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城市工作室專稿

新時代奮斗者 | 一心一意解民憂暖民心,打開居民“幸福之門”

董志雯

2020年12月07日11:36  來源:人民網-上海頻道
 

個頭小,嗓門大,說話速度快,身旁總是圍著人﹔平時話不多,干起工作來踏實勤懇,像個“老黃牛”......她就是很多人眼中的楊浦區五角場街道國定一居民區黨總支書記陳文芳。

五角場街道國定一居民區黨總支書記陳文芳

今年四十六歲的陳文芳,是兩個孩子的媽媽。她大學畢業以后曾到農場工作,后又做了一段時間家庭主婦,兜兜轉轉成為五角場街道的一名社區工作者,這一做就讓她“扎根”在了社區裡。

架起睦鄰“連心橋”,打開居民“幸福之門”

高檔小區創智坊與老舊小區國定路580弄之間一牆之隔,一堵圍牆兩側的社區存在發展不平衡不協調的問題。創智坊小區環境整潔優美,人文氣息濃郁,交通十分便利,且毗鄰大學路、五角場商圈、地鐵十號線,社區內集聚了社區睦鄰中心、創智農園開放式花園等優質公共資源。

而一牆之隔的國定一社區是上世紀八九十年代建成的老舊小區,小區基礎服務設施陳舊老化,大量外來人口聚集,居民組成較為復雜,但是周圍配套比較成熟。隔絕狀態給兩個小區居民都帶來了不便,居民繞行需兩公裡以上。

2017年以來,打破兩個小區的隔絕狀態成為兩個小區居民的共同願望,而且這種願望隨著時間的推移日益強烈。街道將陳文芳從高檔小區創智坊調任到老舊小區國定一,就是希望能將創智坊的社區睦鄰中心、創智農園等優質公共服務資源輻射到國定一社區,她的重要任務就是擔當兩區居民間的“黏合劑”。

她笑言:“創智坊的居民也不能每天隻喝咖啡吧,他們也需要柴米油鹽和人間煙火。”想開門並非一時之需,開好門也絕非一時之功,要想破牆開門,得先打開居民的心門,能不能完成使命,真真切切在考驗新時代居委會干部的工作能力及工作方式。

陳文芳說她很幸運,因為她的身邊出現了這麼多的“軍師”,倚仗他們的謀略,“魔法門”這樣的童話也成真了。原先在創智坊任職的時候,陳文芳不主張破牆,擔心小區井井有條的秩序被打亂。到了國定一社區,她走訪了眾多居民,眼見著牆那邊的資源看得到、夠不著,心裡也不是滋味。但是,真要破牆,這邊居民的習慣、素養、環境,都要來個大轉變,才能使這扇門開得太平、開得安心。

為此,農學專業出身的她,自掏腰包,買花苗、種果蔬,帶頭改變老舊小區的環境,把小區裡的雜草亂木,一點點地清理干淨,老房子的牆邊過道、犄角旮旯,也都種上了樹、栽上了花。這邊小區的居民,嘗到了家園變美的甜頭,而牆那邊的高樓裡的居民也看到了一點又一點改變的誠意。

在陳文芳的張羅下,社會組織為社區賦能賦智,居委會、業委會、物業公司“三駕馬車”並駕齊驅為社區強筋健骨,黨員、樓組長、志願者和睦鄰達人也紛紛為社區建言獻策,她在一座座“孤島”之間架起了“連心橋”。

睦鄰門 1.0開門儀式

陳文芳最先思考的是讓牆兩邊的居民有更多的互動和交流。憑借在創智坊社區工作時和創智農園建立的良好關系,她邀請創智農園的負責人、社區規劃師劉悅來參與社區活動,借助社區睦鄰互動日的契機,在國定一社區開了一個牆洞,設置了一枚“潛望鏡”。國定一社區的居民特別是孩子們從這個小鏡頭裡,開始看到牆外色彩斑斕的世界。社區規劃師團隊和創智農園的志願者們帶著居民在牆邊的創智農園勞作,小伙伴們、專業畫師玩得興起,在農園一側的牆面上,畫了一扇彩色的“魔法門”,在輕鬆活潑的氛圍中,兩邊的居民常常聚在一起包餃子、包粽子,陳文芳也一點點把“破牆”的想法告訴更多的居民。經過2年多的鋪墊,顧慮慢慢化為共識,反對逐步轉成支持,兩個小區的居民的“心牆”漸漸消弭。

