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日,天氣晴好。陽光洒在五灶港上,一片波光粼粼。幾隻白鷺不時從河邊的草坪上飛起,掠過河面。“村子的環境越來越好了,河道也干淨了許多,住在這裡很舒心。”川沙新鎮連民村一組村民傅平華告訴記者。
“清水繞人家”的江南水鄉美景,正出現在浦東農村地區的不同角落。“功臣”之一,當屬新區開展的農村生活污水治理工程。去年啟動的這項工程,補齊了農村生活污水處理的短板,截斷了河道污染的“源頭”,讓廣大農村地區變得更加生態宜居。
農污散排“威脅”村貌
傅平華的家就在五灶港邊上,自己建造的農村民宅,邊上還有一小塊自留地。不久前,原汁原味的民宅接受了一次排水系統的“改造升級”——水泥澆筑成的化糞池換成了一體式化糞池,新增了隔油池、水封井,污水管也改成了全新的塑料管道。
更關鍵的是,衛生間、廚房等產生的生活污廢水,分別經過化糞池、隔油池、水封井等設施后,統一納入村庄污水收集干管,經泵站提升后納入市政污水管網,輸送至城市污水處理廠處理。
這是農村生活污水治理工程的成果。以往,由於管網等各方面基礎設施的不足,農村地區的生活污水成為一個主要面源污染,直接影響河道水質,破壞生態環境。
以連民村為例,連民村水系資源豐富,以五灶港為軸心,五橫五縱的水網縱橫交錯,全村1462戶村民、1029個庭院,其中三分之一靠近河道。
經過水系改造后的連民村河清水秀,兩岸草坪與鮮花相映成趣。自2016年打造上海首批特色民宿項目起,連民村已經形成了“宿予”等特色民宿品牌。
然而,由於前期未實施過系統的污水治理工程,村內一度保持了傳統的污水就近散排模式,“威脅”著整個水系的改造效果,以及整個村子的環境面貌。
因地制宜雙管齊下
農村生活污水處理得好不好,事關農村水環境質量,更關乎農村人居環境質量。上海市“十三五”規劃明確提出,到2020年底實現全市農村生活污水處理率達到85%。
2010年至2014年期間,浦東曾結合新農村建設,開展第一階段的農村污水治理工程。去年年初,新區召開全區河長制暨農村生活污水治理大會,對農村生活污水治理工程提出了具體要求,第二階段農村生活污水治理工程拉開帷幕。
新區對全區30萬戶農戶開展了全覆蓋調查,最終確定農村生活污水治理工程覆蓋21個鎮、17萬戶、13萬棟民宅,涉及86.4萬人。去年5月,新區農污治理工程完成了所有項目的技術方案和投資批復﹔6月起,各鎮陸續啟動開工。截至今年5月,工程總體進度完成了95%,6月將完成通水驗收工作。
農村生活污水處理工程的主要建設內容,包括對農戶民宅的污水進行截污納管,並通過納入城鎮污水集中處理系統或就地處理達標后排放的方式,進行污水的收集與治理。
參與設計的上海浦東建筑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水務環境工程設計院副院長席旭軍告訴記者, 農村地區情況復雜,民宅分散,現有管網系統也各有不同。綜合考慮了性價比、施工難度等多方面因素,最終決定同時實施污水納管和就地處理兩種方案。而處理后的污水能夠達到一級A標准,並且比雨水更干淨。
水清岸綠有了保障
數據顯示,新區農污治理工程新建市政納管接入點位1185個,一體化污水提升泵站732座,一體化處理裝置351座,污水管道約5000公裡。全新的設備,給村民的生活也帶去了不少方便。例如,衛生間的污水單獨接入一體式化糞池,給村民留下了變廢為寶的使用空間。
為了維持農污治理工程的成效,新區還開發了一套養護監管平台,應用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的先進技術開啟專業化、集約化的管養模式。此外,專業的養護團隊也參與其中,定期對各類設施設備進行檢查、養護。
水清岸綠的河道有了保障,這讓連民村村委會河道專管員傅聰很高興。“農污治理工程,解決了我們在河道養護方面的一個大難題,對我們村的村容村貌、經濟發展都有很大的幫助。”他說。
不僅是連民村,隨著新區農村生活污水的有效治理逐步成為現實,新區廣袤的農村地區將出現更多“清水繞人家”的江南水鄉美景,成為更多人宜居宜業的美好家園。
(來源:浦東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