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飛:如何打造長三角世界級產業集群

2020年06月06日10:51  
 

每年全國兩會期間,基於重點區域的發展戰略均是社會各界的關注重點。如何繼續穩妥實施各項重點區域發展戰略?新一輪產業鏈重構、全球產業變局的窗口期正在到來,如何打造長三角世界級產業集群?就此話題,記者訪談了上海財經大學常務副校長徐飛。

相比2019年,此次《政府工作報告》中針對區域經濟的發展描述,內容上並無太大變化,但"加快落實"顯示出區域經濟發展的迫切性。為什麼區域經濟的發展如此迫切?

徐飛: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發展之間的矛盾,這是關於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的新論斷,不平衡不充分也成為區域發展亟待解決的最突出問題。

在不平衡方面,長期以來中國經濟增長極均在東部沿海地區,即以深圳、廣州、香港為中心的珠三角經濟區,以上海、杭州、南京為中心的長三角經濟區,以及以北京、天津為中心的環渤海經濟區,亦即現今的粵港澳大灣區、長三角一體化發展區(杭州灣)和京津冀協同發展區(渤海灣),而深處腹地廣袤的內陸中西部地和東北地區其發展一直是相對短板。不僅如此,在資源積聚、人才集聚、要素集聚"馬太效應"的作用下,中西部地和東北地區與東部地區的差別不是在縮小,而是進一步放大,加快發展已到了刻不容緩的程度。

在不充分方面,雖然粵港澳城市群、長三角城市群、京津冀城市群呈現出強勁的發展勢頭,但與美國東北部大西洋沿岸城市群(主要城市有紐約、波士頓、費城、華盛頓、巴爾的摩),與北美五大湖城市群(主要城市有多倫多、底特律、芝加哥、克利夫蘭、匹茲堡、蒙特利爾),與倫敦為核心的城市群(主要城市有倫敦、伯明翰、謝菲爾德、曼徹斯特、利物浦),與歐洲西北部城市群(主要城市有巴黎、阿姆斯特丹、鹿特丹、海牙、安特衛普、布魯塞爾、科隆),與日本太平洋沿岸城市群(主要城市有東京、橫濱、名古屋、京都、大阪、神戶)相比尚有不小差距。

中國的粵港澳大灣區、杭州灣、渤海灣、北部灣等灣區,與世界三大灣區——東京灣區、紐約灣區和舊金山灣區相比,在國際交通網絡的高度發達、經濟結構的充分開放、資源配置能力和產業集群效應的強大高效等諸多方面,亟需加快提升的空間還很大。

當前,世界正面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尤其是在疫情沖擊下全球產業鏈面臨格局重構。我們要抓住全球產業鏈重構的重要戰略窗口期,加快推進十九大報告明確提出的區域協調發展戰略,加快區域經濟協調發展,強化舉措抓重點,補短板強弱項,形成大保護、大開放、高質量發展的新格局,推動經濟發展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動力變革,促進地區經濟發展與人口、資源、環境相協調,實現更高質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續發展。

從近年來發展脈絡看,區域經濟發展從原來的單個城市,正在變成"雙子星"、城市群,為什麼區域發展要"成群結對"?

徐飛:出現"雙子星"和城市群有多方面原因,包括歷史發展的基礎條件、區位條件,城市發展的綜合要素,新時期國家區域政策、產業政策等。在城市化進程不斷加速、城鎮化水平不斷提升的過程中,出現城市群具有必然性。

通常,經濟大省的"雙子星"是省會城市和計劃單列市或經濟主導城市,如廣東省的廣州和深圳,山東省的濟南和青島,江蘇省的南京和蘇州,遼寧省的沈陽和大連,浙江省的杭州和寧波,福建省的福州和廈門,以及原四川省的成都和重慶等。在中國多數省份,省會城市地理位置比較居中且"一枝獨秀",既是行政中心,還是經濟中心和文化中心,自然是雙子星中的"一星"。