美麗家園造改前期工作

陳文芳看到了開門的苗頭,便加足馬力前行。在街道的支持和指導下,她和業委會委員朱靜崖一起草擬征詢單,實地勘察最合適的破門位置。開門前,國定一社區的老黨員們主動請纓,成了“破牆”行動裡的主力軍。開門的位置,本來是國定一社區東南側的一處死角,堆著舊冰箱、破塑料等垃圾,雜草叢生、難以通行。在老黨員、老干部的帶領下,黨員做給群眾看,黨組織帶著群眾一起干,幾十名老黨員、群眾志願者花了四、五個半天,用三輪車拖走了10多車的垃圾,環境清爽了,花木芬芳了,“開門”也水到渠成了。

百姓百條心,最難解開的還是心門。湯慶榮是國定一社區的老居民,在睦鄰門升級之初是個不折不扣的“刺兒頭”,居委會干部開始接觸他的時候都有點發憷,但陳文芳堅信,老湯不是無理取鬧。他早年從事軍工建設,在大西北搞國家核工業,退休在家也閑不住,總是到睦鄰門升級的施工現場,東看看西摸摸,並手繪了一套勘測數據。陳文芳尋求街道力量支撐,和睦鄰門工作組三顧茅廬,將老湯和其他居民的集中訴求轉達給了社區規劃師,既要保留大多數支持原有方案居民的意見,又不能忽視小部分居民新的觀點。經過黨組織牽線搭橋,社區規劃師調整了方案,居民代表的訴求得到了一一回應,老湯也憑借過硬的業務功底,成了一名“編外設計師”。

社區更新不僅僅隻有專業力量的參與,更應該由社區每一個人參與到社區營造當中。提高基層社會治理精細化水平,一方面要不斷激活社區居民自治活力,培育社區的基層自組織,另一方面也要吸引多元主體的共同參與,彌補基層黨組織服務群眾模式單一、社會工作專業能力不足等問題。陳文芳用一顆溫柔的心和發現的眼光一點點把身邊的睦鄰達人凝聚起來。她投入大量精力摸清社區自治基礎,發掘社區中有意願、有條件參與社區治理的積極分子,並以社區花園為載體,逐步培育了一支以黨員為主體,願意投身於社區環境美化、持續管理公共空間的志願者隊伍。她將社區“神筆馬良”孫叔納入麾下,發起為社區窨井蓋涂鴉活動,和小朋友共繪美好的社區風景﹔她培育離退休功能型黨支部書記羅建國、全職媽媽孫潔等一批社區骨干,共創美好社區。社區建設有了這些睦鄰達人的鼎力相助,越發兵強馬壯。

國定一創智坊居民在睦鄰門前合影留念

陳文芳記得睦鄰門開啟的那天,牆內牆外的居民手拿橘子在門前開心合影,剎那間大家定格的喜悅臉龐成為了她最難忘的記憶。“魔法門”實現了物理距離上的鏈接,也在一點點鏈接人與人的心,夢想終於照進現實。

“睦鄰門的打開讓我們居民的生活資源更豐富,出行更便捷。原先20分鐘的路程現在隻需步行5分鐘就能來到創智坊、大學路和地鐵站。居民們也能非常方便地前往創智坊睦鄰中心、創智農園等社區公共空間。在閑暇時間,我與大小朋友們在小區裡共繪魔法門、涂鴉窨井蓋、共度夏令營,感受著睦鄰一家親的和諧氛圍,體驗著社區生活的豐富多彩,也在社區活動中找到了新的價值感和歸屬感。”在國定一居民區居民、睦鄰達人孫潔的眼中,這位朴實無華、親切貼心的大姐讓她感受到了生活的小確幸,在陳文芳的引導支持下,她開設了“幸福國定一”微信公眾號,用來記錄大家的奮斗故事和社區裡發生的點滴美好。

同心共治,用真心真情換百姓信任,值!

