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潤秋:生態環境改善由量變到質變的拐點尚未到來

2020年05月25日20:37  來源:人民網
 
原標題:黃潤秋:生態環境改善由量變到質變的拐點尚未到來

  人民網北京5月25日電 今日下午,十三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第二次全體會議結束后,第二場“部長通道”採訪活動舉行。生態環境部部長黃潤秋在回答記者提問時說,總的來看,“十三五”的生態環境保護各項工作推進還是很順利的。根據去年年底到今年年初的調度統計,各項指標的完成情況也是比較好的。

  黃潤秋說,在“十三五”規劃裡面所確定的生態環保領域9項約束性指標中,到2019年年底,有7項已經提前完成。這7項裡面,包括4項總量指標,也就是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化學需氧量和氨氮。另外4項環境質量指標裡面,已經完成了3項。第一項是PM2.5未達標地級及以上城市年均濃度,按照“十三五”規劃要求,這項指標到2020年應該是比2015年降低18%。到2019年年底,已經降了23.1%,也就是說已經超額完成了5.1個百分點。兩項水的質量指標也是很好的,一項是Ⅰ-Ⅲ類的優良水體,說得通俗點就是好的水體,按“十三五”的規劃目標,是要達到70%,去年年底已經達到了74.9%﹔劣五類水體,通俗點說就是差的水體,“十三五”的規劃目標是小於5%,去年已經降到了3.4%。所以總的來看,氣也好、水也好,總量也好、質量也好,工作推進還是比較順利的,完成情況也是比較好的,這和老百姓的感受也是一致的。這兩年,老百姓普遍感受到周圍的藍天白雲多了,綠水青山多了,幸福感也增強了。但是我們還有兩項指標沒有完成,在今年要繼續努力。一項是單位GDP的碳排放,另外一項是地級及以上城市的優良天數比例,這兩項指標今年還要努力去完成,有一定難度,但是我們也有信心把它完成好。

  關於記者提及的“十四五”的規劃,黃潤秋講到,在看到生態環境持續改善的同時,一定要清醒地認識到,我國生態環境保護所面臨的嚴峻形勢和艱巨的任務。生態環境質量的改善,還是在一個低水平上的提升。這樣一個改善程度,離老百姓對美好生活的期盼、離建設美麗中國的目標還有很大的差距。用“三個沒有根本改變”來概括當下的形勢。第一個沒有根本改變,就是國家以重化工為主的產業結構和以煤為主的能源結構沒有根本改變。第二個是環境污染和生態保護所面臨的嚴峻形勢沒有根本改變。第三個是環境事件多發頻發的高風險態勢沒有根本改變。所以基於這“三個沒有根本改變”,下一階段生態環境保護面臨的形勢和任務仍然是非常嚴峻和艱巨的。換句話說,目前生態環境質量的改善,從量變到質變的拐點還沒有到來,還需要在“十四五”繼續努力,繼續奮斗,繼續攻堅克難。

  因此,基於這樣一個分析判斷,對“十四五”也有兩方面考慮,一方面就是要堅持兩手抓,一手抓污染物減排,抓環境治理,抓源頭防控,這是提升生態環境質量最有效的手段,從源頭防控,降低污染物排放。因此“十四五”要繼續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當然是升級版的污染防治攻堅戰。另外,要堅持精准治污、科學治污、依法治污。

  第二個要抓的,就是要抓大力推動生態保護與修復,推動山水林田湖草系統治理,大力加強對生態保護的監管力度,努力擴大生態空間和生態容量,維護國家的生態安全。與此同時,也要促進產業結構的調整和綠色低碳轉型發展,推動形成綠色發展方式和生活方式,為老百姓提供更多的綠色生態產品。

  第二方面,“十四五”還有一項工作是要下大力氣做的,就是要實現生態環境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現代化。黨中央、國務院也有明確的要求,提出了七大體系的建設,包括領導責任體系,包括企業責任體系,包括全民行動體系、監管體系、市場體系、信用體系,以及法律法規政策體系等等。七個方面的體系,涵蓋了從源頭嚴防、過程嚴管、后果嚴懲到損害賠償,這樣一個全鏈條的生態環境管理制度。所以我相信,到“十四五”末,這樣一個完整的全鏈條的生態環境管理制度體系健全以后,生態環境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現代化水平會有一個大幅度提升。(孝金波、趙夢月)

(責編:嚴遠、韓慶)
掃描關注上海頻道微信掃描關注上海頻道微信 掃描關注上海頻道微博掃描關注上海頻道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