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江東︱抗疫表彰會上,市委書記為何提起了這些人和事

人民日報中央廚房-大江東工作室 劉士安 姜泓冰

2020年10月01日08:24  來源:全國黨媒
 

大江東.jpg

上海抗疫表彰大會現場,市領導向先進個人代表頒獎。姜泓冰攝

9月29日上午,世博中心紅廳。1000名先進個人、300個先進集體和100名優秀共產黨員、80個先進基層黨組織的代表,胸挂大紅花,走上上海市抗擊新冠肺炎疫情表彰大會的主席台,接受市委市政府的表彰,接受全市人民的褒獎。

台下,掌聲雷動。

隆重的頒獎場面,讓人感受疫情防控中上海這座城市贏得眾口贊譽的出色表現、上下同心形成的強大戰斗力﹔獲獎代表的發言,則一次次將人們帶回疫情初起的艱難時刻,以及曾經直面的種種考驗與動人瞬間。

上海市委書記李強在講話中表示,上海作為這場大戰大考的重要陣地,堅決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重要指示精神和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全市人民萬眾一心,打了一場出色的超大城市抗擊疫情的人民戰爭、總體戰、阻擊戰,交出了抗疫斗爭不一般的“上海答卷”。

“事非經過不知難”。這份不一般的“上海答卷”,分量很重,得來不易。“經過艱苦卓絕的斗爭,和全國一樣,上海抗疫取得重大戰略成果”,講話中,李強回顧了9個月的難忘時光,致敬這座城市裡人民的英雄、英雄的人民,還不時提起一些人的名字、一些抗疫的情節。

讓這位市委書記記憶深刻又充滿敬意的,有哪些人、哪些事?

李強與獲獎代表握手交流。 陳正寶攝

鐘鳴、查瓊芳……無數人都在發一份光,然后螢火匯成星河

李強提到的第一個人,是上海最早的逆行出征者——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重症醫學科副主任鐘鳴醫生。1月23日,小年夜,武漢封城當天,接到國家衛健委緊急調令的鐘鳴,獨自走上火車站台,走進空蕩蕩的高鐵車廂,向武漢進發。這個“逆行者”的身影,深深刻在了許多人的記憶裡。

“有人問我,當時有沒有感到害怕?”鐘鳴在大會發言中說,他並不覺得害怕。不僅因為常年奮戰在重症監護室、看慣了生離死別,不僅因為參加過2008年汶川抗震救災,還因為“我是一名醫生,治病救人是醫生的職責與使命﹔我更是一名黨員,面對困難、挺身而出是我的責任與擔當”。

武漢封城77天,鐘鳴援鄂抗疫,堅持了75個日夜。回憶至暗時刻,鐘鳴說,他曾連續幾天不能睡覺,“死亡經常突然發生,每一次都打擊巨大,七尺男兒也會躲在房間裡流淚……但越是艱險越向前。我們盡量詳細記錄治療過程,在實踐中不斷摸索總結阻擋病毒進攻的方案﹔我們從容面對打擊,逐步調整治療方法,在循環往復中慢慢掌握了疾病的規律,情況不斷向好的方向發展。”

1月23日,武漢封城當天,鐘鳴醫生逆行救人,在虹橋火車站獨自登上開往武漢的高鐵列車。中山醫院供圖

李強提到的另一名醫護人員,是上海交通大學附屬仁濟醫院呼吸科醫生、上海第一批援鄂醫療隊員查瓊芳,還有她寫的《查醫生援鄂日記》。這本書記錄了她與同伴在武漢金銀潭醫院沖鋒陷陣的68天裡,那些個驚心動魄、那些個溫暖瞬間,沒有漂亮修辭優美文筆,卻因最朴實的細節令人淚目。

比如這段:“下班時,外面天已經黑了。回到酒店,趕緊吃飯,晚飯隻供應到晚上6:30。十幾個小時我隻吃了一頓早飯。我覺得自己就像一隻駱駝,在食物和水充足的時候補充大量水分和食物,儲存在身體裡,在需要的時候就把這些儲存的能量利用起來。”

或這段:“為了挽救這位病人的生命,今天醫護人員要對他進行俯臥位通氣。病人體重大約200斤,穿著厚實防護服的我們感覺力不從心,整整五名醫護人員費了九牛二虎之力,才小心翼翼地完成病人的翻身。周教授又調整了他的呼吸機參數,希望他能夠挺過這關。”

這世上可能確實沒有超級英雄,不過是無數人都在發一份光,然后螢火匯成星河。”講話中,李強引用了《查醫生援鄂日記》裡的這句話。的確,生命至上、舉國同心、舍生忘死、尊重科學、命運與共的偉大抗疫精神,正是由這些人民的英雄、英雄的人民用堅強意志和不屈斗爭鑄就的

上海援鄂醫療隊最早到達武漢。“我們首批醫療隊是在1月24日晚上接到緊急通知的,大家毫不猶豫地放下年夜飯的筷子,告別親人,趕赴機場。僅僅用了不到3小時,來自52家單位、共135人的首批援鄂醫療隊集結完畢,這就是‘上海速度’!”上海首批援鄂醫療隊領隊、上海市第一人民醫院副院長鄭軍華說。