“社區工作事關百姓切身利益,用耐心細心愛心營造一方和諧,我們對待群眾應該就像對待自己的父母一樣。”五角場街道創智坊居民區黨支部書記陸建華曾經和陳文芳是多年的老同事,談起這位工作上的好同事,生活上的好大姐,陳文芳的一席話成了他工作的座右銘。

社區牆面涂鴉活動

“上面千根線,底下一根針”。與大多數老舊小區一樣,國定一社區也一直存在樓道堆物、車棚臟亂差、違章搭建、私佔綠化、群租等疑難雜症問題。想要治理這些民生問題,光靠“三駕馬車”的力量往往心有余而力不足,陳文芳說:“做好社區工作,必須不斷借力。每月至少3次的總支班子碰頭會,至少1次的黨員骨干座談會,至少2次的‘三駕馬車’碰頭會,加上不定期的‘百腦匯’議事堂,集思廣益,整合資源,吸收金點子,終歸能找到工作突破的方向。”這個過程實際上是一個對話、競爭、妥協、合作和集體行動的過程,而這些會議特別是“百腦匯”議事堂在黨和政府與群眾之間發揮了“調節器”和“減壓閥”的作用。

陳文芳利用五角場街道特有的“大聯動”機制,直接約請街道職能科室和所辦隊中心執法單位,讓業務行家來現場進行答疑、解惑、支招。

創智坊和國定一小區傳遞睦鄰情誼

為了推動民主協商,陳文芳定期召開居民代表會議、樓組長會議以及“五位一體”會議,協商討論美麗家園改造、睦鄰門升級改造、垃圾分類宣傳等多個議題,解決了小區停車位改造、垃圾桶緊缺等問題。為了讓居民在社區治理中有更多參與體驗,居民區黨總支建立了小區管理微信群組,職能科室、“三駕馬車”成員、社區黨員、志願者、社區居民有了一個線上交流的平台。

小區納涼晚會

現在,每天上午、下午各有2名社區志願者在580弄、600弄巡查,在小區裡發現亂扔垃圾、高空拋物、亂拉電線等情況直接拍照上傳微信群,由居委會、業委會督促物業公司進行整改。居民區黨總支還發動社區黨員群眾參加每周四開展的“清潔家園”行動,讓居民們能切身感受到身邊的改變,擴大“同心共治”成效。

國定一社區共有三個非機動車停車棚。天長日久,這些車棚有的變成了收留流浪狗的場所,有的成了廢品回收站,亂象橫生,安全隱患突出。陳文芳和業委會班子一直將車棚改造的事情記挂在心。今年4月,在街道社區平安辦牽頭協調下,陳文芳主動跨前,主動搭台,開始著力解決車棚的問題。她首先“攻克”的是離居委會辦公室最近的一個車棚,“持久戰”從4月打到7月。陳文芳曉之以理,動之以情,積極宣傳街道補貼等優惠政策,最終說動了10余年來一直管理車棚的“老土地”。居委會和社區民警等多方下沉力量一鼓作氣,8月、9月把另外兩家外來管理員堅守的“防線”也逐一攻破。國慶前夕,物業公司把所有車棚管理人員清退,新車棚安裝了IC門禁卡,高清探頭、安全衛士系統、專業充電樁等設施設備一應俱全,真正實現了無人化、智能化管理模式。美觀整潔的環境、智能化的管理手段和實惠的收費標准,令周圍小區居民羨慕不已。在陳文芳看來,前前后后不下10次的協調會和苦口婆心的勸導換來了百姓的平安和實惠,值!

陳文芳說她最喜歡的一本書就是路遙的《平凡的世界》,在她看來小說中主角孫少平努力生活、努力奮斗的歷程就是她正在走的路。“這條路可能很曲折,但隻要心中有夢,就能到達夢想的彼岸。作為新一代居委會干部,隻有用真誠的心,謙虛的態度,謹慎的言行,才能換來百姓的信任,換來一方的和諧。”(圖片均由楊浦區供圖)

(責編:董志雯、金煜純)
掃描關注上海頻道微信掃描關注上海頻道微信 掃描關注上海頻道微博掃描關注上海頻道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