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夢浦東:“老男孩”阿龍哥的張江“打怪升級”路【我們的30年·見証】

2020年04月09日18:44  
 

彭福龍是個地道的山西人,也是個地道的張江男。他有個更為人所知的稱呼:阿龍哥。

像無數追尋張江夢的年輕人一樣,

2004年,阿龍哥從老家來到上海,開啟了他在張江的“打怪升級”路。

浦東軟件園,夢開始的地方

煙花三月,新雨過后,上海浦東軟件園一二期的草地上洒滿了櫻花瓣。“這裡是我來張江的第一站。”阿龍哥猶記得,多年前的5月24日,是他入職的日子,“那個時候天氣很熱,雖然樹木沒現在這麼高大茂密,但是一片生機勃勃。”

來張江前,阿龍哥在山西的職業學院教計算機。“我喜歡江南水鄉的感覺。”阿龍哥說,哥哥姐姐都在上海發展,更激起了他來上海的決心。初來乍到,本以為要經歷一番磨難的阿龍哥,輕輕鬆鬆通過了一家外資企業的面試,成為了一名IT工程師。對他來說,工作內容相差不大,但是氛圍和節奏明顯不一樣,“工作以項目為周期,有時候挺忙的,還要加班。”

漸漸地,阿龍哥熟悉了園區內的一草一木。每天中午,他和其他園區內的年輕人一樣,拖著疲憊但依然充滿干勁的身軀,從工作的21號樓走到湖邊餐廳用餐,再到餐廳頂上的“空中花園”休憩一番,就能“滿血復活”。“很多人對張江男都有刻板印象,其實張江男並不是隻會加班的工作狂,我們也有自己的生活。”阿龍哥指著長椅上的雕塑,是一位父親帶著男孩看筆記本電腦,“我們園區紅磚低樓、往來都是年輕人,有一種大學校園的感覺,雕塑也有著獨特的文化內涵,以前我還帶孩子來感受這兒的氛圍。”

彭福龍初來張江時

“扶手重新涂了漆、地板也換過了,這裡曾經是一家印度企業,現在變成兩家初創企業了嘛……”故地重游,阿龍哥心中涌起了很多回憶,“我在這兒待了快10年,當時做的是3G,現在都已經是5G時代了。”而阿龍哥剛棲身張江時所住的一間民房,也早已拆除,取而代之的,是浦東軟件園三期的園區。

在張江近二十年,阿龍哥感受最真切的,就是日新月異的變化。“以前我們隻能吃食堂,想要吃點好的,得去金橋。管鎮聯動之后,一切都向好的方向發展。”阿龍哥回憶,張江園區、鎮政府的職責明晰后,整個城市面貌變得更為美好,“周邊的商業配套也建起來了,張江不僅僅是一個工作的地方,更是一個宜居的所在。”

2014年,位於浦東軟件園三期的匯智國際商業中心對外開放,這標志著,浦東軟件園從單一的專業園區發展成為集工作、休閑、娛樂、生活為一體的創新產業社區。阿龍哥也從曾經的“純”IT男,搖身一變,成為了匯智國際商業中心的市場推廣負責人。“雖然我現在做的是商業,但是骨子裡還是張江科技人!”阿龍哥介紹,商場每年都舉辦不少活動,有充滿張江元素的科技節,也有極富人文氣息的文化活動,“今天下午我們還將做一場抖音直播,張江嘛,什麼新鮮的都得嘗試一下。”

張江,來了就不願離開

地道的張江男是什麼樣子的?看看阿龍哥就知道了。穿著休閑西裝、皮鞋,背著一個雙肩包。“很多人覺得張江男就是穿格子襯衫、牛仔褲、運動鞋的,這麼說太標簽化了,我們其實也有自己的個性。”

從阿龍哥的雙肩包裡,我們看到了一位熱愛科技的“老男孩”日常:筆記本電腦、單反相機、手機雲台、相機遙控器、硬盤、錄音筆、補光燈、小巧的SD卡保護盒……“就像女生愛收集各種色號的口紅,熱愛科技的我碰到新奇的玩意總想收入囊中。”

興趣廣泛的阿龍哥,憑著對數碼產品天生的敏銳度,“殺”進了數碼科技圈,做起了數碼圈業余記者。點進阿龍哥的社交賬號,一篇篇數碼產品測評用語犀利、使用體驗非常全面。“我喜歡重度使用了一段時間后再寫測評。不僅是產品的功能,它的顏值、手感我都會關注。”阿龍哥喜歡先寫一些人文的體驗,再切入對產品的分析。

阿龍哥另一身份,是浦東軟件園青年攝影社團“行型攝社”的負責人。這是一支用鏡頭記錄美好的隊伍,阿龍哥是這支團隊的領頭人和精神領袖。他雖然年紀略長一些,但從不會給人居高臨下的感覺,無論是“80后”還是“90后”,他總能與大家打成一片。

阿龍哥生性開朗幽默,好玩的段子信手拈來,常常逗得身邊人哄堂大笑。每一次採風活動,行型攝社成員們都會收起平日的嚴肅、放下壓力,寄情山水之中。“大家都在裝正經,隻有我假裝不正經”,看似嬉笑詼諧的一句話,卻是阿龍哥的“生活哲學”。細嗅薔薇的阿龍哥還敏銳地捕捉到青年們的情感變化。在阿龍哥的撮合之下,不少張江年輕人從社員變成了家庭成員。“我們的成功率還是挺高的。”阿龍哥笑著說。

iTalk沙龍,這個民間發起的主題分享會,從2008年起每月舉行兩次,邀請各行各業有趣的人進行演講和分享,成為了張江的品牌活動。而阿龍哥一直參與其中,后來又成為了該活動的組織者、主持人、攝影師、活動記者。

“沙龍早期是圓桌會的形式,參與者不過十多人,后來越做越大,一場活動可以有上百人。”阿龍哥回憶,他第一個接手的主題是工業4.0,“當時德國剛提出工業4.0的概念,我們馬上邀請了行業界的大佬過來分享新的概念。后來,我們又關注過移動醫療、區塊鏈等等。”科技行業瞬息萬變,這個小小的沙龍,連接了千千萬萬在張江奮斗的科技企業,“很多張江的企業隻會‘埋頭苦干’,不會營銷。我們沙龍也起到了牽線搭橋的作用,讓不同的企業可以互相交流,也讓創投公司更了解我們的張江企業。”

“我有幸全程見証張江的發展和成長。待在張江久了,也就習慣了這裡的一切。”如今,山西人阿龍哥已經深深扎根浦東,“張江,來了就不願離開。浦東,來了就不願離開。”

(來源:浦東發布)

(責編:陳晨、軒召強)
掃描關注上海頻道微信掃描關注上海頻道微信 掃描關注上海頻道微博掃描關注上海頻道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