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上海6月9日電 (龔莎)“左英護理獎”是上海市衛生系統優秀護理工作者最高榮譽,每兩年評選一次。在前不久公布的第五屆上海“左英護理獎”中,來自同濟大學附屬上海市第四人民醫院急診科、手術室等特殊科室總護士長戴愛蘭喜獲殊榮。
令人可喜的是,該院消化內科護士長洪艷,在今年護士節前夕,又榮獲上海市護理學會“杰出護理工作者”稱號。5月15日,全國婦聯揭曉的“全國抗疫最美家庭”,來自該院老年醫學科護士長張玉萍家庭再獲此榮譽,成為上海15個“全國抗疫最美家庭”之一。
一家普通二級甲等醫院的護理團隊,為何在強手如林的上海灘屢獲殊榮、脫穎而出?日前,記者來到位於虹口的百年老院,探尋他們打造高素質護理團隊的成功秘訣。
努力把每個人的潛能發揮到極致
一個優秀的團隊必定有一個優秀的靈魂人物,在四院許多護士及護士長的眼裡,護理部主任陳瑩就是這個團隊的“硬核力量”。她知人善用,用人所長,能讓團隊每個成員都能在本職崗位發光發熱。陳瑩說,“我院護理部有400多名護士,我的職責是盡自己最大的努力,為護理團隊服務好,想方設法為她們搭平台,盡量讓她們的潛能發揮到極致,讓每個人都在本職崗位上綻放光彩。”
“我們都很喜歡護理部的氛圍,也很喜歡我們的團隊。在四院,有很多平台能讓每個人的潛能發揮到極致,團隊工作時總能呈現出1+1=3的完美結果。”副主任曹哲菲快人快語,道出了上海四院護理團隊許多人的心聲。當她說到自己的經歷時,她說一路走來,從年輕而沒有經驗的護士成長為護士長,再被培養成總護士長及護理部副主任,其中團隊給予的幫助和扶持是令她一生都要感恩的。
外科總護士長王彥是名80后,幾年前代表醫院參加第一屆上海市護理技能比賽。說起那次比賽的經歷,王彥仍非常激動。她說,這根本就不是我一個人在參加比賽,我的背后是一個大大的后援團在支持,護理部團隊簡直可以說是傾囊而出,用盡了洪荒之力。在全力的培訓輔導和訓練下,王彥果然不負眾望,一路過五關斬六將,打敗了三級醫院的強勁選手,最終闖入決賽,成績名列前茅,令評委們刮目相看,嘖嘖稱贊:四院的選手是一匹“黑馬”。而今王彥已是中華護理學會靜脈輸液委員會青年委員兼秘書,早已成了業界的“香餑餑”,許多單位想“挖”她,王彥卻說:“我喜歡四院的人文和人情味,四院護理部就是我的根!”聽說還不僅僅隻有王彥這樣的“黑馬”,護理團隊在之后連續三年獲得了上海市護理技能競賽優秀團體、技能標兵和技能能手等榮譽。
“ICU病房的活有時很累,也很急。遇到自己解決不了的事,我突然發現,自己身邊的所有人其實都在默默地幫助我。”26歲的ICU副護士長蔣金花滿是感慨地說,“環境是能改變一個人的。在這樣的環境裡,你隻有努力向上,才能不負團隊的厚望。”
上海四院護理部就是有這樣一種神奇的氛圍。這裡,每個人都相信,護理活動就像人的機體,它的健康,依賴每個細胞的和諧運轉。這裡,每個人既相信自己,又相信同事……如今,這種和諧奮進的文化,已成為上海四院護理團隊激勵大家創新圖強的“催化劑”。在大健康的時代裡,四院護理團隊不僅為患者提供連續、全程的優質護理服務,進一步探索與實踐“以患者需求為導向”的綜合醫院延續護理服務模式,加強老年專科的特色建設,同時將優質資源向社區傾斜,真正為患者的健康保駕護航。團隊先后榮獲“全國五一巾幗標兵崗” 、“上海市三八紅旗集體” 、“上海市文明巾幗崗” 、“上海市青年文明號” 、“上海市優質護理服務先進病房”等多項榮譽。
盡力讓每個護士都能成為“專家”