前后9批、共1649名醫護人員組成的上海援鄂醫療隊,救治的患者中約1/3屬重症、危重症。雖隔千裡,一江連心,馳援武漢的上海醫療隊,帶去的是值得信任的醫德醫技,留給患者的是溫暖的心理支持與人文關懷。

不只是馳援武漢。為保障全市人民健康,上海7.8萬名醫生、9.7萬名護士、近3000名疾控人員勇於擔當、奮戰一線,負責救治確診病例的上海市公共衛生臨床中心和上海兒科醫院不斷創新完善“上海方案”,為這座超大城市的疫情防控做出了重大貢獻。

兩位不同批次的上海援鄂醫療隊員在離漢返滬時乍然重逢、相擁而泣,經人民日報整版刊登,令無數人印象深刻

陸海燕、公交司機、康城小區……防控體系就在身邊,就在基層的一點一滴

李強還記得阿爾巴尼亞籍的志願者陸海燕。

大年初七,20歲的陸海燕應征普陀區紅十字會的招募,當上了一名高速公路道口志願者。每天中午12點到傍晚6點,她身穿隔離服站在道口,跟同伴們一起完成車流引導、秩序維護、體溫測量等工作。天色暗下來,氣溫下降,路口的風很大,吹得人難受。嫌穿脫防護服費時間,又擔心影響車輛通行,志願者們就6小時不吃不喝,還要忍著不上廁所。

0c89bc66da6a4444728f25de222acfa.jpg

陸海燕在高速道口值守。普陀區供圖

結束了道口服務,陸海燕回到小區又當上了“看門人”,每天給進進出出的居民測量體溫,接收整理快遞。“和我一樣,在中國的每個地方、每個社區,都有無數的人在伸出援手,提供幫助。我們提醒別人戴口罩,幫忙照顧老人,向大家宣傳防控疫情的注意事項。我們共同努力,一起為抗擊疫情盡自己的綿薄之力。”陸海燕這樣告訴在阿爾巴尼亞的家人。

1月底,上海青浦區金澤鎮G50道口,社區衛生中心醫生和社區志願者在透骨寒風中把守入城口。巨雲鵬攝

陸海燕和上海無數志願者的身后,是整個上海布下的“橫向到邊、縱向到底”的疫情防控網絡,以及使得精准防控迅速落實、持久有效的社會治理體系。用“網紅專家”張文宏醫生的話說:“上海的公共衛生防控體系雖然看不見,其實就在你身邊,體系就在基層一點一滴的工作中。

這個體系中,有遍布全市的117家發熱門診、200家社區發熱哨點診室,有6000余個家庭醫生團隊,有無數的公安民警、社區干部、志願者、機關下沉干部、海關和檢驗檢疫人員……大家團結一心,兢兢業業,從入城口、落腳點、流動中到就業崗、學校門、監測哨,織密織牢了全市疫情防控網,讓“聯防聯控”“群防群控”有了最生動、規范的現實演繹

“我們要向全市2400多萬人民致以崇高敬意和衷心感謝!”李強說,在這場抗疫斗爭中,上海涌現了許多可敬可愛的先進典型、可歌可泣的感人故事。廣大醫務人員舍生忘死,各條戰線同志頑強拼搏,上百萬志願者奉獻溫暖力量,“90后”“00后”展現青春擔當,更多人默默守護著城市、守護著家園。“就在此刻,仍有許多同志戰斗在口岸防控、隔離觀察、醫療救治等一線。今天受表彰的,是千千萬萬奮斗者的代表。”

這千千萬萬奮斗者中,李強還特別提到了疫情期間堅守崗位的8萬多名出租車司機、7.7萬名公交職工、5萬名環衛工人、9000多名城管人員,還有不辭奔波辛勞、服務千家萬戶的快遞小哥們……

今年2月,康城小區門口的社區志願者負責進出人員的檢測登記。閔行區供圖

讓李強記在心裡的,還有上海最大的居民社區之一、有逾4萬居民的閔行區康城小區。實行封閉式管理后,在小區門崗值守的社工們,每天都要成百上千遍地重復“是不是小區業主”“從哪裡回來的”“配合測下體溫”這幾句話﹔每天近3萬件快遞堆積在小區門外,全靠20多名志願者接力分揀,給居民送上家門。

浦東新區塘橋街道南城居民區是上海最早發現確診病例的社區之一,也是境內外返滬人口佔比最多的社區之一。居民區黨總支書記吳斌斌在表彰大會上發言說,疫情初期,他們就在社區的92個樓組成立了70個黨小組和92支“黨員護樓隊”,300多名黨員在樓組“亮身份、亮承諾”,各就各位,從走街串巷宣傳到上門入戶排查,從頂風冒雨值守到送餐送快遞上門,處處都有黨員戰斗的身影,為居民織密一張隔絕病毒的安全防護網。他說:“社區的黨員們在疫情防控中表現出來的強大戰斗力,來自於平時黨建引領‘家門口’服務體系建設打下的深厚基礎。沒有平時扎實的黨性錘煉,就沒有關鍵時刻的挺身而出。”

