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播熱”吹到田頭!有人一夜賣掉4000公斤甜蘆粟,有人花2萬元買設備卻慘淡收場

2020年06月18日09:02  來源:上觀新聞
 

忽如一夜春風來,全民都在開直播。

數據顯示,今年2月到5月間,全網共進行了400萬場直播賣貨。6月,每天的直播數量已超20萬場次。直播,已成為時下最熱門的賣貨方式。

“直播熱”還延伸到了田間地頭,成了一項“新農活”。越來越多的農業經營主體、新型職業農民開始饒有興致地嘗試直播帶貨。然而,這項“新農活”遠不像傳統農活那樣容易把握:有大叔看著即將爛在地裡的4000公斤甜蘆粟愁得直嘆氣,死馬當活馬醫開直播,沒想到一夜賣光﹔也有農戶做足准備、買齊設備、搭建團隊后高調開直播,2小時內最高峰隻有不到百人在看。怎樣才能干好這項“新農活”?

農民直播培訓班炙手可熱

6月中旬,崇明建設鎮富安村“寶島農博薈”生態直播基地,一個培訓班在黃梅天的大雨中開張。

培訓班的火爆程度遠超主辦方崇明區農業技術推廣中心的預料,以至於4張簽到單都不夠用,工作人員臨時拿出一張A4紙手寫簽到。原來,上海其它郊區的不少農業經營主體聽聞這個培訓班后,驅車上百公裡慕名前來。

“新型職業農民直播帶貨主題培訓班,‘農民’和‘直播帶貨’放在一起,能激發出怎樣的火花?我想聽聽!”來自浦東新區的一個合作社負責人興致勃勃。他還帶了兩個員工,一個是妝容精致的女子,准備朝“農業網紅主播”方向發展,另一個准備負責直播腳本制作、直播技術問題。

參加這個培訓班也並非年輕人的專利。54歲的洪有進是五谷雜糧工藝美術畫傳承人,他一早就坐在了培訓教室裡。“傳統工藝美術也要通過現代渠道進行推廣。”

崇明區農業技術推廣中心副主任馮加根說,這個為期3天的免費培訓班主會場可容納70人左右,還在16個鄉鎮設了分會場,有600多人通過網絡直播收看培訓。“我們發現最近直播帶貨太火了,是非常有潛力的經濟增長點,就請專業公司開了這個培訓班。我們的願望很簡單也很朴素:希望能幫大家把農產品更順暢地賣出去。”

開班后,來自酷視數動的授課者曉楓(網名)一開口就是知識點。“萬變不離其宗,做生意就是賣東西,直播只是賣東西的新手段。供銷社時代,賣東西的叫營業員,大賣場時代叫導購員,電商時代叫客服,直播時代叫主播。買東西的呢?以前叫同志﹔后來叫阿姨、大爺﹔電商客服叫你‘親’﹔現在不得了,主播直接叫你‘寶寶’。年齡越叫越小,距離越叫越近。”

的確,直播的興起,把直愣愣的購銷關系轉變成了“好友”“粉絲”“老鐵”和“寶寶”,科普式、顧問式、拉家常式營銷代替了傳統營銷,人對商品的信任微妙地被人對人的信任取代。直播帶貨,重構了傳統的銷售模式。

切換銷售渠道“絕處逢生”

上海桔苑農家樂專業合作社負責人陸慧慧,在崇明西端的綠華鎮賣柑橘和翠冠梨,順帶還經營休閑農業。

“我們的父母輩賣橘子,是眼巴巴等著橘子販子來村裡收,小販不來,大量橘子不知道往哪兒賣。”作為一個“80后”,陸慧慧把小販批發的銷售模式改成了游客採摘,游客進橘園採橘子,每人收30元,發一個承重10斤的環保袋,暢摘。“就算摘滿10斤,我也是以每斤3元的價格賣了10斤橘子,有賺頭。更何況我們做過測算,80%的游客就摘一兩斤,10%的游客摘五六斤,隻有10%的游客是把環保袋裝滿了出來的。”

嘗到過銷售模式創新甜頭的陸慧慧,對直播帶貨非常期待:“銷售模式多樣化才更能增加利潤和社會效益。”

上海瀛廟果蔬專業合作社的任小平也認同這個觀點。她的合作社是賣花的,有上百個品種的鮮切花、盆花以及各種各樣的花卉衍生品。以前,合作社也是用傳統的賣給批發商的銷售模式,一場疫情讓她看明白一件事:“銷售渠道上,不能把所有雞蛋放在一個籃子裡。再火再穩定的渠道也有可能遇到不可測風險。”

去年冬天,45歲的崇明大叔龔劍飛就經歷了切換銷售渠道后的“絕境逢生”。

龔劍飛是上海捷農蔬果種植專業合作社負責人,近兩年他試種大棚甜蘆粟取得成功,上市期可延長至12月。但上市期延長后帶來一個新問題:傳統的電商和商超,到11月就對甜蘆粟關閉銷售渠道了,轉賣其他應季蔬果。“傳統渠道賣貨和影院排片一樣,每部電影都有上映時間段,過了就要下線。”

去年11月,龔劍飛盯著大棚裡還剩下的成片甜蘆粟直撓頭。無奈之下,他嘗試直播賣貨。花5000元買了兩個手機、燈、話筒、架子等設備,單槍匹馬就在田間地頭開始直播賣甜蘆粟,講解甜蘆粟的種植知識,還介紹了甜蘆粟的吃法。“不試一下的話,甜蘆粟就要爛在地裡了。”

一場直播后已是晚上,龔劍飛口干舌燥,腰酸背痛,沉沉睡去。第二天一早醒來,他打開手機查看訂單。“沒想到全國各地的訂單像雪片一樣飛來,除了上海本地的,還有遼寧的、四川的,甚至有來自新加坡的。”一夜之間,龔劍飛的4000公斤甜蘆粟被一搶而空,他的粉絲量也從零迅速增長到近3000人。

當然,並不是所有的直播首秀都能像龔劍飛那樣如有神助。滬郊一家主要賣綠葉菜的合作社負責人也曾在疫情期間花2萬多元購置了全套精良的直播設備,設計了2小時直播腳本,從合作社員工裡挑選了3人組成團隊開直播,本欲一炮打響,尷尬的是直播間裡的觀看人數從未超過100人。自那以后,這名合作社負責人再未開過直播。

(責編:陳晨、軒召強)
掃描關注上海頻道微信掃描關注上海頻道微信 掃描關注上海頻道微博掃描關注上海頻道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