陳瑩主任以數字分析說:“我院護士的基礎相對較弱,護士平均年齡隻有30歲左右,初級職稱佔40.2%,聘用合同制護士佔40.5%。但護理部會按照護士的特點用‘走出去,請進來’的方式進行培訓和培養,努力使每名護士都可以循著某個專業方向繼續發展,成為‘專家’。”
護理部根據學科發展定期選派護士參與各專科領域學術培訓,包括重症監護、手術室、急診護理、腫瘤護理、糖尿病護理、中醫護理、PICC、傷口造口、CRRT等專科,並參與相關專科適任培訓。優秀的年輕骨干護士被選送到國內三級醫院如西京醫院、瑞金醫院、華山醫院等,甚至新加坡、香港、台灣及日本等地的醫院進修學習,學成歸來的護士在崗位上都已學以致用,發揮所長。
“我感到非常幸運,也很感恩,我是護理部培養的虹口區第一位國際傷口治療師。”特殊科室總護士長戴愛蘭非常自豪的說道:“現在我院專科護士的隊伍更壯大了,有吞咽障礙專科護士、PICC穿刺專科護士,呼吸治療師、血透專科護士等專科護士隊伍,成立傷口專科團隊、靜脈專科團隊、CRRT及重症專科團隊。目前開展了傷口護理TIME理論、鏈式管理﹔吞咽障礙篩查與攝食管理﹔B超引導下PICC穿刺技術、心電定位用於PICC置管中頭端定位等專科護理技術。”畢業於上海醫科大學護理系的戴愛蘭,22年如一日堅守在醫院護理工作第一線,她作為一名國際造口治療師,在護理學科上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她帶領著院內專科護理學術組不斷攀升,是院內不可或缺的護理專家。她主持及參與課題多項,以第一作者發表論文10余篇,積極參與國際護理大會交流。她還參與醫聯體工作,下社區講課、指導並協調轉診。戴愛蘭目前是上海市護理學會第十一屆理事會造口傷口失禁專業委員會委員、中華護理學會第二十七屆理事會傷口、造口、失禁護理專業委員會專家庫成員。
要培養優秀的學生,必定要有優秀的教師,四院護理團隊具有很強專科師資隊伍,是交大護理學院上海市造口學校見習基地﹔健康醫學院、思博、濟光等高等院校的實習基地。每年舉辦相關市級、國家級繼續教育項目,開展情境模擬、OSCE、人形圖等教學方式。 近年來獲得相關市、區級課題近20余項,發表論文20余篇,專利10余項。
創建磁性團隊拴住每個年輕人的心
面對醫療大環境狀態欠佳,護患關系比較緊張,護士工作辛苦及壓力較大的現實,醫院和護理部一直在尋找希望她們能快樂工作和幸福生活的良方。總護士長吳戟敏主要負責護理服務委員會工作,她說:“我們護理服務的工作主要服務好2名顧客,1是外部顧客--患者,2是內部顧客--護士,但我認為,要讓患者滿意,首先是護士要滿意。所以,創建磁性醫院氛圍,提升護士工作價值感和歸屬感是我們永恆的工作。”接著,她列舉了一些關於磁性醫院的人文舉措:每年定期調研護士的工作壓力和幸福感,為服務管理提供參考依據﹔開展以“成長陪伴”一對一導師制培養新進護士,適應工作環境,增強工作能力﹔舉辦巴林特小組活動減壓身心,關愛在職護士﹔與有離職傾向的護士溝通了解原因並及時干預﹔舉辦各類團建活動,增強團隊凝聚力﹔實施“青苗護士”、“優秀青年護士”“臨床護理專家”培養計劃,給予護士成長空間等等,贏得了護士們的一致贊同。
25歲的心內科護士庄明燕,從江蘇南通剛進上海四院工作時,感覺有點不適應,護理教育委員會劉怡老師主動靠上前幫助她。經過雙方共同努力,小庄很快成長為科室的業務骨干。今年1月,她主動請纓加入醫院赴鄂醫療隊,成為15名醫療隊員中年齡最小的成員,在武漢工作期間,她因成績出色,火線加入了黨組織。庄明燕滿懷感慨的說,“我很幸運遇到了這麼好的老師和領導。生活在上海四院這個團隊,我感覺很溫暖,很幸福!”
