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上海3月12日電 夜色籠罩大地,突如其來的寒潮,讓回家的腳步更快了些。還在疫情期間,誰也不太想在外面多耽擱。
“咦,你們有房啦?”看著新安裝的崗亭,想起早上志願者們還在風裡凍得瑟瑟發抖,上班回來的金衛三組的村民開起了玩笑。“是啊,我們有房啦!”站在崗亭外,志願者樂呵呵地邊給村民測溫邊炫耀,“是好朋友送的!”
彼時,志願者口中的好朋友,上海石化滌綸部科一黨支部書記龔家達,正在家裡泡著發酸的腳,看著結對共建的東村居民區鄧書記發來的信息直樂呵。
前一天下午,和鄧書記的一通聯系電話,讓居家辦公的龔家達忙活開了。
“金衛三組志願者人手暫時夠的,就是沒有遮風擋雨的地方,24小時下來,他們冷得夠嗆。”鄧書記略帶無奈的口氣,透出一絲心疼。 這兩天降溫,別給凍病了。”想起單位的閑置崗亭,龔家達主動提出,“我們部裡有個閑置崗亭,不知道還能不能用。如果可以的話,我向領導申請,爭取明天就給他們送過去。”
挂上電話,他立即開始遠程工作:聯系在單位上班的小左,檢查崗亭,聯系領導,匯報情況,聯系設備科唐科長,商量運送。
第二天上午,滌綸部WeLink會議上,部經理沈偉和部黨委書記周建軍重點提到了送崗亭的事,表示結對社區是一家人,防疫志願者是戰友,幫忙義不容辭。這件事,要快點辦、抓緊辦、要辦好!
有了領導的支持和肯定,龔家達的心思就全在搬運那個將近3米見方的大家伙上了。在家草草對付完中飯,他就直奔單位,准備給崗亭搬家。
下午一點多,搬貨的大卡車准時報到,吊機卻不見蹤影。龔家達急了,沒吊機咋搬?一旁協助搬運的臻友的師傅連忙解釋:“崗亭兩邊都是樹,吊機不方便,所以等在大門口,叉車正在過來。”
“這崗亭這麼大,叉車鏟不了。”龔家達心想,我就怕叉車不行,特地要了吊機,這不耽誤事嘛。 “沒事,我們有長叉齒的叉車。”師傅拍著胸口保証,“比吊機方便,搬得又快。”果然,叉車很快就將大家伙搬上了大卡車。
瞧了眼時間,又回頭看了看后面跟著的卡車和吊機,坐在車裡帶路的龔家達鬆了一口氣。剛到兩點,看樣子太陽下山前應該能完成安裝。不過,好事多磨。到了金衛三組,大家都呆了:這是典型的城中村,出租房多、路口多、建筑亂,封閉管理后留的路口,頂上電線縱橫交錯,吊機又用不上了。
看著在寒風中執勤的志願者們,龔家達當機立斷,讓那輛長齒叉車過來幫忙。
“他馬上過來。”臻友的師傅有些為難,“就是這車開不快,過來至少三刻鐘,可能有點晚。”“能過來就好。”謝過師傅,龔家達轉身和鄧書記商量,“趁現在有時間,我們先把准備工作做好,具體放哪個位置?這個頂棚還要不要?”
等長齒叉車一路轟隆隆地趕到時,路口已經整理干淨,現場的幾個人忙活得都有些面紅耳赤。“鄧書記,有沒有整齊一點的東西墊在下面?”左瞧右瞧,龔家達就是對新安裝的崗亭不滿意。“怎麼了?”鄧書記正欣喜於志願者如今成了“有房戶”,是越看越滿意。
指著崗亭下面長短不一的木塊,一心要幫志願者把“房子”造好的龔家達半開玩笑道:“出發前,我們部領導還特地關照要把這件事辦好,這底上像豆腐渣工程。”等再一番折騰,崗亭四平八穩地安裝好,已經四點多了,太陽似乎也放下了心,漸漸褪去。
“現在應該不冷了吧。”晚上,年近60的龔家達一邊泡著腳解乏,一邊翻著微信照片。崗亭裡,兩位志願者正在取暖器前烘手,崗亭外有人在測溫檢查,橘紅色的光透過窗戶,在寂寥的寒夜裡散發著陣陣暖意。(胡學群 徐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