓廣廈間蜿蜒行走的蘇州河,它們流淌著新老上海的眾多傳奇。

一座城市的高質量發展,不僅在於經濟數據、高樓林立,更在市民安居美居的軟環境:法治是否可靠,百姓是否舒心,生態環境是否友好,人文環境是否多元。上海市委市政府一向高度重視“一江一河”沿岸建設規劃工作,經過近20年建設,黃浦江從生產性岸線轉變為生活性岸線,蘇州河從單一的水質治理走向全面的景觀環境提升。

從“工業鏽帶”到“生活秀帶”“發展繡帶”,“一江一河”是上海踐行“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為人民”重要理念的生動畫卷。

岸線貫通后的蘇州河 資料圖片

宜樂,從單一治水走向全面景觀提升,濱江濱河更美了

冬日暖陽,乍浦路橋上。66歲的何老伯舉著相機,和“拍友”討論著取景角度。何老伯出生在蘇州河邊,小時候經常在蘇州河裡游泳。上世紀七八十年代,蘇州河變黑變臭,何老伯每次路過,都會加快腳步掩鼻而過,心裡很是酸楚。“沒想到,有生之年,我還能看到蘇州河變清變美。”何老伯說,“儂看,現在的蘇州河邊,處處是風景!”

從上世紀90年代起,經過連續10多年的治理,蘇州河干流全部消除黑臭,主要污染指標大幅度好轉。2018年1月,上海啟動實施第四期蘇州河環境綜合治理,從單一的水質治理走向全面的景觀環境提升,逐步實現兩岸公共空間貫通。

蘇州河沿線,“河窄、灣緊、樓密、路近”,很多河岸被5米多高的防汛牆圍擋。如何在確保防汛安全的同時,騰讓更多親水空間?僅黃浦段短短3公裡岸線,設計人員就想了3種辦法,讓80%的沿河區域能見水親水。

西段九子公園河岸,沿河一級防汛牆降低到3.6米左右,同時建造5.5米的二級擋牆來保証防汛。非汛期時,游客可以走到二級防汛牆外側的親水平台上游覽。沿岸道路狹窄的中段,保留現有防汛牆下部,4.55米標高以上新建“鋁制插板防汛牆”,並抬升牆內人行通道的高度。非汛期拿掉插板,汛期安裝插板。東段則利用原吳淞路閘橋拆除后遺留的橋墩,架設30多米長的鋼結構亭子,亭子軸線正對東方明珠塔。站在亭上,腳下是蘇州河水,抬頭是外白渡橋,遠眺是東方明珠,當仁不讓摘取蘇州河畔最美“拍照點”的桂冠。

黃浦江45公裡岸線貫通,已然不易。之后,沿線各區依然沒有停下腳步,而是不斷擴大沿江空間范圍,不斷優化環境品質,不斷提升服務水平,打造更加宜游的世界級城市“會客廳”。剛剛過去的2020年,黃浦江沿岸新增9處“望江驛”,為市民提供充電、飲水、休憩、讀書之處。

2019年7月,“黃浦江兩岸開發工作領導小組”更名為“一江一河工作領導小組”,進一步統籌黃浦江、蘇州河等重要城市空間和生態廊道建設,擴大黃浦江開發的紅利效應。如今,“一江一河”之間已形成整體統籌、互為彰顯的良好格局。

北蘇州路觀景平台

宜居,打通堵點,貫通工程也是民心工程

“一江一河”是上海的面子,也是上海的裡子。“把最好的資源留給人民”,開放濱水空間不僅是拆圍牆、通堵點的貫通工程,還是聚共識、促共贏的民心工程。

歷史原因,部分單位、居民小區緊貼蘇州河兩岸建設,建設協調難度大。貫通工程啟動之初,中心城區蘇州河兩岸未貫通岸線約15.3公裡,63處斷點分布在沿線黃浦、虹口、靜安、普陀、長寧、嘉定等6個區。上海市住建委副主任、“一江一河”辦常務副主任朱劍豪說:“蘇州河貫通最重要的成功因素,是沿線單位、小區居民的積極參與和共同建設。”

蘇州河普陀段有700米岸線,被圍在半島花園小區內。起初,居民們擔心貫通工程會影響小區綠化、休憩。小區所在的長壽路街道搭建溝通平台,普陀區建管委牽頭聯合相關職能部門,就小區居民關心的土地權屬、物業安防等問題,展開多輪咨詢和解答。

去年5月起,小區近700米岸線逐步開放。居民們驚喜地發現,不僅沿河步道煥然一新,還更新或新建了兒童樂園、生態廊架、綠化植物、戶外座椅等公共設施。半島花園小區黨組織書記說:“小區將近20年沒有好好修繕,以前河岸邊上都是破爛不堪的木柵欄、木地板,居民公共活動場所也比較少。現在,不但有了公共活動空間,綠化、門禁等設施也跟了上去,業主的安全感和幸福感同步提升。”

