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江東︱上海篩查輸入病例,眾多“大白”閉環把關

謝衛群 季覺蘇 沈文敏

2020年03月16日10:16  來源:人民日報中央廚房
 

視頻拍攝、剪輯:季覺蘇

3月13日中午12點37分,德國法蘭克福飛來上海的航班CA936有4名旅客體溫異常,2名旅客出發前服用過感冒藥。這6人和有關旅客迅速被120救護車送至指定醫療機構接受排查。

國際樞紐港上海近日輸入性病例增加,防控難度陡然增加,在航空港口阻擊疫情成為重中之重。上海市要求明確:做嚴做實落地后專用通道分流排查閉環、“直通車”接送轉運閉環、屬地社區管控閉環,確保環環相扣、無縫銜接。那麼,上海推出的境外旅客閉環式接運和隔離管理靠譜嗎?且跟著大江東工作室體驗一番。

過檢疫:國際航班降落,不同旅客獲不同顏色粘紙,每個轉角都要查驗

“德國戴口罩的不多。從浦東機場下飛機,一路有5、6道關卡,工作人員都做了防護,回到祖國就放心了。”從柏林轉機法蘭克福搭乘CA936航班抵達上海的旅客馮小姐說。她將由老家揚州所在的江蘇省政府專車接回,在當地酒店完成14天的隔離觀察。

境外旅客抵達浦東機場,先由海關入境檢疫,過程復雜而細致。

重點國家(地區)航班落地停靠相對固定機位或廊橋后,海關實施登臨檢疫、體溫篩查、信息查驗等入境檢疫流程,發現發熱或疑似新冠肺炎旅客,由機場通知現場等待的120救護車,直接從機坪轉運至指定醫療機構,減少疑似病例現場逗留時間及進入航站樓造成的交叉接觸。

為做好旅客轉運,浦東機場安排40輛大巴、20輛中巴,分別在1號航站樓到達10號門外及2號航站樓到達29號門外,24小時待命。

120輛救護車在國際航班下等候。 浦東機場供圖

旅客經入境檢疫,海關和邊檢部門會針對來源地依據檢疫、篩查標准,對旅客逐一對標檢查,在旅客護照分別粘貼紅、黃、綠三色標簽。

“您好,請出示護照,看一下您的顏色標簽。”旅客通過邊檢入境閘機口,便聽到提醒,隔開的圍欄分別指向三色標簽對應的不同通道入口。有三色標簽,表示旅客未在檢測環節出現異常,不必從機場送去醫院。

通道每個轉角都有人查閱。持綠色標,意味著旅客並非來自重點國家和地區,且為直達上海,未中轉其他地點,可提取行李、離開機場,可搭乘公交、出租車、接機專車或機場大巴前往市區。持黃色標,表明來自重點地區、在上海有居家隔離地點,將由各區機場駐場人員對口接待,搭乘區政府安排的專車,或由登記車輛信息的私家車送回家,對接信息會即時通報社區。持紅色標,則需要集中安排,有的后續還有中轉行程,有的則在上海並無居家觀察地點,由地方政府送往集中觀察點,接受14天觀察。

為了周密防控,浦東機場抽調550多人負責接送轉運。

“海關邊檢入境檢疫后,接力棒就交到機場工作人員手中”,浦東機場安檢旅檢二科科長武戈說,“我們會引導旅客先去行李到達區提取行李,再走專用通道,並護送到上海16個區及鄰省設在機場的工作點。駐點工作人員接手后,會再次核對並填寫信息。所屬街道核實后,安排專車送至住所,居家隔離觀察。

更多旅客經上海前往鄰省,他們被引導至專門登記台,由所在省工作人員負責轉運。需要集中隔離觀察的,由機場工作人員陪同,通過專用通道,乘機場安排的專用大巴,前往市疾控中心統一安排的隔離點。

“這樣的往返,每天近千次,每次都確保面對面交接、點對點護送到位,環環相扣,一個不漏。”武戈說。

在機場:轉運安置隔離人員一檢一消毒,嚴防交叉感染

在浦東機場,絕大多數是沒有感染的旅客。在偌大空間如何萬無一失,杜絕交叉感染,是一大挑戰。

疫情當前,也要讓旅客有安全感,體現上海溫度——這是浦東機場的態度。

“機場為避免交叉傳播,選用最近的廊橋和通道,專供重點國家航班到港,共有2處,T1和T2各一”。浦東機場副總經理張敏求說。

為防止旅客在航站樓集聚,浦東機場重新調整優化到達區域現場流程布局,設置了2條重點國家(地區)航班到達旅客專用通道,與普通到達旅客進行物理隔離,選派100多名志願者維持秩序,加速旅客分流通關。同時,兩座航站樓分別設置6個臨時隔離點,供中轉旅客休息。

