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童口罩團體標准發布 專家:開學戴口罩一日一換即可

2020年04月14日08:45  來源:新聞晨報
 

學生返校后,是否需要全天佩戴口罩?上體育課時是否能脫下口罩?市教委相關負責人解答:學校教室屬於人員密集場所,為保障師生健康安全,要求必須戴口罩﹔在戶外運動場等人員非密集區域,人和人之間間隔比較大的前提下,原則上可不佩戴口罩。

為此,可以預計,兒童口罩將成為正式開學前家長集中採購的“必備物資”,不少家長甚至已經開始囤兒童口罩,為開學做准備。

那麼,孩子去學校准備怎樣的口罩?在學校學習孩子的口罩,多久換一個?兒童口罩怎麼選?近日發布的《民用衛生口罩》團體標准(以下簡稱“團體標准”)對兒童口罩進行了分類和規定,為生產監管提供依據,記者請團體標准的主要起草人之一、東華大學紡織學院靳向煜教授解答了上述問題。

N95口罩並不適合兒童

疫情讓口罩成了出門必備品。但不少家長發現,掀開口罩,孩子往往是在張嘴呼吸,有的孩子在口罩之下呼吸困難。這可如何是好?

針對這一現象,靳向煜說,佩戴口罩就好比是給自己的呼吸系統設置了一道“過濾屏障”,這道屏障既要阻隔顆粒物、飛沫等,又要保証呼吸順暢。然而,兒童肺部力量相對較弱,長時間佩戴的兒童口罩首先要求通氣舒適。因此,在團體標准中明確規定了成人口罩的通氣阻力必須小於等於49帕,兒童用口罩通氣阻力必須小於等於30帕。

靳教授提醒家長:不要盲目熱衷於選擇N95口罩及醫用外科口罩,這類口罩的通氣阻力都在300帕左右,雖然防護性能高,卻不利於透氣,對兒童日常防護而言,並非最佳選擇。

通氣阻力小了是否會影響防護性?據了解,團體標准規定兒童口罩對粉塵、飛沫、氣溶膠等顆粒物的過濾效率不低於90%,細菌過濾效率不低於95%,能夠滿足普通消費者佩戴口罩后對細菌防護的需求。同時,考慮到兒童活潑好動自主處理能力差,還規定了兒童用口罩的阻燃性能,指標參考YY0469-2011《醫用外科口罩》,設定口罩離開火焰后燃燒時間不大於5秒。按照新標准,兒童口罩宜採用耳挂式口罩帶,口罩帶不應有自由端,不應有可拆卸小部件等,不應存在可觸及的銳利尖端和銳利邊緣。兒童用口罩原材料不應使用再生料。

如此嚴苛的安全標准之下,隻要消費者選擇購買合格合規的兒童口罩,安全性和舒適性可以兼得。

口罩色彩斑斕要慎買

團體標准的發布讓兒童口罩生產終於有了“國標”。在這一指揮棒下,市場上的兒童口罩是否都符合標准?

據了解,兒童口罩相對於成人口罩由於市場規模較小,不同年齡段兒童的尺寸規格相差較大,且國標中對於兒童口罩材質要求較高,導致市場上流通的兒童口罩質量參差不齊。

“既要戴得舒服,也要戴得安心!”靳向煜告訴記者,要生產出符合國家標准的兒童口罩關鍵要解決的是過濾和口罩材料問題,重點要解決熔噴的工藝技術、改性技術和荷電技術三大技術難題。自疫情爆發以來,東華大學非織造材料科研團隊一直在科研攻關,對兒童口罩的材質、結構、功能和性能持續優化,新口罩的材料結構和功能將更適合兒童,與臉部貼合更密切,360°無縫隙防護。目前通過與企業聯合攻關,東華專利的兒童防護口罩產品已批量投放市場。

此外,不少家長在選購兒童口罩時很犯愁:普通的口罩小朋友不願意戴,小朋友喜歡花花綠綠的或者有卡通圖案的兒童口罩,到底安不安全?防護效果會有差別嗎?

團體標准中規定口罩與皮膚直接接觸織物不得染色,但此條要求不適用口罩外層,口罩外層是否染色及是否有各種圖案由企業自行設計,標准不做要求。

不過,靳向煜還是提醒說:“漂亮的口罩要慎買!”他表示,兒童口罩染色用的顏料最好能達到食品級標准,反之用化工原料染色的口罩長時間佩戴,反而會造成負面影響。

選大小看規格不如試戴

口罩大小尺寸如何選?團體標准對兒童口罩規格也有大號(L)、中號(M)、小號(S)之分,但是很多家長還是表示傻傻分不清楚,能否根據孩子年齡有對應的型號選擇。

靳向煜提示各位家長:兒童口罩不適用於36個月及以下的嬰幼兒。他建議,小號一般適用於3-6周歲兒童,兒童佩戴口罩會影響呼吸,所以年齡小的兒童佩戴口罩要慎重,家長一定要注意觀察隨時調整。中號適用於6-9周歲兒童,大號一般建議10周歲以上兒童佩戴。由於兒童生長發育的個體化區別,高矮胖瘦等對臉型都有很大影響,按年齡段選擇還是不具備科學性,僅作為參考。家長在選購中,給孩子試戴后選擇符合臉型大小的口罩,才是最佳方案。

那麼,孩子去學校要備幾個口罩?口罩佩戴時間和更換頻率也是家長非常關心的問題:醫務人員對佩戴時間有嚴格規定,那麼學生等在學校學習這類公共場合戴口罩,該多久換一個呢?

靳教授建議,每個人的呼吸量、講話次數及運動量都不一樣,那麼對民眾包括學生們的口罩佩戴時間,並沒有嚴格規定,一般情況下使用一次性口罩一天一換就足夠了。

要選擇合適尺碼的口罩,保証口罩密閉性,戴口罩時要用雙手緊壓鼻梁兩側的金屬條,使口罩上端緊貼鼻梁,向下拉伸口罩,不留褶皺。

(責編:陳晨、軒召強)
掃描關注上海頻道微信掃描關注上海頻道微信 掃描關注上海頻道微博掃描關注上海頻道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