李強說,“英雄出自凡人,凡人也能有英雄之舉、英雄之行”。正是無數凡人的英雄之舉,構筑起這座城市的安全屏障。

“五五購物節”“六六夜生活”……魔都的活力和繁華已然重現

疫情初起的1月29日,李強曾來到口罩生產企業、位於鬆江區的大勝衛生用品制造有限公司實地調研,了解恢復產能情況,詢問企業有無困難。在表彰大會上,李強又講起這件事。

當時正值春節放假,廠裡缺少工人,公司負責人聽聞口罩是最急需的防疫用品,立即啟動設備,全家上陣投入應急生產,價格一分錢也不漲。了解到企業缺少人手,鬆江區機關干部和志願者紛紛趕來幫忙,走上生產線,當起操作工。上海不少企業加緊復產增產,口罩生產能力從每天40萬隻,很快提升到400萬隻,如今已達6000萬隻,不僅保障本市供給,更為海內外抗疫做出貢獻。

上海迪士尼樂園重啟當天,工作人員在做清潔。資料圖片

上海是世界觀察中國經濟的重要風向標。2月下旬,魔都開始按下復工復產快進健,被視為中國經濟走向正常運行的重要信號。位於上海自貿區臨港新片區的特斯拉上海超級工廠2月10日就已復工,而且很快就開足馬力加速生產。5月11日,停業3個多月的上海迪士尼度假區重新開放,門票開售1小時內,多日的“一日票”全數售罄。它們的疫情防控方案,成了此后全球特斯拉工廠、迪斯尼樂園復工復產的“通用標准版”。

2月8日,上海出台28條措施,全力防控疫情、支持服務企業平穩健康發展。此后,復工復產指南不斷更新,各種政策舉措接連出台,穩企業助就業,穩投資促消費,穩市場惠民生,大力發展在線新經濟,積極營造新發展格局。

3月,上海圖書館東館、上海天文館等重大工程項目復工﹔4200余家賓館酒店正常營業……

4月,總投資500億元的張江總部園、上海集成電路設計產業園開園﹔迎來開發開放30周年的浦東新區“兩手抓,兩手硬”舉措連連……

5月,上海首創的“五五購物節”火爆登場、強力帶貨,24小時內上海地區消費支付總額達156.8億元﹔意欲“再造一個陸家嘴”的北外灘地區開發建設規劃,廣受海內外關注……

6月,“六六夜生活節”接踵而至,夜經濟讓大上海逾夜逾美麗……

5月5日,中外企業家為上海國際消費城市全球推介大會暨“五五購物節”站台。 陳正寶攝

7月,2020世界人工智能大會在滬舉行﹔第二十三屆上海國際電影節開幕,成為疫情后首個舉辦的國際A類電影節……

8月,上海書展讓城市處處書香﹔挂牌一周年的臨港新片區創新加力、發展加速……

9月,上海旅游節歡樂啟幕﹔首次舉辦的外灘大會,叫響“科技讓未來更普惠”……

上海這座城市始終是安全的,城市的活力和繁華已然重現。”表彰大會上,李強這樣總結道。

沒有轟轟烈烈的口號,有的是一步一個腳印。上海,多的是綿綿密密的功夫,踏踏實實的努力,科學精確的機制設計,不折不扣的精細執行,以及勇擔國家使命、敢當開路先鋒的自覺與擔當

今年初,中國作家協會副主席何建明因疫情意外滯留上海,每天細細地感受和觀察這個城市在大疫之中的每一份表情,將其所見所聞所想真實記錄下來,連續出版了三本書。他在《上海表情》的序言中寫道:上海從“0”到“0”(注:指從 2020年1月19日上海新型冠狀病毒感染者的“0”記錄,到2020年3月3日起上海市本地確診感染者為“0”),以及“0”與“0”之間的疫情之口收得如此之小,整個戰“疫”中的“上海方案”,其本身就是人類文明和現代城市史中的一部具有經典意義的詩篇……

上海市抗擊新冠疫情表彰大會開幕,全場與會者起立奏唱國歌。陳正寶攝

“越是形勢風雲變幻,越是要堅持黨的領導﹔越是面對利益取舍,越是要秉持人民至上﹔越是遭遇風險挑戰,越是要發揮制度優勢﹔越是面對‘兩難’抉擇,越是要依法科學精准施策﹔越是處在關鍵時刻,越是要彰顯海納百川、追求卓越、開明睿智、大氣謙和的城市精神和開放、創新、包容的城市品格。”李強講話中概括的這五個“越是、越是要”,是上海迎戰抗疫這場大考的精神財富,也將成為這座城市戰勝艱難險阻、創造新時代發展新奇跡的強大力量

(責編:嚴遠、軒召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