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江一河、外白渡橋、東方明珠均能入鏡,蘇州河畔有個最美“拍照點”

2020年08月14日11:21  來源:上觀新聞
 
原標題:一江一河、外白渡橋、東方明珠均能入鏡,蘇州河畔有個最美“拍照點”

  摘要:黃浦江兩岸公共空間大,設計效果更容易呈現﹔而蘇州河兩岸公共空間小得多,必須在螺螄殼裡做道場,精細再精細,才能有著可以呈現出來的效果。

  到今年年底,蘇州河兩岸42公裡濱水岸線將實現基本貫通開放。記者了解到,從外白渡橋到成都路高架的蘇州河黃浦段,全長3公裡,在實現貫通的基礎上,目前正抓緊進行景觀提升。從東向西打造了“蘇河之門”“蘇河之眸”“蘇河之驛”分區,展現了一個“有內容、有記憶、有活力的海派風情博覽帶”。

  記者日前採訪了負責蘇州河黃浦段設計的設計團隊——由同濟大學建筑系章明教授領銜的“同濟原作”,聽他們講講這段蘇州河岸線呈現的亮點與設計中的趣事。

  親水

  在蘇州河南側,外白渡橋與乍浦路橋之間,最近新建了一處親水平台:一段30多米長的鋼結構亭子,輕盈地架在兩米多高的水泥墩上。拾級而上,站在亭上,眼前風景別致:低頭看,因為一半的亭身延伸到河上,透過鏤空的亭子地面,可以看到腳下潺潺流動的河水﹔抬頭看,富有歷史感的外白渡橋近在眼前,目光越過黃浦江,遠處便是代表著現代上海的東方明珠。這座亭子建成沒多久,已吸引了不少專業攝影師來採風,稱這座亭子為蘇州河畔最美“拍照點”。

  這段亭子無疑是蘇州河黃浦段的一個亮點,它的“出現 ”也頗有意思。設計團隊成員、“同濟原作”設計師王緒男說,此處蘇州河岸上有一段水泥墩,經考據,是吳淞路閘橋的橋墩。吳淞路閘橋曾是跨越蘇河兩岸的一座人車通行的橋梁,后被拆除﹔但兩岸的水泥橋墩卻因防汛要求被保留下來。他們在實地走訪時發現,兩米多高的水泥橋墩橫在河岸前,完全擋住了岸上人的觀河視線。

  “蘇州河兩岸的貫通開放,首要考慮的是人的活動與水的關系,讓人人都有看水、親水的機會,所以我們在設計上盡量保留與創造更多親水和多角度欣賞蘇州河的機會。”王緒男說。

  這段水泥橋墩有來頭,設計團隊想將其留住,於是在水泥橋墩之上創造了親水空間。富有現代感的不鏽鋼亭子,造型簡潔明快,搭建在灰色的水泥橋墩上,透著濃濃的工業風。人的視線因亭子而“抬高”,解決了親水的問題。設計團隊給這段亭子起名叫“介亭”——意為借橋墩而生,卻正對東方明珠,妙趣盎然。這裡靠近蘇州河與黃浦江的交匯處,又是黃浦段東段“蘇河之門”的標志之一。

  保留與創造更多親水機會的理念,其實貫穿於蘇州河黃浦段整個設計中。3公裡蘇州河黃浦段,原來很多河岸都被高高的防汛牆圍擋,按照蘇州河的防汛要求,防汛牆要達到5.2米。這造成人站在防汛牆之外的河岸上,幾乎不可能看到河水。設計團隊因地制宜,打破了這些“不可能”。

  在蘇州河黃浦段西段,靠近九子公園的河岸,設計師採用了防汛牆向河岸退界的方式,打開了防汛牆另一側親水空間,非汛期時,人可以走到防汛牆的另一側的親水平台上,汛期時關閉這個通道,確保了安全性。

  在烏鎮路橋西側的河岸,設計師利用地勢、房屋的高低差創造了一些高坡,在高坡上種上綠草、綠植,再擺上座椅,儼然是可以休憩的平台,人在高坡上可休閑、可望水。

  在沿岸道路狹窄的蘇州河黃浦段中段,將採用“玻璃防汛牆”:防汛牆下部被保留,局部4.3米之上的行人視野換上符合防汛要求的強化玻璃,人走在路上可以輕輕鬆鬆看到河水。為此,設計團隊為中段起了個好聽的名字“蘇河之眸”。