計劃單列市作為副省級城市,過去經濟基礎就較好,隨著改革開放的推進,近年來又有更多更好的資源聚集,在公共資源投入、基礎設施建設等方面也獲得了很多資源,經濟總量遙遙領先於省內其他城市,區位經濟優勢和產業集聚優勢更為顯著,從而在經濟增長、投資項目、城市建設、吸引人才等方面后來居上,一躍成為雙子星中的"另一星"。

"雙子星"城市間事實上形成一定的競爭,競爭促使城市間在吸引人才、吸引產業、吸引資金等方面比拼,推動塑造更好的營商環境,由此相互都能得到更好發展。省會城市和經濟主導的城市或者計劃單列市錯位發展,對本省和整個區域的發展貢獻良多。實際上,擁有"雙子星"城市的省份,經濟相對也更具活力。此外,中國城鎮化水平當會繼續提升,未來將有大量居民從農村和三四線城市繼續向一二線城市轉移。在這個過程中,"雙子星"城市也給居民提供了更多生活和就業選擇。

"雙子星"城市已成為區域經濟發展的一大亮點,不僅自身發展勢頭好,對人才和投資的吸引力足,而且各自帶動周邊中小城市,最終在省內形成活力旺盛的"城市群",對整個區域經濟的發展產生積極作用。近年來,政府多次出台政策,明確將大力推進城市群建設,優化發展直轄市、省會城市、計劃單列市、重要節點城市等中心城市,優化重大生產力布局。目前,我國已形成19個城市群,未來中國可能有更多的不同層級的優勢城市崛起,而不是涌向少數幾個特大型或超大型城市。大中小型城市的有序競相發展,將更有利於推進區域經濟的協調發展。

以城市群為主要載體的區域一體化,將成為未來區域發展的核心動力。發達國家的發展經驗表明,經濟發展到一定階段后,區域發展將會從單一的增長極引領轉向以城市群和經濟帶推動為主。未來競爭不再是單個城市之間的競爭,而是城市群與城市群、三角洲與三角洲、大灣區與大灣區、區域板塊與區域板塊之間的競爭,從單體競爭轉向群體或集群競爭,從單元級競爭上升為系統級競爭。

根據今年《政府工作報告》中的描述,我國的空間格局基本已經確定,西部大開發,東北、中部崛起,東部推進"京津冀、粵港澳、長三角",以及長江經濟帶。這樣的空間格局的設定有怎樣的深意?

徐飛:深意在於重點區域實現率先突破,整體和全局上力求協調平衡。改革開放以來,從東部率先,西部開發,到中部崛起,東北振興,我國的區域發展已經實現了長足的進步和優化。東部沿海地區在繼續快速發展的同時,中西部地區的增長速度也顯著增強,區域間的發展差距有所縮小,呈現出協調聯動、彰顯優勢的喜人態勢,基本形成西部大開發,東北、中部崛起,東部縱深推進"京津冀、粵港澳、長三角"和長江經濟帶這樣的空間布局,以及"兩橫三縱"的城市群戰略布局。其中,東北地區、中原地區、長江中游、成渝地區、關中平原5大城市群有望成為我國城市群發展的第二梯隊,從空間上為區域經濟發展提供更多的助力支持。

粵港澳、長三角、京津冀是重點區域,突出優先發展和率先突破,旨在將這三大區域加速打造成中國經濟的增長極和發展引擎,並盡快建成世界級城市群。粵港澳、長三角、京津冀交通一體化、同城化效應明顯,通過城市功能的差異化競爭,形成國內對外對內經濟的龍頭,國內科技創新驅動的引擎,向中部、東北及西部輸出技術和服務。粵港澳和長三角經濟一體化程度較高,已經成為引領國內經濟發展的重要增長極和引擎。京津冀也正在蓬勃發展階段,有望成為引領區域發展的重要增長極。

