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雖然我熱愛演戲,但有時候也想拼拼樂高,養養花。”
今年過年后,因為疫情,演員雷佳音在東北“困”了好幾個月,那時演藝工作尚未復工,生活一下子閑散了下來,反而令他對人生的看法發生了轉變。“我是那種想一邊有工作一邊有生活的人,但這幾年太忙了。這回在東北,我去超市使勁買,也才300多塊錢。生活可以這樣平淡,也挺好。”
近日剛結束抗疫題材電視劇《在一起》拍攝的雷佳音,在上海接受了解放日報·上觀新聞記者採訪。在這部劇的《擺渡人》單元,他飾演一名武漢的快遞小哥,劇情根據疫情時期的真人真事改編。
“疫情這件事,每個人都有共通的感受。”還在東北家中時,雷佳音和所有人一樣,關注疫情新聞,也跟著各種消息情緒起伏。3月接到《擺渡人》邀約時,他正在錄制東方衛視綜藝《極限挑戰》,和賈乃亮、岳雲鵬在同一個飯桌上。“工作人員說有一個故事特別適合我,但其實大家伙都很踴躍,亮亮、岳岳都想來。”
《擺渡人》吸引雷佳音的是“真實”二字,因為演的是疫情時期發生的事情,主角就是身邊的“平民英雄”。
雖然演的是快遞小哥,不過,雷佳音在生活中卻是一個比較老派的人。“我真的是一個偏老年人性格的人,到現在都沒手機支付過,手機裡什麼打車、外賣APP都沒有,就一個微信。很多人手機很多屏,我就一頁。”採訪中,他拿起手機笑笑,“我是比較傳統的那種人,喜歡花花草草,對電子產品不感興趣”。
為了代入角色,他看了很多疫情時期的視頻資料,拍攝時“不洗頭、不洗臉”,也不做造型,去貼近快遞小哥日常的忙碌狀態。“劇裡我不是演某個特定性格的演員,我想著雷佳音不是個演員了,我失業了,明天當快遞員了,就這樣把自己代入進去了。”
關於《擺渡人》單元的拍攝,雷佳音和導演沈嚴等主創團隊有一個共同的創作方向,那就是盡可能貼近紀錄片的風格。“我還提了個意見,風格能不能像《法治進行時》裡的小片子,朝這方向靠一靠,更真實。”
在雷佳音看來,出演僅有兩集的《擺渡人》,恰恰要“去性格化”“去雷佳音化”,“演員演其他角色,都要演出性格來。但這次的平民英雄,不是演員展現魅力的時候。”在他看來,疫情中涌現出的“平民英雄”,實際上就是一個個普通人,在遇到事情,在被事情卷進去的時候,往前多走了一步,這就成了真正的英雄、逆行者。“找到情緒的共通點,可能就成功了。”
目前,《擺渡人》已全部拍攝完畢,正在進行后期剪輯。出演快遞小哥的雷佳音大部分時候都戴著頭盔和口罩。“不好演,臉都被擋上了,隻剩下眼睛,但還能看出來是我。”這種時候,演員的信息量傳遞會更加困難,不過,在雷佳音看來,隻要演員用心了,觀眾還是會感受到。“疫情這件事太大了,不需要我們去渲染。這一時段大家有群體記憶,演員反而要做的是克制。演得真,是最重要的。”雷佳音說。
從《黃金大劫案》《長安十二時辰》到《在一起》,雷佳音出演過形形色色的角色。在他看來,演員演過的每一個角色都很特殊。“為什麼愛演戲?因為角色比我好,我要靠角色的光彩讓大家喜歡我。脫離了角色,演員什麼是不是。”他說,“《在一起》拍了9天,我到底是不是快遞小哥?我當然不是,我是雷佳音。但這佔了我九天的生命,每個角色都挺有意義,因為消費了我的生命。”
關於外界的評價,他時常有一種抽離感。“外人怎麼評價,我沒辦法,回不去了。有時候看網上的評價,感覺都和我無關。我會覺得是演員雷佳音,那不是我。你要保持這種感覺往前走,才能抗壓。”
關於未來,雷佳音想得很清楚。“我希望過10年,大家把我忘掉。人生不能隻有工作、出名,那是不完整的。”他說,“過10年后,肯定有新人出來。如果隔段時間,我還能出來演著戲,那就挺滿足了。雖然我熱愛演戲,但有時候也想拼拼樂高,養養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