涉及重點國家客流方向的到港航班行李轉盤也是專用的。為一目了然,2號航站樓3個行李轉盤還特別用300個專用的灰色托盤替換通用的綠色托盤。

旅客提取前,浦東機場地服人員為托運行李消毒。錢 擘攝

浦東機場嚴守疫情防控消毒規范,細化消毒流程,對重點國家(地區)航班入境旅客途經區域實施疫情防控雙向消毒處置,對需要集中隔離旅客途經區域進行消毒,同時對該航班所有旅客途經區域,包含登機口、廊橋、行李以及行李轉盤等進行全路徑消毒。

機場地服加強客艙內部清潔與消毒,並對航空器廢棄物的收集、消毒、轉運、移交處理嚴格按要求處置,杜絕廢棄物污染造成的風險。

安檢環節嚴格落實高頻次全覆蓋“一檢一消毒”,安檢員每檢查一人一証一物,均實施一次消毒,讓旅客安心過檢。

專用安檢通道,則提醒注意排隊間隔與分流,“過檢一位,放行一位”,防止人員積壓。

工作人員查驗后,國際到港旅客根據護照紅黃綠三色標簽分流通行。錢 擘攝

轉運車輛司機則全程佩戴口罩、手套、護目鏡,每次轉運后,一車次一消毒,相關停車場專設了車輛消毒專區。

隔離點:浦東已建18個集中隔離點,接收重點國家入境人員4961人

浦東新區5號集中隔離觀察點。領隊侯坤很難說上一句完整的話,整個下午,電話都在呼進呼出。“要聯絡的事太多了,得一手拿手機,一手拿對講機。”1月29日隔離點成立,1月30日侯坤報到,作為隊長,一口氣干到了現在。

長江邊上,這座臨時改為集中隔離點的酒店,有476個房間。截至3月13日,已使用433個房間,住進467人。原則上一人一房間,但未成年人可和一個成人同住。隔離點配備了21名醫護人員和4名保潔人員。

“機場來電話,下午3點來6個人。”侯坤剛把通知傳遞給隊員,手機上傳來一張表單,包括6名住客姓名、身份証號、過去14天內到訪國家記錄等。

酒店前台入門處,三張長桌一字排開,桌子后三五個“大白”忙碌著。侯坤將機場傳來信息遞上,兩人分工,一人報信息一人錄入電腦,表單制作完成,等待隔離人員到來。“前期摸索出了一套流程。工作做在前面,可減少隔離人員在前台滯留時間。”

有經驗的護士給第一天值班護士講解流程。 季覺蘇攝

4點15分,機場打來電話:街道反映,有位自行居家隔離人員隔離條件不夠,臨時要進隔離點,還得再晚一小時才到。

6點15分,原計劃3點到達的這批隔離人員終於來了。隊員楊佳偉左手消毒水、右手體溫計,上前量體溫和消毒。走過一條單向通道,隔離人員到了前台,先掃描二維碼,填寫基本信息,比機場要多幾項醫學信息的填寫,例如疾病史、用藥情況……

簽完承諾書,隊員們逐個帶隔離人員上樓。

“您從哪兒回來?”“這14天就放寬心,一切交給我們!”“在房間可不戴口罩,開門時一定要戴,記住呀。”醫療隊員彭利一路上和緊張的隔離人員聊天,提醒注意事項,還不忘鼓勵對方。“他們剛來確實會焦慮,醫護人員要對他們身心負責。”彭利笑說。隔著防護服和護目鏡,依舊能看到她的眼睛笑成了月芽,讓人溫暖。

忙完了,已過了飯點。楊佳偉回到休息的房間,盒飯早涼了。“得抓緊時間該吃吃,該睡睡。隨時有新人送來,沒有精力可不行,自己不能先倒了。”楊佳偉說,“連續倒班,我對幾月幾號、周幾還是周末都沒了概念,隻記得眼下和明天要做的事。”

結束了上個14天周期,楊佳偉和隊長申請再做一輪,今天是他在隔離點的第17天,“這幾天還好,每天新增20多人,最多時是3月3日,來了一百多人,前一批還沒登記完,后一批又來了,真要累癱了!”

凌晨3點,一位從韓國回國住進隔離點沒幾天的孕婦,由於焦慮打電話到前台尋求幫助。潘紅芬醫生溫柔安慰:“我們24小時都在,不用怕。我姓潘,你可以把我當成你的專屬醫生。”

工作間隙,隊長侯坤會和楊佳偉拿著表單討論:某住客還有3天隔離期滿,通知家人了嗎,家人有反饋了嗎,怎麼來接?某號房裡有小孩要上網課,一會兒記得打印學習資料送上去……除了日常醫學觀察和一日三餐,生活細節醫護人員也要關心。

隊長侯坤和楊佳偉在討論解除隔離人員的安排。季覺蘇攝

(責編:陳晨、韓慶)
掃描關注上海頻道微信掃描關注上海頻道微信 掃描關注上海頻道微博掃描關注上海頻道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