粵港澳地區是我國經濟最具活力、開放程度最高、創新能力最強的區域之一,基本聚集了我國各種新型產業,又是我國改革開放的前沿。特別值得指出的是,深圳在國家以"經濟建設為中心"改革號角下,從加工貿易起步並迅速融入全球化的產業發展浪潮,以先鋒城市的擔當成就了全球性的創新型城市稱號。2019年,在中國邁向新時代和生態文明與高質量發展起航之時,深圳於不惑之年再被賦予國家"先行示范區"的使命,先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之路,以成就未來的全球標杆城市,為世界文明貢獻中國價值。

長三角地區是"一帶一路"和長江經濟帶的重要交匯點,長三角城市群是以上海為中心的城市群,其特點是高科技、知識密集型產業特別突出。該城市群主要城市有上海、南京、無錫、蘇州、常州、南通、鹽城、杭州、寧波、嘉興、紹興、合肥、馬鞍山等,人口已達到1.5億,上海及其周邊的城市無論是地理位置還是歷史傳承,其積澱深厚。長三角地區是傳統經濟重心區域,生物醫藥、集成電路、高端裝備等先進制造業在國內處於領先地位,從全國整體發展來看,長三角地區有獨特的發展優勢,是未來打造世界級產業集群的突破口。上海作為長三角發展的領頭雁和排頭兵,將大力推進國際經濟、金融、貿易、航運和科技創新"五個中心"建設,加速創建"卓越的全球城市"。

京津冀在這三個區域裡雖經濟發展相對較弱,但地理位置重要,擔負著聯結南北協同發展的重任。實際上,京津冀和西部大開發作為一個重點加強的區域,既帶有龍頭城市群帶動的作用,又作為平衡南北差距的戰略考量。

長江經濟帶以生態保護為本底,側重生態環境保護,"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是其首要任務。長江經濟帶輻射范圍囊括上游的成渝城市群、中游的武漢城市群和下游的長三角城市群,有利於塑造長江地區區域發展東西雙向、陸海統籌的新格局。

今后,隨著"一帶一路"建設持續推進,絲綢之路經濟帶建設必將為西北、東北的發展、內陸地區的對外開放提供新機遇,而海上絲綢之路將為東部沿海等地區對外開放水平的進一步提升提供良好平台,有利於形成內外聯動、全面開放的區域發展新格局。

在此次《政府工作報告》中,西部大開發被放在首位,這是否意味著未來西部大開發會作為未來國家重點建設的區域呢?西部大開發為什麼如此重要?

徐飛:強化舉措推進西部大開發形成新格局,是黨中央、國務院從全局出發,順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區域協調發展進入新階段的新要求,統籌國內國際兩個大局作出的重大決策部署。近年來西部地區經濟社會發展取得重大歷史性成就,但西部地區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依然突出,鞏固脫貧攻堅任務依然艱巨,與東部地區發展差距依然較大,維護民族團結、社會穩定、國家安全任務依然繁重,仍然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短板和薄弱環節。

西部大開發的重要意義在於:有利於破解區域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大力促進城鄉融合發展、不同類型地區互補發展、區域協調發展和內陸高質量發展﹔有利於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有利於增強中國經濟發展的韌性和戰略騰挪和回旋空間﹔有利於增強防范化解各類風險能力,維護民族邊疆地區安寧、社會穩定和國家安全﹔有利於筑牢國家生態安全屏障,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有利於打造內陸開放高地和開發開放樞紐,強化開放大通道建設,構建內陸多層次開放平台﹔有利於推進東西雙向開放、協同並進和"一帶一路"建設。

就在兩會召開前一周,中共中央、國務院發布《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新時代推進西部大開發形成新格局的指導意見》,給西部地區帶來了難得的發展機遇。《政府工作報告》對西部大開發的部署以及指導意見的相關內容,您對於推進西部大開發有怎樣的建議?