外白渡橋“世紀同框”,新老上海一笑相逢

蘇州河虹口段外白渡橋,黃浦江和蘇州河交匯處。上海大廈、外白渡橋等百年開埠的老上海景觀,與浦東開發30年陸家嘴新上海景觀“世紀同框”。虹口區以“共享街道+河畔客廳”的方式還江於民,打造“最美河畔會客廳”。

北蘇州路原先道路狹窄,主要供車輛通行,且沿河人行步道寬度普遍不足2米。交通部門協調全面禁止機動車通行后,沿河步廊拓展到3-5米,街道空間全線6-8米,道路空間還給慢行交通,為打造共享街道和后續商業開發創造條件。

吳淞路盡頭原來是個停車場,設計師們反復論証,決定“就地取材”,利有其本身的高低錯落,打造460平方米的觀景平台——河濱之源。“藍夢”“時光”“信使”“星空”4個各具特色的主題花園,串起900米岸線,讓游客能夠在蘇州河畔慢慢欣賞河景,體驗花園式漫步。

北蘇州路(虹口段)總設計師、上海交通大學教授王林說,高品質的建設理念和精細化的城市管理結合,實現“處處看得見河”,而且能“處處坐得下人”。

早在黃浦江貫通之際,上海便提出願景:貫通有節點目標,兩岸功能提升不停步。著力提升貫通區域的空間品質,被寫入新一輪濱江公共空間建設三年行動計劃。如今,願景變現實,濱水空間正從承載單一的生產岸線,轉向多元復合的生活岸線。

“一區一亮點”,蘇州河兩岸因地制宜,差異化打造景觀帶。黃浦段突出老上海特色,主導理念是“上海辰光,風情長卷”﹔虹口段以“最美上海灘河畔會客廳”為目標,打造具有歷史文化魅力的高品質濱水公共空間﹔普陀段結合小區岸線開放、產業園區活力,更新打造河濱香景園、寶成橋-創享塔、天安-M50等區域重要節點﹔長寧段整體開放臨空公園大型綠地。

宜業,從“工業鏽帶”到 “發展繡帶”,濱江再續發展活水

徐匯西岸AI雙子塔

“一江一河”沿岸是上海工業勃興之地。3年來,“一江一河”濱水岸線在悄然變美的同時,正在乘勢實現產業要素的匯聚升級。

虹口北外灘位於蘇州河與黃浦江交匯處,與陸家嘴、外灘構成上海的“黃金三角”,也是其中唯一具有成片規劃和大規模深度開發可能的區域。2020年5月,北外灘公布新藍圖:打造浦西新的地標建筑,建成高端航運服務要素齊備,融合航運、金融、商貿、科創多產業的高端航運服務核心承載區。

徐匯濱江,曾經的建材裝卸碼頭,ART+AI(藝術+人工智能)雙子塔拔地而起。“Art Tower”西岸藝島,在第二屆上海國際藝術品交易月期間正式啟用,3場啟幕展囊括古今中外近百位世界頂尖藝術家的作品。“AI Tower”西岸智塔,在2020世界人工智能大會雲端峰會開幕前夕舉行首次全球推介,微軟-儀電創新院、上海期智研究院等重磅研究機構紛紛落地。

黃浦加快推進董家渡“花橋”、594地塊綠地等項目建設,配合中船集團圍繞“遠望1號”等項目,進一步提升浦西世博已開放區域的升級改造。

上海“十四五”規劃建議提出,上海主城區要進一步提升服務能級和輻射功能,提高經濟密度,推進城市更新,推動“一江一河”等區域深度開發。其中外灘-陸家嘴-北外灘、世博-前灘-徐匯濱江、楊浦濱江、蘇河水岸經濟發展帶作為重點區域,將加快推進核心產業和要素集聚,構建中環經濟發展帶。

最高標准,最好水平。未來,上海將以“一江一河”為引領,持續推動公共空間貫通開放,逐步確立世界級城市會客廳新形象。沿線驛站系統功能更齊備、特色更明顯,外灘-北外灘-陸家嘴濱江天際線更完美。

上海還在推進制定“一江一河”公共空間建設管理辦法等規范性文件,為依法建設和治理濱水公共空間做好基礎工作。太浦河、澱山湖等“一江一河”上游水岸的聯動發展規劃,也在研究制定中。

“一江一河”奔流不息,上海發展活水不止。

(本文圖片除署名外均由相關單位提供)

(責編:陳晨、韓慶)
掃描關注上海頻道微信掃描關注上海頻道微信 掃描關注上海頻道微博掃描關注上海頻道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