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籃球的“生意經”和最近幾年處於輿論風口的“瘋狂炒鞋圈”仍有很大不同——籃球的“炒市”還沒起來,但“球市”確實正慢慢壯大,而這個市場中不少人在呼吁“打假”。
被瘋炒到四五萬元、全球限量200顆未發售斯伯丁“蒂芙尼”聯名籃球,竟出自福建“黑工廠”?這兩天,關於上海楊浦警方破獲一起特大跨省制售假冒注冊商標商品案,被媒體廣泛報道。“一顆籃球這麼貴!炒鞋還不算,難道現在連球也能炒了?”有不少網友看到新聞后如此感慨道。
有暴利才有人鋌而走險,網友做此判斷也是自然。但解放日報·上觀新聞記者調查后發現,籃球的“生意經”和最近幾年處於輿論風口的“瘋狂炒鞋圈”仍有很大不同——籃球的“炒市”還沒起來,但“球市”正慢慢壯大,而這個市場中不少人也急盼著“打假”。
“大牌籃球”被瘋炒?買家其實並不多
楊浦警方破獲的這起案件中,造假商品主要為斯伯丁籃球,包括蒂芙尼聯名限量款以及科比黑曼巴紀念款。據了解,警方抓捕搗毀制售假窩點1處、網店3家,共抓獲犯罪嫌疑人11人,涉案金額500余萬元。
圖說:21日上午,斯伯丁體育中國有限公司專程向楊浦警方致謝,而在合影留念時,將一顆科比“黑曼巴”限量簽名籃球贈送給楊浦公安分局經偵支隊。楊浦警方攝。
蒂芙尼聯名、全球限量200顆、未發售但市場上轉賣的價錢要4、5萬元……斯伯丁體育中國有限公司法務總監周智靈在接受採訪時提到的一些關鍵詞,的確容易讓人聯想到一個“炒”字。為此,記者採訪了炒鞋圈、草根籃球圈的幾位大咖,得到的答案是:籃球中確有“奢侈品”,但“炒”的人並不多。
一位不願透露姓名的“炒鞋圈”大咖就告訴記者,籃球並不在他的“涉獵”范圍,“鞋能炒起來的根本原因裡,就包括鞋子本身是人人都要穿的,而且鞋子的品類、款式相當豐富,又有多年潮流文化的積澱,所以供求兩方面巨大的體量擺在那裡。但相比鞋子,籃球的品類、市場體量差距不是一點點。鞋,人人都能穿在腳上,但籃球不可能人人抱在手裡吧!”
“面對價格高昂的限量款籃球,的確有不惜代價的收藏者,但也是少數。”全網擁有350多萬粉絲,國內知名草根籃球達人魯鋒告訴記者,限量款籃球的收藏價值很難有一個具體的參考,也不可能拿到球場上打,所以隻有具備較強經濟實力,不求秀晒炫,卻很有籃球情懷的人才會想方設法去購買和收藏。
圖說:魯鋒。
“籃球網紅”正分走傳統籃球品牌的“蛋糕”
據了解,當下存在於市場上的籃球品類,主要有四種。
其一是傳統籃球。這種籃球人們再熟悉不過,也是覆蓋面最廣的一類籃球——材質、尺寸標准且齊全,基本上都為橘紅色,品牌也都是傳統的體育用品大牌,如斯伯丁、威爾勝、李寧等。即便是NBA、CBA的比賽用球,也只是在這些標准籃球基礎上,加入了聯賽LOGO等元素。
而上述案件中提到的蒂芙尼聯名限量款以及科比黑曼巴紀念款,就屬於另外兩種——大牌潮牌聯名籃球和球星專屬籃球。涉案的這兩款籃球,也是目前籃球中的“奢侈擔當”,分別是知名時尚品牌和籃球巨星IP聯合斯伯丁推出的。
圖說:攝於籃球造假窩點。
但正像魯鋒所言,這一類籃球的數量、購入渠道都極其有限,買的人是少數。據了解,大牌潮牌聯名籃球中,知名度較高的還有潮牌chinatown market的笑臉籃球,潮牌supreme的街頭花式籃球等﹔而球星專屬籃球裡,離中國球迷最近的就數已經退役的球星馬布裡的自主品牌籃球了。
事實上,最近幾年還有一種新品類的籃球,正快速佔據市場份額,從斯伯丁、威爾勝、李寧等這些“老大哥”那裡,分走一塊不小的蛋糕——它就是網紅自主品牌籃球。
這裡所說的網紅,特指受到廣大粉絲追捧的草根籃球達人。黃宇軍、魯鋒、方良超,就是其中的代表。