  建成后,雖然腹地條件有限,但是3公裡蘇州河黃浦段一路走來,至少80%以上的沿河區域,都能看水、享水、親水。

  故事

  沿著蘇州河漫步,究竟看什麼?親水固然重要,但也不能光看水,周圍的環境、建筑,哪怕一棵野樹,可能都讓這段“沿河之旅”變得有趣。

  蘇州河黃浦段,是蘇州河歷史最為悠久的一段之一,最富海派風情。設計團隊為這段蘇州河定調為“上海辰光,風情長卷”,形容這裡的人文之美、色彩之變,故事感十足。

  蘇州河是上海的母親河,留下很多歷史人文故事。蘇州河黃浦段,沿岸的歷史建筑不少,有些在修繕更新后被作為眾創空間、酒吧,別有一番風情。在設計中,設計團隊盡量留住沿岸的文化記憶,提出“向史而新”的設計理念。

  如,上世紀20年代,蘇州河沿線亮起了煤氣燈,這裡也是上海較早使用煤氣燈的地方。在蘇州河黃浦段的貫通開放中,煤氣燈的造型被重新啟用:黑色的鑄鐵燈架、花瓣造型的燈頭,“進化性”地演繹了當年的情景。

  在一些公共空間內,設計團隊還大量採用了水洗石、水磨石等現在不太用的傳統工藝,讓這段蘇州河公共空間在古朴中透著歷史感與滄桑感。

  見証蘇州河歷史不僅有人文景觀,還有自然景觀,設計師也盡力保留下來。如,“介亭”主體的橋面部分有段彎折,是為了繞開一棵生長在橋墩上的“野樹”。很多人走過這段亭子時,都會停下來,帶著好奇心“研究”一下這顆樹是如何長出來的,看懂之后,會因設計會心一笑。

  色彩的豐滿,也是蘇州河黃浦段的一大特色。3公裡蘇州河黃浦段,一路走來,周圍環境的色彩變化非常明顯。

  東一段(外白渡橋到乍浦路橋)是橙紅色,沿岸的歷史建筑為橙紅調,設計師為這裡配上橙紅色系植物。東二段(乍浦路橋到四川路橋)是粉紫色,原有櫻花樹、紫藤,設計師將這部分顏色放大,配種了粉紫色系植物,還衍生出了櫻花谷。東三段(四川路橋到河南路橋)是黃綠色,現有植物多是黃綠色,如落葉欒樹、常綠樟樹、女貞等,很有辨識度,設計師在下層植物上添加了大片藍綠、藍紫色調的植物。西一段(烏鎮路橋到新閘路橋)是銀白色,原有一處休閑亭被改造為銀白色,設計師為這段增加了噴雪花、銀姬小蠟等同色調植物。西二段是藍紫色(新閘路橋到成都路橋),原有一處紫藤架,作為主要休憩空間,設計師為這裡又補上了藍紫色的下層植物。

  “到年前的貫通開放還是第一步。蘇州河兩岸的貫通開放還有很多文章可做,沿岸建筑的更新、腹地的連動等,更多有‘故事的空間’都會一步步來做、慢慢呈現。”王緒男說。

  打開

  蘇州河兩岸貫通開放的意義,在於公共空間的打開,因此能否沿河創造更多讓人停留、駐足的空間,成為設計團隊關注的重點。

  對沿岸原有的公共空間,設計團隊進行精心改造,讓其更適合人的尺度、滿足人的需求。

  在烏鎮路橋西側,有一處公共親水平台,住在周邊居民有時候會拖家帶口過來休憩。親水平台上原來隻有朵朵白傘造型的遮陽物與座椅,人在親水平台上隻能或坐或站,親水平台的功能就相對單一。設計團隊將遮陽物的材質改為鋁板,呈現折疊造型,下面一排是座位,其上可以攀爬植物,起到很好的遮陽避日效果。鋁板的折疊之處很妙,有著一排排很大的空隙,這給了小朋友玩耍的空間,平台因此被賦予更多了功能。因造型酷似飛鳥,這個亭子被叫做“飛鳥亭”。

  俯瞰飛鳥亭

  飛鳥亭細部

  飛鳥亭效果圖

  如此改造的還有九子公園。這是一個有故事的公園,靠近成都路高架,為傳承9個弄堂體育運動而設立。改造前,九子公園最大的問題是,對著河岸的一邊是封閉的,沿河卻缺少親水空間。設計團隊打開九子公園的圍牆,在內部進行了動線調整、調整地面高差,最后呈現出的九子公園與蘇州河自然融合,仿佛是蘇州河河岸向腹地延伸出來的公共空間。

