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漢雷神山醫院醫護故事:90后護士戴倩的又一個大夜班

2020年03月18日09:22  來源:上觀新聞
 

17日深夜10點半,戴倩喝了一杯咖啡,速溶的那種,不是為了品味,僅僅是為了讓咖啡因刺激此刻變得有些遲鈍的腦神經。

又是一個大夜班。

戴倩今年27歲,是仁濟醫院的一位護士,也是第八批上海支援湖北醫療隊的一員,現在正在武漢雷神山醫院工作。自從2月19日抵達武漢后,白天、黑夜,輪流倒班已是常態。常常說不清今天是幾號、星期幾。這些信息對於在武漢的醫務人員都已經沒有了意義,每一天都是與新冠病毒抗爭的一天。

看一眼時間,10點45分了,班車已經在酒店樓下等候。11點整,將啟程去往醫院。戴倩靠近房間的窗口,感受了一下室外的溫度,今夜有些涼,沖鋒衣裡還要再加件毛衣。她知道,在這個特殊的時間、地點,一定不能感冒,身體若有任何不適,都是大事,不僅僅關乎自己,還關乎整個醫療隊。

她還記得那是一個月前,醫療隊在上海集結的那一天,她做了兩件有儀式感的事情。第一件,是在醫院裡剪短了頭發,那預示著要去“沖”,義無反顧沖向最需要她的地方。另一件,是在小區門口和父親含淚告別,並在心裡許下一個諾言——一定會平安回來,這是“守”,守護好自己,也就是守護好家人。

說到守護家人,她其實許久沒有陪伴在他們身邊了。去年7月,她奔赴雲南楚雄州,支援當地一家縣醫院。12月剛剛回到上海。腳跟還沒站穩,武漢疫情突起,她又交上了支援武漢的志願書。

深夜11點整,去雷神山的班車開了。從酒店到雷神山,17公裡。車上,戴倩和十多個護士小伙伴各自靜靜坐著。一路上,幾乎看不到汽車,隻有路燈寂寞地亮著。

咖啡因開始生效,搖搖擺擺的車廂沒有讓戴倩昏睡,她需要在這段安靜的時間裡,想一想今夜的工作。

17日這一天是戴倩來武漢一個月的日子,更是一個有些特別的日子:這一天,她要第一次獨立護理ECMO(體外膜肺氧合)患者。對使用ECMO的患者,護理需格外留心,出血、栓塞、感染……都很容易發生,且可能對患者造成致命傷害。

在上海時,戴倩在仁濟醫院西院的ICU工作了3年,已經是頗具經驗的護師,不過ECMO還從沒獨立使用過。到了雷神山的日子裡,她潛心觀察仁濟的ECMO團隊工作,一段時間下來,也已得到不少新知。17日下午,ICU裡第二例患者上了ECMO機器,輪到戴倩獨立護理了。

戴倩在腦海裡模擬著ECMO的護理細節,想象著如何檢查患者的瞳孔,如何為他翻身,如何檢查循環系統內有無血栓。不到11點半,班車停在了雷神山醫院病房門口。

這是一大片簡易板房,如果從空中俯瞰,形狀有些像一個龐大的魚骨架:中間一條長長的“脊椎”是醫院的通道,兩側是各區病房。

從板房入口進入,就進入“脊椎”內部。這是一條兩三百米長的筆直通道,戴倩要步行十多分鐘才能到達自己的ICU病房。進病房前,她看到了門口隊友們在牆上畫的漫畫。一幅畫中,一對小夫妻並肩而立,那是她的兩位同事,前幾天剛剛在雷神山舉行了“戰地婚禮”。另一幅漫畫上那個年輕的女護士,畫的是戴倩,也是她們中的每一個。

再休整幾分鐘,她將穿上防護服,進入病房。護理是一項考驗體力的活。她還記得護理過的最難病例是15床患者。為了改善他的呼吸,她和5個醫護人員一起為他進行俯臥位通氣,要把病人從面朝天翻身成趴下姿勢,翻過去,再翻過來,每隔兩小時重復一遍。給插管病人翻身看起來簡單,其實一個小小動作就會影響到他的生命體征。翻身的過程,要使得出力氣,還要像繡花一樣小心輕放。戴倩不到90斤的身軀,也不知道哪來的力氣,一遍遍翻身,也不覺得累。

護理更是一項考驗勇氣和專業精神的活。比如給插管病人做口腔護理,就猶如“走鋼絲”,口插管如果脫出,病人會直接死亡﹔沖洗時一個不小心,病人咳嗆,會噴射出氣溶膠。那天她在給一位患者護理時,還沒開始吸痰,他嘴角就開始流痰液。她當時害怕極了,腦子裡不停地跳出“氣溶膠”三個字。最后,她強作鎮定地完成了操作。后來她說:“隻要是有利於病人的操作,我們願意冒著遭遇氣溶膠的風險。”

就是懷揣這樣的奉獻精神,3月8日她在雷神山火線入黨了。她笑稱,沒能像兩位同事一樣在戰地舉行婚禮,但在戰地宣誓入黨,同樣值得記憶終身。

凌晨12點半,想著浪漫的婚禮進行曲,想著庄嚴的國際歌,想著監測儀的滴滴答答聲,戴倩又一次推開隔離病房的大門——又一個夜班開始了。

(責編:陳晨、韓慶)
掃描關注上海頻道微信掃描關注上海頻道微信 掃描關注上海頻道微博掃描關注上海頻道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