徐飛:一是加大開放。開放是最大的改革,相比於內地發達地區,無論是開放的廣度和深度,還是合作的層次和水平,西部地區還存在不小差距。西部地區需要應用好西部大開發、"一帶一路"倡議等戰略紅利。要加大引進來和走出去力度,推動西部地區產業集群水平向價值鏈中高端攀升,構建全方位、寬領域、多層次的高水平開放新格局。尤其是著力做好向西開放的文章,建設高水平開放經濟。

二是深度融入"一帶一路",加快融入絲綢之路經濟帶核心區建設,提升進口貿易水平,優化出口產品結構,依托中歐班列優化進出口物流服務,以物流促進貿易,以貿易反哺物流。發揮優勢、彌補短板,通過加大招商力度、擴大有效投資,進一步形成后發優勢,實現跨越式發展。

三是進一步優化環境。此處的環境是廣義的,至少包括生態環境、營商環境、開放環境、創新環境等。要持續抓好簡政放權,推動放、管、服改革,打造服務型陽光型政府,營造法治便利的營商環境,切實為市場主體提供優質服務。通過優化營商環境,推動招商引資、產業投資協調發展,促進國際國內要素有序自由流動、資源高效配置和市場深度融合。

四是豐富高水平開放平台。《政府工作報告》提出在"中西部地區增設自貿試驗區、綜合保稅區, 增加服務業擴大開放綜合試點"。要加快自由貿易區、綜合保稅區的申設,推進先試先行的體制機制創新,提高專業化、國際化、品牌化和信息化水平,大力集聚創新要素。

身處上海,長三角一體化的動向備受關注!打造世界級產業集群,是長三角高質量一體化發展的重中之重,長三角地區作為我國經濟最具活力的區域之一,生物醫藥、集成電路、高端裝備等先進制造業在國內處於領先地位,但離"世界級"還有不小的差距。眼下,新一輪產業鏈重構、全球產業變局的窗口期正在到來,如何打造長三角世界級產業集群?

徐飛:在政府工作報告中"長三角一體化發展"再次被提及。打造世界級產業集群,特別是具有全球競爭力的先進制造業產業集群,是長三角高質量一體化發展的重中之重。

一是做好頂層設計。長三角地區打造世界級產業集群是一項系統性、持續性工程,三省一市要抓住當前疫情沖擊下全球產業鏈重構的戰略機遇期,借力"長三角一體化發展"國家戰略,做好統籌謀劃和頂層設計,進一步消除體制機制障礙,優化和完善產業布局,共建共享創新生態,促進各類要素更加自由流動,協調區域內產業行動"步調",大力推進區域產業協同和深度合作。

二是優化工作推進機制,建立國家有關部委和滬蘇浙皖共同參與的工作協調推進機制,依托長三角地區合作與發展聯席會議等議事協調機構,加強長三角城市之間的工作互動和交流合作,消除行政壁壘,研究解決合作共建中的重大問題,形成工作合力。在細化深化長三角發展規劃中,要通過出台長三角制造業發展指導目錄等舉措,從政策協同、服務協同、市場協同等方面發揮好政府、企業、第三方組織等多元化主體作用,形成產業一體化發展合力,推動區域協同創新,特色產業協作共贏,基礎設施互聯互通,環境治理聯防聯控,民生工程共建共享。

三是"挂圖施工"。長三角一體化要有產業鏈、價值鏈、供應鏈和創新鏈"地圖",要集各地之所長,分工互補,形成共生共榮的產業生態位。產業地圖要重點體現區域內產業的布局、企業的集聚、要素的匯聚。通過引導跨區域產業協同、要素的市場化流動,形成一批"各具特色、有序競爭、差異化"的具有全球競爭力的先進制造業產業集群。

