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街串巷20余年,看這個全科醫生如何成為健康“守門人”【我們的30年·見証】

2020年04月12日23:17  
 

在浦東,活躍著一大批全科醫生。他們走街串巷、進村入戶,當好居民健康“守門人”。

杜兆輝,便是全科醫生中的代表人物。在浦東這片熱土上,他與社區居民朝夕相處20余年,在時代發展的潮流中乘勢而上,為全科醫學的發展貢獻了力量。

在浦東屢創“紀錄”

32歲,成為上海最年輕的社區衛生服務中心主任﹔2013年,帶領濰坊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成為首批醫學院校附屬基層醫療機構,開創“中山—濰坊”教學門診模式﹔2014年,濰坊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率先建立全科醫生實訓中心,並取得全國首個培訓考核系統專利……這些年,杜兆輝在浦東創造了一個又一個“紀錄”。

1998年,從安徽蚌埠醫學院臨床醫學專業畢業的杜兆輝,進入濰坊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工作。從門診到深入社區“走街串巷”,從老年病房到家庭病床,社區醫院的工作瑣碎而細致。杜兆輝依稀記得,剛工作那會兒的夏天酷熱難當,他騎著自行車到居民家中,揮汗為臥床患者換藥﹔忙完一整天的診療后,又義務為行動不便的九旬老夫婦送藥上門。

正是因為勤勤懇懇的工作態度,以及對基層醫療發展的深刻見解,很快,杜兆輝從普通的家庭醫生提升為全科團隊隊長、老年護理病房負責人……杜兆輝發現,社區“看病難”這一問題備受社會關注,那麼瓶頸在哪兒?杜兆輝發現,多次排隊繳費就是大家“吐槽”的一個點。“能不能像餐廳一樣,患者也來個先看病后交費?”經過仔細研究,濰坊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於2004年創新性地提出“先診療、后結算”的門診優化流程,該流程成為新一輪醫改在全國推廣的模式。同樣的,為更好地管理居民健康檔案,杜兆輝所在的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又率先為近6萬社區居民建立了動態電子檔案,涵蓋核心健康檔案、診療記錄以及兒童保健、計劃免疫、腫瘤防治等公共衛生服務信息。

2007年,杜兆輝成了濰坊社區衛生服務中心主任。“全科醫學是全新的產物,要讓老百姓真正接納、讓醫務人員真正投入,就得不斷學習。”為此,在拿到復旦大學公共衛生管理碩士學位后,杜兆輝繼續攻讀復旦大學上海醫學院全科醫學專業博士。

在提升自己的同時,杜兆輝不斷為社區衛生機構創造平台。作為浦東新區重要薄弱學科建設(全科醫學)的帶頭人,他的目光更多地放在了區域、行業的青年人才的培養和引領。2013年10月,濰坊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正式挂牌“復旦大學上海醫學院濰坊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搭建起社區醫、教、研發展的新平台,該模式成為全科醫生執業后培養的上海社區模式。

那一年,上海首批規培全科醫生畢業生,有8名選擇了濰坊。“我們把二十分之一的畢業生都招至麾下,我稱他們是‘黃埔一期’。”杜兆輝介紹,這批學員如今已經成長為中堅力量。

在浦東看到全科醫學未來

“剛工作時,我有些困惑和迷茫。在社區醫院工作,仿佛能看到30年后的自己。”1998年時的杜兆輝,和其他學醫的年輕人一樣,渴望進入“大醫院”,希望有一番“大作為”,在社區工作,曾有一點“不甘心”。沒想到,全科醫生時代很快就來臨了。

杜兆輝笑稱自己是“夜大”畢業的全科醫生。2000年,上海市新一輪社區衛生改革啟動,全科醫師轉崗培訓緊鑼密鼓地進行著。踏上工作崗位兩年、身份還是社區醫院內科醫生的杜兆輝,經過理論與實踐技能培訓后,正式轉崗成為全科醫生,“成為全科醫生的那一刻,原本心中的那一點遺憾與不甘,完全消失了。”

