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社區為人民,從半淞園看“社區治理共同體”

唐小麗

2020年06月30日09:33  來源:人民網-上海頻道
 

“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為人民。”2019年11月,習近平總書記考察上海時的這段話,成了2020年6月23日召開的十一屆上海市委第九次全會的主題。這次全會,討論並通過了《中共上海市委關於深入貫徹落實“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為人民”重要理念,譜寫新時代人民城市新篇章的意見》,確定了“五個人人”的城市努力方向——人人都有人生出彩機會、人人都能有序參與治理、人人都能享有品質生活、人人都能切實感受溫度、人人都能擁有歸屬認同。

十一屆上海市委第九次全體會議現場 陳正寶攝

與之相適應,上海社區一直秉持“人民社區為人民”的理念,如何讓社區居民生活更美好,也是始終在摸索和探討的議題。在此過程中,必然出現了不少痛點和難點問題,舉例來說,遇到問題如何引導社區居民進行民主協商,黨建引領下的智慧治理模式怎麼進行,如何推進業委會規范化建設等等。此次突如其來的疫情,也是對社區治理工作的一場“大考”,在這次“考試”中,上海的基層治理探索的成效如何?近日,黃浦區半淞園路街道舉辦的治家論壇為上述幾個問題做了集中的展示和探討。

為群眾團隊賦能,打造社區協商治理平台

民主協商作為社區治理創新的重要方法和協調社區各方利益的有效手段,一直受到政府和社會的高度關注,對當前城市社區中基層民主的孕育和成長起著重要作用。可以說,民主協商議事制度的建設是構建社區治理共同體的一項重要的基礎性工作。

半淞園路街道也一直在民主協商的道路上不斷探索,比如依托零距離家園理事會制度、業委會“三大規約”等推進落實基層民主協商議事體系的構建,並依托“淞園夢想”等自治項目建設,以群眾需求為導向,以解決問題為切入點,完善自下而上的議題形成機制,開展組織化民主協商議事,持續激發自治共治活力。

上海社會科學院社會治理研究中心主任、上海市社區發展研究會會長徐中振教授對此頗為認同,“社區的民主協商非常重要,不是說所有的協商都能解決問題,但是它一定比不協商能解決問題。”他認為,民主協商的基礎是居民要參與,通過小區社交互動,增進彼此間的理解和認同,實現互幫互助、鄰裡和睦。建設社區治理共同體,需要開展組織化協商,比如可以依托車友會、舞蹈隊、合唱隊等居民自治組織,整合盤活社區自身資源,讓更多居民走出家門,在協商議事、溝通交流中增進信任、加強理解,通過共建共治共享打造溫情脈脈的“熟人社區”。

黃浦區地區辦副主任夏凌霞也認為,基層社會治理工作最大的突破點就是居民的動員和發動。她提出,做好基層民主協商工作,要在落早落細上下功夫,深入挖掘居民實際需求,努力尋求社區共同體的利益最大公約數。

半淞園路街道舉辦的治家論壇現場

黃浦區房管局副調研員朱若菡表示,如何在協商的基礎上做到公平非常重要,要在協商的基礎上達到共識,在公平的基礎上構建共同利益的同心圓。

上海市黨建研究會原常務副會長、上海市委講師團成員馮小敏認為,各級政府和社區干部做決策必須民主協商,群眾的事情一定要群眾自己來做,而不是政府來包辦。半淞園的黃浦灘名苑業委會在這一點上就做得很好,疫情期間,小區業主看到安保等工作人員非常辛苦,就協商捐款,為他們發放補貼。“這是協商產生的結果,可以調動各方面的積極性,讓社區居民和工作人員都有了社區認同感。”

中國的社區是一個扁平化的基層管理和組織單元,它兼具意義共同體和利益共同體的雙重定位。而社區利益共同體所觸及的利益,既有物質的,也有精神的,社區存在著各種各樣的利益關系和利益糾葛。在各社區裡,存在不少組織或團體,這些組織或團體在滿足居民興趣愛好、提高文化素質、陶冶情操、繁榮社區文化等方面起到了很好的作用。但卻較少關注或參與社區公共事務及公益事業,也是一個客觀存在的現實。因此,如何從民主協商角度引導居民實現從自益到公益的轉變,是一個值得探討的問題。

黨建引領+技術賦能,探索社區智慧治理新模式

6月中旬舉行的上海市社區工作會議上,上海市委書記李強強調,要進一步夯實城市治理現代化的社區基石,做好社區治理賦權增能的“加法”、減負減壓的“減法”、科技賦能的“乘法”、革除弊端的“除法”,完善黨建引領下的共建共治共享社區治理格局。

近年來,隨著城鎮化進程的不斷加快,城市治理議題日趨復雜多元。新形勢下推進城市治理現代化,亟須立足城市發展實際和人民需求,著眼於黨建引領、技術賦能。

華東理工大學人文社科處副處長、副教授唐有財認為,上海的社區治理工作做得好,有兩個優勢:一個是黨建引領,用政治引領、組織引領、能級引領、價值引領等來彌補短板﹔另一個就是智慧治理,比如上海的“兩張網”——一網通辦和一網統管,實戰中管用,基層愛用,人民群眾受用。

