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舉行的徐匯區2020年重大工程建設現場推進會上,佔地面積9.9萬平方米、建筑面積達90萬平方米的徐家匯中心項目公布了最新施工進度。2023年底,這座370米高的未來“浦西第一高樓”將竣工,標志著上海市中心又一座超大城市綜合體即將揭開完整面紗。
記者日前來到徐家匯中心施工現場探營,項目工地1000余名建設者正緊鑼密鼓地加緊建設。今年8月底前,高220米、總計43層的T1塔樓將完成結構封頂。年底前,高370米、總計71層的T2塔樓核心筒將建至34層,所有基坑結構出零,進入施工建設加速期。
最深處造了8道支撐
施工現場負責人曹琛向記者坦言,徐家匯中心是他從業23年來遇到的建設難度最大的項目,不僅規模龐大、元素豐富,且地處上海最繁華的區域,在三條繁忙的軌交線路“頭頂”開建超大工程,放眼世界范圍也並不多見。
曹琛和同事們遇到的難點從一堵牆開始。“市民每天進出車站坐地鐵,但大家都不知道,我們的工地在地下跟軌交11號線共用了一堵牆。”“貼”著地鐵站施工,讓保障地鐵運營安全成為與項目建設同等重要的大事,也使平日裡再普通不過的施工操作多了份講究。“抽水就要‘省著點抽’,工地旁邊專門加蓋了回灌井,就是為了防止地鐵沉降。”曹琛介紹,由於上海地下水水位偏高,因此深基坑施工都會有抽水環節方便下一步作業,水位越低越便於現場施工。“但現在我們都嚴格遵循按需抽水,如果地鐵檢測數據出現波動,還要馬上把水回灌到地下。”
“基坑”,是曹琛在採訪中提及頻率最高的詞。他告訴記者,徐家匯中心最深的地下6層結構,其基坑深度達到37米,是目前上海所有民用建筑中基坑深度最大的工程。“再深一些的就是地鐵盾構、地下變電站這些市政工程了。”而在車水馬龍的市中心開挖如此深的基坑,更是難上加難。因此,徐家匯中心虹橋路地塊的地牆擁有7道混凝土支撐,最深部位更是破天荒地建造了8道支撐結構。而一般的大型城市綜合體,最高也隻動用了4道支撐。
這還只是挑戰的開始。今年7、8月間,徐家匯中心將迎來又一個關鍵節點:在5小時內,完成軌交9號線上方一塊約60平方米底板的開挖和澆筑。“從開挖到加混凝土和鋼筋,再到恢復原樣,必須一氣呵成,清晨第一輛地鐵出發前要完成全部施工。”這一近在眼前的挑戰,如今是曹琛和同事們最期待也最關切的焦點。
疫情是考驗也是檢驗
疫情發生后,徐家匯中心項目工地第一時間配備了口罩、消毒水、體溫計等防疫“硬件”。但春節之后如何根據防控要求有序地復工復產,對搞建筑出身的曹琛來說還是頭一遭。此時,徐匯區建管委、區重大辦和徐家匯街道等各相關部門紛紛為項目工地支招,幫助工地分批次進行復工復產。
2月28日,徐家匯中心項目施工方向徐匯區提交復工申請。三天后,徐匯區建管委等部門就前往現場進行檢查。“項目當場通過驗收,當天就拿到了正式復工通知。”但曹琛和同事們緊接著遇到了下一個難題:工人們還未回滬,工地隻能復工,無法復產。於是,項目組的精力馬上轉移到前往各地接回工人。3月15日,400多名已經完成14天健康觀察的建設者集結在徐家匯中心,項目最主要的T1和T2塔樓開始恢復施工,標志著項目正式進入復產階段。“通過壓縮工期、增加工人和設備,把疫情對建設的影響降到最低。”曹琛說。
建筑技術的發展,生產力和建設效率大大提升。曹琛告訴記者,最快今年7月,工地就將迎來一座集成塔吊、人貨梯等設備設施於一體的液壓鋼平台,待塔樓核心筒建設到7層樓高時就能安裝。“這樣進度就更快了,最快一個多星期就能建設一層樓。”全新的鋼平台不僅方便運送建材,也為建設者提供了更安全的作業平台,“這些都是科技進步帶給城市建設的禮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