干出一番事業的杜兆輝,曾多次表達堅持在全科醫學一線工作的決心。2013年,杜兆輝被提任為浦東新區醫療機構管理中心副主任,他向組織提出請求:“工作重心仍想放在社區”。2015年,管理中心副主任一職面臨轉正機會,杜兆輝卻出人意料地婉拒了:“我還是想留在社區”。去年,在新區新一輪大調研期間,區委組織部根據民主推薦、個人能力素質等考評結果,再次將杜兆輝列入提任名單,但他的回答依舊未變:“我想繼續堅守社區衛生一線。”

堅守在社區、專注於全科醫學,是杜兆輝的初心。“我趕上了全科醫學在中國發展的最好時代。在浦東,我看到了全科醫學的未來。能用畢生所學奉獻給最適合的崗位,就是我最大的自豪。”杜兆輝說。

浦東對全科醫學的支持在何處?杜兆輝印象深刻的,是2014年浦東新區出台的“衛生八條”,通過傾向性的獎勵,使新區農村化地區全科醫生及其他一線醫務人員的收入得到顯著提高,此舉吸引了大量醫療人才來浦東“落戶”。隨后,上海其他幾個區縣也相繼效仿出台了一系列扶持一線醫務人員的政策。

2013、2014年,浦東又連續兩年承辦了東方家庭醫生論壇,來自世界各地的全科醫師集聚浦東,共話家庭醫生的未來發展。而起源於濰坊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的全科醫生實訓基地,也早已走出社區,不僅被復制到浦東的金楊、合慶、惠南3個社區衛生服務中心,並且開始在上海乃至全國復制推廣,北京、江蘇、山東、廣東等地已經建立起近70個全科醫生實訓基地。

如今,離開了工作近20年的濰坊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杜兆輝帶領上鋼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正上演一場“加速跑”。他請來恩師孫曉明教授坐鎮,在濰坊、上鋼分別開設家庭醫生工作室。

家庭醫生和全科醫生有什麼差別?面對拋出的問題,杜兆輝解釋,不同的稱呼對應的是不同的角度:對於社區居民來說,需要家庭醫生來關注家庭的全健康管理﹔對於“全科”醫生來說,需要掌握全面的醫學及健康知識。杜兆輝又以“分級診療”中全科醫生的角色舉例,並形象比喻道:分級診療就像一個“手掌”,五指為專、掌心為全,專為全之延、全為專之融﹔掌根是疾病的原點,掌指關節是專科與全科的分界。“而我的工作就是好好夯實掌心的厚度和溫度,讓其與五指的配合更成熟靈活,最終形成能托住健康的大掌。”他說。

目前,上鋼新村街道每萬人口擁有4.45名家庭醫生,高於本市3.5名的基准線。未來,浦東全科醫學將如何發展?在杜兆輝看來,家庭醫生發展將從“重量”轉向“重質”,“專注於自己的崗位,並非隻能坐井觀天,國內外的新動態都可以成為我們克服瓶頸的法寶。”

去年,杜兆輝赴美國3個月,沉下心來,全面考察了當地的家庭醫生管理模式。“中國與美國在技術上沒什麼差距了,但是美國家庭醫生的服務模式和培養機制值得我們學習。”杜兆輝介紹,上鋼社區衛生服務中心計劃打造“前庭后院”的家庭醫生門診模式,前端是患者的全預約平台和健康管理區域,后端是“患者坐定、醫生流動”的全科診室。

“它應該是全程、連續、周期性的契約服務,醫患有緊密的服務依從關系,不能隨機來、隨便看,診療前,患者有15分鐘與家庭醫生助理或護士的交流,再與醫生溝通診療至少半小時。”杜兆輝在他的辦公室裡,描繪著自己心目中的全科醫生診療。他堅信,全科醫療的未來將愈加美好。

(來源:浦東發布)

(責編:陳晨、軒召強)
掃描關注上海頻道微信掃描關注上海頻道微信 掃描關注上海頻道微博掃描關注上海頻道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