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康大樓68隻雨篷不見了
從外立面到室內公共部位,百年建筑“內外兼修”
修繕后的武康大樓外立面整齊、清爽 /受訪單位供圖
晨報記者 李芹
在上海眾多優秀歷史建筑中,或許沒有哪一幢像武康大樓這樣“地位卓然”。一方面,因其獨特的巨輪造型而自帶流量﹔另一方面,生活其中的眾人醞釀了值得傳誦的精彩故事。
事實上,武康大樓剛剛經歷了近十年來最大規模的一次保護性修繕,也因此在不久前入選了首屆“上海市建筑遺產保護利用示范項目”。
不僅如此,一段大樓住戶的口述史也正式出爐。
提升住戶舒適度、便利度
武康大樓位於徐匯區淮海中路1842-1858號,是上海第二批優秀歷史建筑,始建於1924年,由傳奇的建筑設計師鄔達克設計,是當時上海第一座外廊式公寓。
上海徐房(集團)有限公司總經理丁曙曾兩次參與這座優秀歷史建筑的大修,他說:“其他的不談,單說修磚,工人做磚、砌磚可能沒問題,但不一定會修磚。修磚的時候要考慮這塊磚所能承載的強度,同時,這塊磚上烙下的歲月痕跡也要保留,難度非常大。清洗的力度和強度如何把控,才能達到‘修舊如故’?”
在2009年的首次大修中,為了解決磚的問題,整個修繕團隊採用了最笨的辦法,制作了大量的試驗磚,嘗試不同的修繕方式,邀請業內專家來逐一把關。
正是在2009年積累下來的經驗,在此次修繕中,以“磚”為代表的材料問題沒有難倒丁曙和他的團隊,談及此次修繕的最大感受,丁曙用了四個字來形容:“內外兼修”,不光注重建筑本身的修繕,更通過一些公共空間的更新,來提升大樓住戶生活的舒適度與便利度。
增設房屋安全監控系統
如果最近你正好路過武康大樓,你會發現:大樓淮海中路一側的各色雨篷、晾衣架都不見了,取而代之的是整齊劃一的空調支架,清清爽爽的外立面,經過修繕的“牛腿”裝飾重見天日,加上周邊架空線入地的整治,武康大樓前隨手一拍就是一幅壁紙。
除了外立面的精心修繕,包括室內的公共部位和上下水系統,在這次的修繕中都被考慮到了。甚至在汽車間上的露台,設計了一處迷你空中花園,既可晾晒衣物,又可養花弄草。
“武康大樓有漂亮的陽台,二三層之間有精致的‘牛腿’裝飾,為了讓淮海路一側的外立面更整潔,一些住戶要將裝在淮海路一側的空調給移到內天井。”武康居民區黨總支書記柏祖芳說,此次修繕,涉及到12戶空調的移機與68隻雨篷、45隻晾衣架的拆除,所幸,居民都很配合。
走到露台,原先的水泥地被一塊塊漂亮的紅缸磚代替,吸水又防滑。由於露台上不能安裝固定晾衣架,所有的晾衣架都用裝了水泥的輪胎來加固。“露台下面本身是汽車間,這樣倒也是滿配的。”柏祖芳說。
為了解決雨篷拆除后的陽光直射,設計方對於有需求的居民家中,增設了木質百葉窗來替代原先的雨篷,風格與建筑整體契合,且具有實用功能。
此外,這次大修還引入了科技元素。據丁曙介紹,武康大樓此次增設了房屋安全管理的信息監控系統,一旦出現沉降、變形等問題,管理部門能第一時間掌握、跟進處理。
傳承的不僅僅是建筑
住戶對大樓的愛護,也感動著《住在武康大樓》口述史的作者陳丹燕與陳保平,他們深入訪談了16位大樓住戶,涉及教師、演員、作家、社區工作者等人群,出生年齡從上世紀20年代至上世紀80年代不等,入住時間跨越57年。
陳丹燕說,從這些住戶的身上,他們看到了上海市民對歷史建筑一種深沉的愛。修繕對優秀建筑的保護具有重要意義,但她更希望街區的更新能使這裡的居民生活更美好,用這種美好吸引外面的人想過來停留、駐足,喝一杯咖啡、欣賞一會街景,那,才是可愛的街區。
“人們為什麼喜歡武康大樓?或許是因為它足夠漂亮,但對整個城市而言,其背后孕育的‘文化價值’才彌足珍貴,正是這一代代的感情積累下來的東西投射在建筑裡,形成了獨有的文化積澱,造就了武康大樓的不同。”同濟大學常務副校長伍江說,歷史文化需要代代相傳,作為傳承者,我們傳承的不僅是建筑,更是建筑內發生的諸多故事,隻有這些全部被完整地保留下來,才能構成整個記憶傳承的飽滿,口述史顯然是其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從這個意義上來說,很多外觀不好看的歷史建筑,更需要保護,甚至需要投入更大的精力去保護。
漫長的梅雨季終於過去,“新生”的武康大樓又開始熱鬧起來,元龍音樂書店裡人來人往,旁邊的網紅冰激凌總有人在等待。站在樓上,可以望見對街宋慶齡故居裡的大樹﹔而底樓外廊,被精心設計了一組休憩長凳與綠植。一切,都是剛剛好的模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