上海城運系統中,城市仿佛有了生命。 巨雲鵬攝

誠如唐有財教授所說,上海在這兩方面做得皆有聲有色。2019年9月,由中國浦東干部學院、人民網等多家單位聯合主辦的全國城市基層黨建創新案例評選活動,經過初評、復評和終評等環節,歷時一年多,結果揭曉。4000多個案例最終產生出最佳案例40個和優秀案例90個,其中上海有13個案例入選,佔到10%,入選數量最多,且遙遙領先其他地區。而上海近年來開展的政務服務“一網通辦”、城市運行“一網統管”的“兩張網”實踐,更是成效顯著,讓人民城市成為實實在在的城市生活場景。

對於半淞園來說,疫情期間,街道始終堅持黨建引領,帶領小區居委會、業委會、物業公司“三駕馬車”,依靠強大的技術支撐和廣大的志願者團隊,展開廣泛的聯防聯控。半淞園是“隨申碼”首批兩個線下試用街道之一,為了讓居民出行更方便,南泰公寓黨總支牽頭,將隨申碼與門禁碼“二合一”,隻要小區居民出示綠碼,一掃門禁就能順利進入小區,南泰公寓也成為上海第一個使用“隨申碼”無接觸出入的小區。

隨申碼與門禁“二合一”

下一步,半淞園路街道還將持續加強黨建引領與技術賦能同頻共振。一是在物業崗位上實行黨員亮身份等舉措,以黨建聯建為紐帶,整合各方專業力量資源,著力解決住宅小區治理中的難點、亂點、空白點等問題﹔二是圍繞百姓需求、民生服務等,著力建設“智慧安防”“智慧治理”“智慧養老”“智慧商業”四大板塊,讓社區更智慧、管理更精細,服務更貼心。

馮小敏認為,社會治理離不開黨建引領。黨建引領下的社會治理,涉及到方方面面,重點都是要立足為老百姓辦好事、辦實事。同時,智慧治理也非常重要,今天可以通過一張數字化網絡來解決社會治理各方面的問題,很方便。疫情期間利用的大數據技術,比如智慧城市、智慧社區等,能夠在疫情之后繼續發揮作用,線上和線下相結合,使社會治理的共同體更加緊密。

值得一提的是,如今,用大數據、科技力量提高社區治理智能化水平,已經是廣泛的共識,尤其在疫情之下,大數據更是起到了前所未有的作用。但細細探究會發現,當前大數據的發展還存在一些問題。比如,對數據資源的管理基本處於“誰採集、誰佔有、誰管理”的階段,缺乏集中管理﹔數據採集和存儲的結構標准不統一,也增加了多方數據融合共享的難度。同時,大數據還存在信息丟失、泄露、篡改或濫用等風險,並且一定程度上存在分散開發、重復建設等問題。上海的“兩張網”建設是一個很好的實踐,但在各級政府的實際工作中,重復開發的問題依然普遍存在,如何融合共享,尚值得探討。

未來,業委會法治化、職業化是大勢所趨

業委會是通過社區自治實現業主權利的重要組織保障,但當下其運行卻面臨著種種現實困境。近年來,群眾普遍反映業委會成立難、公共維修資金使用難,特別是物業管理不規范、業主維權難等問題,屢屢成為不少矛盾糾紛的源頭。

這樣一項眾人皆嘆“難、難、難”的工作,卻也有做的出色的佼佼者。上文中提到的城市基層黨建創新案例評選活動中,半淞園路街道報送的《以黨建引領業委會規范化建設破解社區治理難題》案例就從全國4000多件案例中脫穎而出,被評為全國城市基層黨建優秀案例。

頒獎儀式現場 任峰濤攝

仔細了解下來會發現,在業委會建設方面,半淞園離不開“法治”二字。街道為每個小區都配備了業委會律師,有了他們,業委會做起事來更有底氣。街道還率先創設了業委會法治評估體系,92個業委會每年都會接受“全面體檢”並作出“法治評估”。在此基礎上,街道還將持續深入推進業委會規范化建設:一是深入推進“法治評估plus”體系建設,探索建立多維度、全方位的法治社區建設指標體系,將評估范圍由業委會擴展到居委、物業公司﹔二是聚焦重點難點,試點實施業委會秘書制度,通過加強專業化培訓,在建章立制、程序規范、文書起草等方面為業委會的工作提供有力支撐。

上海市金源方程律師事務所主任金纓認為,推進業委會規范化建設,要將法治思維融入小區治理全過程。半淞園路街道推出的《住戶守則》示范文本,可以幫助小區業主(住戶)更好地踐行“依法治理,依約而行”,破解小區管理難題。《住戶守則》表述很嚴謹,每條都有法律條文做支撐,對小區全體住戶都具有法律約束力。同樣,業委會秘書等制度有助於規范小區日常工作,如果每個業委會有專業的秘書做日常工作的話,相信每個業委會都會做得很好。

半淞園《住戶守則》,一份透著法律氣質的村規民約

不可否認,在社區治理方面,上海一直走在時代前沿,但仍有許多“難啃的硬骨頭”尚需破解。舉例來說,2019年7月1日,上海全面進入垃圾分類時期,成為全國“第一個吃螃蟹”的城市,一年時間成效顯著,但卻並非一帆風順,仍需在“摸著石頭過河”中前進。

如同開篇所述,人民社區人民建,人民社區為人民,半淞園路街道所做的工作可謂是上海在社區治理方面眾多優秀街鎮的一個代表和縮影。但社區治理這項工作是永無止境的,上海一直在探索中。(文中圖片除標注外,均由半淞園路街道提供)

(責編:唐小麗、軒召強)
掃描關注上海頻道微信掃描關注上海頻道微信 掃描關注上海頻道微博掃描關注上海頻道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