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街鎮是人民城市建設的最前線,是基石和底座。在“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為人民”的重要理念提出一周年之際,黃浦區新聞辦與人民網上海頻道合作,以“人民城市為人民 黃浦10個街道的治理場景”為主題開展系列報道,通過街道群像圖全景式展現黃浦區各街道在社區治理方面的特色亮點和生動實踐,體現黃浦“人民城市為人民”的社會治理繡花功夫。
“阿拉弄堂變漂亮了。”看著煥然一新的豫園小區,居民忍不住心花怒放。亂七八糟的電線“蜘蛛網”不見了、坑坑窪窪的地面平整了、陳舊老化的公共設施更新了……小區舊貌換新顏,居民收獲了實實在在的幸福感。
城市是人民的城市,人民城市為人民。老城廂,通過“微更新”,煥發出新魅力。豫園街道從美麗家園、美麗景區到美麗街區建設,探索有機更新和活化利用,通過精細化的工作回應民眾關切,讓城市發展惠及人民。
此外,豫園街道黨工委因地制宜,發揮黨建引領作用,探索醫養結合的社區養老模式、關愛隨遷子女、打通“一網通辦”瓶頸,通過一系列的嵌入式服務,暢通服務群眾的最后“一公裡”,將黨建融入各方面,破解街道難題,回應群眾需求,更有力推動社會治理的精細化與現代化。
老城廂探索醫養結合的社區養老模式
豫園街道轄區人口密度高,老年居民集中,2018年底戶籍老年人口數為35331人,老齡化比例達到39%。如何走出一條未來三五年老城廂養老服務的有效路徑?
調查中,街道內95%的獨居老人表示更願意在現居地社區養老,83.8%的老人表示不願意到養老院或其他養老機構養老。加上,老城廂地區生活出行便利性高,鄰裡關系和睦融洽,大部分的獨居老人(77.9%)對社區生活環境表示滿意。
面對社區歸屬感強烈,維持傳統養老觀念的老人,豫園街道黨工委以社區內獨居老年群體的生活現狀及養老需求為切入口,盤整社區內的房屋存量資源,相繼完成了街道綜合為老服務中心、合康裡睦鄰中心、壽寧路睦鄰點等公共為老服務場所,在改善居民生活環境的同時,將養老服務送到居民的家門口。
其中,街道綜合為老服務中心建筑面積約1700平米,設日間照料中心和長者照護之家,日照中心已常態化吸收20人﹔長者照護之家共設床位49個,為老人及其親屬提供喘息式的服務。社區綜合為老服務中心設立“養老顧問”,為社區老年居民提供政策服務咨詢、養老需求對接等服務。
2019年,隨著傅家街65號社區文化活動中心的落成,配套傅家街菜場、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廂鄰院便民服務點、老年配餐中心等設施,河南南路以東區域初步形成了10分鐘生活服務圈,覆蓋光啟、學院、四新3個居委會,共計1156名人在戶在的老人,老城廂生活的便利性越發凸顯。
此外,在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成立黃浦首家“名醫工作室”,並將名醫資源由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向社區家門口的養老服務點輻射,惠及更多的老年居民群眾﹔積極打造老人身邊的健康管理員——“智慧健康小屋”,在社區綜合為老服務中心、睦鄰中心等處分別引入9台健康小屋自助體檢設備,配備專業志願者和醫生團隊,提供代配藥服務,形成了全區域覆蓋、多點位布局家門口的醫養結合服務網絡。
截止今年10月底,家庭醫生簽約率38.35%﹔家庭病床2020年建床185張,常住人口建床率5.04‰,居家—社區醫養機構—醫院三級醫療服務網絡基本形成。
群眾少跑路,“組合拳”打通“一網通辦”瓶頸
隨著“全市通辦”“一網通辦”的深入推進和豫園街道的有力舉措,2020年1-8月,社區事務受理服務中心業務受理總量25021件﹔其中,“全市通辦”業務量達到5212件,佔受理總量的21%,與去年基本持平﹔一網通辦受理量273件較去年23件大幅提升。
街道服務對象由戶籍居民向全市市民的轉變,讓許多在職人員,隻需利用午休時間,便可在就近的社區事務受理服務中心一次辦結,讓“數據多跑路、群眾少跑腿”的效應日趨凸顯。
社區事務受理中心“電子亮証”服務
2018年9月,中心在全市首家試點“電子亮証”服務,依托“市民雲”APP的社區事務“一網通辦”正在大跨步向前邁進。2020年5月,首家試行“隨申碼”一站式政務服務。豫園街道表示,“隨申碼”既是市民出入社區事務受理服務中心的健康通行証,也是辦事的綠色通行証,這項創新服務做到了社區辦事“一碼通”,也廣泛得到了市民的認可,同月,成了黃浦區首家建設一網通辦自助服務區的受理中心,高速wifi、觸摸式電腦、掃描儀、打印機等一應俱全,一網通辦超級受理終端設立后更是增加了自辦事項,提升了效率和便捷度。
試行“隨申碼”一站式政務服務
為了主動回應群眾期盼,多角度、多方位提升服務質量,豐富服務內涵,受理中心還增設便民“橙綠藍三通道”:代表無障礙、暢通的綠色通道,溫馨、暖心的橙色通道,以及代表和諧、速捷、信任的藍色通道。通過努力打造一個更有溫度的受理空間,給予辦事市民更加周到和暖心的服務,提升獲得感和幸福感。如今,社區服務中心越來越成為深嵌城市生活的“接地氣”服務點。
關愛隨遷子女 創新引領“自治經”
對於地處老城廂,外來租戶佔比高、新上海人多的豫園街道而言,如何讓社區中的隨遷子女能享有公平而有質量的教育是一道重要考題。
以轄區內四新社區為例,外來人員佔到總人口的60%左右。在這樣一個大環境下,隨遷子女因父母工作原因,普遍生活條件較差﹔受家庭、生活環境影響,這些隨遷子女在其他學生中顯得較為敏感,難以融入城市社區生活。
“情聚可愛裡”之學在可愛裡
針對這些孩子面臨的現實問題,2019年起,四新居民區量身定制了“情聚可愛裡”居民自治項目,通過對隨遷子女在課業輔導、興趣培養、技能提升、團隊合作等方面開展各類社區活動,凝聚社區外來人群對社區的認同度和歸屬感。
小小手為社區牆面繪制手繪畫
在“小小手為社區牆面繪制手繪畫 ”中,15名小朋友通過參與手繪牆面來美化社區環境﹔在“520”主題系列活動中,18名小朋友手寫了給父母的一封信,表達了對父母的感恩﹔在“小手拉大手,垃圾分類齊幫手”中,18名青少年們帶上自己的家長,一同參加到社區垃圾分類的志願者隊伍中來。
隨著項目的開展,不僅增進了流動家庭的親子感情,也讓隨遷子女學會與同伴交往,感知體驗同伴的支持與關心,學會表達愛,並通過加強學生之間的陪伴降低隨父母到新城市打工就學帶來的孤獨感,幫助隨遷子女較快地融入城市社區生活,促進隨遷子女的身心健康發展。
從“流入”到“融入”,在服務凝聚中,流動家庭的居民們漸漸對社區“路轉粉”,整個社區的共治細胞也漸漸被激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