ICU副護士長蔣金花當年就是一名從湖南湘南學院來滬工作的“外來妹”,她通過兩年的不斷努力,從一名普通的護士競聘為副護士長。她向記者坦言,在四院做護士會多幾份“穩定感”:一是通過嚴格訓練,自己有了扎實的護理基礎,遇事也不慌了﹔二是不管你在編不在編、外地的還是本地的,業務考核、職稱晉升、獎金分配都是一個“標准”﹔三是雖然業務有壓力,但隻要你努力好學,醫院和護理部就會給你提供許多外出學習的機會,讓每人都有發展方向。
護理行業人員緊缺、跳槽頻繁,今年恰逢四院即將搬遷,疫情之下護士的收入也不高,在這樣的逆勢之下,四院護士的離職率卻是逐年下降,這其中護理團隊的向心性和凝聚力是不可估量的。
關鍵時刻的逆向而行是真正的考驗
“養兵千日,用在一時”,當國家發生危難的時候,當患者需要救護的時候,在短短2個小時內,動員去武漢支援的醫療隊護理組成員就集結完畢。1月28日下午,由戴愛蘭總護士長帶領的10名優秀的骨干護士組成第一批援鄂醫療隊護理組,毅然踏上奔赴武漢增援荊楚的征途,在武漢三院17樓病區展開救治工作,累計收治患者114人,其中重症34人,危重症12人,治愈出院91人,實現了醫務人員零感染,圓滿出色地完成了任務。10名成員中的戴愛蘭總護士長曾經在2003年參加抗擊非典,進入隔離病房2周救護SARS患者,2008年汶川地震時,積極投入到四川賑災的救護工作中,經歷頗豐的她有著一顆醫者仁心,在武漢抗疫中,她作為院感人員,保障了每位成員的零感染。消化科護士長洪艷,之前是ICU 的普通護士,也曾參加汶川地震的救護,此次在武漢三院擔任護士長工作,她充分發揮豐富的護士長管理經驗,做好“應治盡治,應收盡收”,在病區患者收治量驟然翻倍時,她一邊帶領護士克服人力不足、基礎護理和生活護理繁重等困難,一邊做好護士的心理安撫工作照顧好大家的生活。還有張玉萍、蔣金花、王玲玲、姚婷婷、王洋洋、王妍、庄明燕、柴鳳平共10名護士,她們義無反顧、顧全大局、敬畏生命、大愛無疆,不忘初心、牢記使命,在關鍵時刻逆向而行,在武漢三院17病區55個日夜裡用自己高超的技能救護新冠患者,得到了武漢患者和醫護人員的好評,成為四院護士的楷模!
5月16日,由神經外科護士長張君宏帶領的境外隔離點採樣隊也出發了,工作3周后回歸團隊,同樣也是不顧個人安危,為守衛上海的入關口,為守護好上海人民的生命健康而沖鋒陷陣舍小家。
穿上白衣被稱為“天使”,逆行戰場被稱為“勇士”,然而,四院護理團隊看似非常平凡,沒有什麼可以值得稱道的地方。但就是他們,這樣一支平凡的護理團隊,因團結、齊心而凝聚一起,因認真、敬業而工作高效,因執著、努力而榮獲佳績,因科學、創新而不斷攀登,相信在未來新四院的發展道路上,他們將是一道閃耀四射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