  九子公園效果圖

  俯瞰九子公園

  蘇州河是上海的母親河,在歷史上很多確保城市運轉的功能性設施都是沿河而建,特別是蘇州河黃浦段由於建設時間較早,至今保留著用於環衛作業的道班房、用於自來水上水的泵站等功能性設施。對蘇州河黃浦段來說,公共空間的打開不僅在於親水平台的創造,更在於如何將沿河原有的工業功能向服務於老百姓的休閑功能轉換。

  在黃浦江兩岸公共空間的貫通開放中,一些不適合的功能業態得以遷移,騰挪出更多空間讓設計師“描繪”﹔但蘇州河黃浦段不具備這樣的條件,在很多時候,設計團隊要在全部保留或部分保留原有功能的基礎上,通過設計,疊加上新的休閑功能,這是一個設計上的難題。

  從四川中路橋到乍浦路橋一段約200米河岸的設計,最能體現這樣的功能升級。該段河岸,集中了道班房、垃圾壓縮站、上水泵、配電房和加油站,三幢建筑緊鄰河岸,外表老舊,公共步道空間很窄。設計團隊在這裡做了大膽嘗試:為原來傳統造型的紅色加油站,設計了灰色的“蘇河折”造型——仿佛從地面翻起的折扇,具有現代感,又與蘇州河雋永含蓄的氣質相匹配。在功能上保留了原來一樓加油站的功能,又疊加出二樓的景觀咖啡館。

  櫻花谷地塊原貌

  對原來封閉的半地下綠化環衛用房,設計團隊保留了建筑的部分架構,依據保留的結構搭建底層步道與二層觀景平台,同時重塑地形、鋪設植被,打造了一處可以休憩的公共空間。

  改造后效果圖,櫻花谷

  對垃圾壓縮站、上水泵、配電房所在的建筑,設計團隊通過改造地形的方式,為其建造了鋪滿綠色植被的斜坡,斜坡之上是形似折扇的二層公共平台,未來作為市民驛站方便市民游客,人可以通過斜坡走上平台觀景,原有的上水泵、配電房等輔助功能則被“藏”在斜坡下。這段河岸以及建筑前后,還延續原有的植物配置,將種上很多粉嫩的櫻花,打造一段主題“櫻花谷”。

  精致

  沿著蘇州河黃浦段3公裡,腳下的路延伸出去,鋪設道路的鋪裝特別好看,由橙、綠、藍、灰等色彩組成,材料很具通透感,在陽光下似乎還透著點點閃光。王緒男參與過楊浦濱江的設計,他坦言:黃浦江兩岸公共空間大,設計效果更容易呈現﹔而蘇州河兩岸公共空間小得多,必須在螺螄殼裡做道場,精細再精細,才能有著可以呈現出來的效果。

  鋪裝的打造便充分體現了設計與施工的精致化。

  當時,設計團隊希望蘇州河黃浦段的鋪裝能體現空間的通透感,想要找到一種與眾不同的材料。查閱資料中,設計團隊從位於外灘的匯豐銀行大樓中的馬賽克壁畫中獲得了靈感。“這組壁畫由意大利工匠手工打造,氣勢宏大、精致優雅。運用的像素化鋪裝的方式非常特別,可以表達敘事,又很精致。”王緒男說。

  設計團隊很想將馬賽克像素化應用於蘇州河黃浦段的鋪裝中。但鋪裝材料要用在戶外,人又要經常踩在上面,這對材料的硬度與防滑性都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原來那種壁畫採用的馬賽克肯定不行,設計團隊就找到工匠與材料供應商研發材料,反復試驗、反復打磨,最終確定了在水磨石中添加琉璃的加工方式,研發出“幻彩琉璃水磨石地磚”,滿足了硬度、防滑性的要求,又具有壁畫般美輪美奐的鋪裝效果。

  設計團隊打造了“幻彩琉璃水磨石地磚”的4種主要顏色,應用於鋪裝的不同部位,表達不同的“語義”。如,活力橙,連接著公共空間,顏色越濃暗示活力越強﹔清新綠,連接著綠化﹔深邃藍,用在親水空間的地面與防汛牆面上﹔還有典雅灰,用於各種顏色之間的過渡。4種顏色又有因深淺變化,可以變幻出10多種顏色。

  10多種顏色,每種有著不同“語義”,實際上給鋪裝施工造成了很大的“麻煩”。“一個地方對應一塊磚,不能亂,也不能錯,就像繡十字繡一樣,精細化地嵌入。”王緒男說。而從設計開始,章明教授就將蘇州河黃浦段定位於海派風情博覽帶,強調精致性與典雅性。(本文圖片:海沙爾攝﹔文內效果圖,同濟原作提供)

(責編:嚴遠、軒召強)
掃描關注上海頻道微信掃描關注上海頻道微信 掃描關注上海頻道微博掃描關注上海頻道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