近年來,由於街頭籃球的不斷發展和真人秀節目的推出,這些草根球員大多得到了球迷的廣泛關注——必須承認,相比一些隻能在電視機上看到非大牌CBA球員,這些草根球員努力的程度和打球美感度都不亞於前者,且草根明星球員更接地氣、更親民,粉絲數量動輒幾十萬、上百萬,絲毫不遜色於CBA球員。
圖說:黃宇軍在抖音上的粉絲量就達到515萬。
他們自然也不會錯過商機,紛紛加入粉絲經濟的浪潮,創立自主品牌,開淘寶,賣籃球用品、籃球周邊。而其中最賺錢的就數兩大塊——服飾和籃球。黃宇軍的自主品牌“軍哥籃球”,甚至達到過月銷5萬多顆籃球的恐怖數據。魯鋒的“The Baller”、方良超的“腳踝收集者”等等,都是籃球圈裡眾人皆知的自主品牌。
圖說:黃宇軍、魯鋒、方良超在淘寶上的自主品牌店。
這樣的籃球品牌為何受追捧?並非因為數量稀缺,也絕非有人暗中炒作。
記者調查發現,其原因主要有三個:球迷因為欣賞這些草根達人的球風球技、人格魅力,而願意掏錢支持偶像﹔這些網紅自主品牌籃球往往設計感極強、炫酷時尚,因而非常吸引當下追求個性的年輕籃球愛好者﹔更關鍵的是,這些籃球價格不貴,學生群體也消費得起——售價一般在100到200多元,其中大多數僅僅比傳統籃球貴了幾十元,品牌溢價幅度並不算高。
帶著自己偶像的專屬籃球上場,穿著偶像設計的專屬服飾,已經成為了時下年輕籃球愛好者的一種時髦做法。
草根籃球“打假”之路不易
“賣自己品牌的籃球,看起來既神氣又好賺,其實背后付出的心血太多太多,還得有一個好心態,不然很難堅持。”黃宇軍說。幾位籃球達人坦言,從設計,到找工廠打版,到反反復復地修改產品細節,再到開店銷售,其中每一環都要親力親為,遠遠不像外界想的那麼簡單。
魯鋒告訴記者,籃球除了外觀上的設計、手感外,制作籃球用的表皮、中胎、纏紗、內膽等等自己都要了解。“我當時選了好幾家工廠一起打版,然后比較之后擇其優,再一步一步在細節上做改進。服飾也是一樣的,除了繡花工藝、布料質地、穿著舒適度之外,還要看是不是褪色、掉毛等等。”
方良超則坦言,剛剛開始經營自主品牌時,他還交過學費,“最初找到的工廠不靠譜,產品拿到手才發現質量不過關,走了不少彎路。”他表示,做出滿意的籃球只是一個開始,隨后的開店、倉儲、客服、發貨等等環節,每一個都不輕鬆,都要投入金錢、精力。
正因為如此,全國范圍裡也就隻有20多位草根達人,在網上銷售著自己專屬品牌的籃球。其他草根達人中,不少選擇了相對更輕鬆的“帶貨賺錢”。
“搞定這一切還不算,還要和造假販子斗智斗勇。”黃宇軍告訴記者,籃球銷量好了,“搞事情”的人也就來了——造假、山寨者們把目標鎖定了這個新興的產業。“淘寶上開始有了山寨我們品牌的店,裡面售賣著幾乎和我們品牌一模一樣的籃球。投訴過去,他們就利用灰色地帶,改一改細節,接著賣。”
“這還算好的,有的山寨貨是微商在賣,我們都找不到源頭在哪裡,維權無門。”魯鋒說。
採訪中記者發現,作為籃球粉絲經濟的第一批嘗鮮者和受益者,這些草根籃球達人都非常看好這個市場的前景,但同時也心懷擔憂,“一個粉絲買了我店裡的所有產品,還總是‘催更’,說我再不出新產品,他都沒籃球打、沒衣服穿了,這一切都給了我很大的信心。但另一方面,我也擔心這些假冒、山寨的商家,把粗制濫造的產品賣給球迷們,成了害群之馬。”魯鋒說。
圖說:楊浦警方攝於籃球造假窩點。
楊浦警方端掉這個窩點后,犯罪嫌疑人表示:“什麼流行我們就生產什麼,這些商標都訂得到,直接燙印上去就可以了,一天下來,大概能做200個籃球。”記者相信他們仿制的籃球裡,也有這些草根達人們的自有品牌。
大品牌們或許還有能力和渠道強硬地自我維權,但那些草根小品牌的維權難度就要大了許多,他們亟需指引和幫助,也亟需知識文化產權法律法規的進一步完善,好讓這個新興產業良性地發展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