四是加強協同。區域間的競爭,不再是企業間的"單打獨斗",而是產業鏈條間的組團打拼和集團作戰。長三角產業鏈協同,應當充分發揮區域內科技資源多、創新能力強、產業結構互補性好的優勢,整合全球創新資源,使得產業鏈能夠以最經濟和最有效率的方式運行。長三角地區中上海的研發能力、金融市場國際化程度均在全國領先,蘇浙皖在生物醫藥、新能源、電子信息等方面的競爭力在全國也首屈一指。此外,長三角地區還是國際化的港口性集群,無論是產業集群,還是城市集群,優勢十分明顯。要充分發揮好這些難得的獨特優勢,激活產業協同的內生動力,並在加強橫向產業布局協同同時,強化縱向產業鏈之間的協作。

對於區域發展,您還有怎樣的建議?

徐飛:包容性、差異性的區域發展將成為主流。在推動區域協調發展中,需要高度重視區域發展的包容性和差異性。從包容性的視角看,區域發展的公平性日益受到重視,發展不僅要考慮區域整體的經濟社會質量提升,更要注重提升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同時實現經濟與生態的雙贏。從差異性的視角看,各區域發展的定位、目標與實施方案將會結合自身的稟賦條件和比較優勢,各展其長,各得其所。不同區域之間、同一區域內的各大城市之間,都要注意優勢互補,合作互動,既良性競爭,更良好協作配合,以改善營商環境為主要抓手,在競爭中共同成長。

徐飛教授簡介

徐飛博士,戰略學教授、博士生導師,上海財經大學常務副校長(正廳局級),美國哈佛大學、麻省理工學院(MIT)高級訪問學者,上海市曙光學者,歷任上海交通大學安泰經濟管理學院執行院長、校長助理,上海交通大學黨委副書記、副校長,西南交通大學校長。

任教育部高等學校創新創業教育指導委員會副主任,全國工商管理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指導委員會委員,教育部人文素質教育指導委員會委員,教育部長江學者通訊評審專家,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中國管理學會組織與戰略專業委員會副主任,“中國管理50人論壇”創始成員,中國高等教育學會創新創業教育分會理事長,教育部2011協同創新中心“中國-東盟區域發展協同創新中心”副理事長,全球經濟治理與產業運行研究基地主任,《戰略管理》副主編,《系統管理學報》編委,《Frontiers of Business Research in China》學術顧問。

出版《戰略管理》(國家級規劃教材)《管理學中的偉大思想:經典理論開發歷程》(2017年度管理者必讀十大經管圖書)《縱橫“一帶一路”:中國高鐵全球戰略》(2017年上海書展“十大好書)《The Belt and Road—The Global Strategy of China High-Speed Railway》(中國第十八屆輸出版優秀圖書)《企業發展理論與成長機理》《戰略聯盟穩定性、破缺性與演化實証》《重混戰略》《中小企業創業管理》《二象對偶空間與管理學二象論:管理科學基礎探索》等近20部專著譯著和教材。

作為項目負責人和課題主持人,主持科技部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項目“區域綜合科技服務工程應用集成技術研究”、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自發性對稱破缺視角下企業戰略聯盟的演化機制理論與實証”等多個科研項目和課題。獲國家級教學成果獎二等獎1項,省部級優秀教學成果一等獎1項,省部級優秀社科一等獎、二等獎各1項,在《管理科學學報》等國內外重要核心期刊以及《求是》《人民日報》《光明日報》等權威媒體發表90余篇論文和文章,其中多篇論文被《新華文摘》全文轉載。

主要研究領域:戰略管理、競爭戰略與博弈論、高技術創新戰略、創新創業與跨文化戰略領導力。

2016年12月被中國高等教育學會、中華全國學生聯合會、中國青年報社評為最受“學生喜愛的大學校長”。2018年10月7日,在中央電視台《百家講壇》“我們的大學”欄目做主題演講。

本文來源:高教學會創新創業教育分會

(責編:唐小麗、軒召強)
掃描關注上海頻道微信掃描關注上海頻道微信 掃描關注上海頻道微博掃描關注上海頻道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