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普陀區前三批23位馳援武漢醫護人員奮戰“滿月”  五個關鍵詞記錄不平凡瞬間

2020年02月29日16:59  
 

庚子年初,一場突如其來的疫情,給我們常規的生活按下了暫停鍵。

1月24日大年夜,區中心醫院的王冬麟和劉金金作為上海首批支援湖北醫療隊員極速出征。

1月27日正月初三,普陀區第二批增援武漢隊員區人民醫院的蔡文珺、杜麗平和區利群醫院的董秋華緊隨出發。

1月28日正月初四,普陀區另外18名增援武漢隊員再次集結出征。

如今,他們23人已經在武漢奮戰“滿月”了。

一個月來,他們有的在飛機上迎來新年的鐘聲,有的在隔離病房裡度過元宵佳節。對他們來說:

這或許是職業生涯中最艱難的一個月——工作量最繁重、工作方式最不方便、工作節奏爭分奪秒﹔

這或許是對每日工作最無法預期的一個月——常有突發狀況,常有緊急救援﹔

這或許也是最想念、珍惜家人的一個月——離危險距離最近,離開家人時間最長﹔

這或許更是最能感受到愛和力量的一個月——五湖四海的集結匯聚,滬鄂兩地情深意長﹔

……

現在,他們工作生活是否安好?在當地工作和感受如何?且聽他們從武漢前方傳來的訊息。

關鍵詞一● 忙 碌 ●

在武漢金銀潭醫院,普陀區中心醫院的“王金”組合正式“出道”,他們也是最早來到武漢開展支援工作的。一個月來,兩位“90后”小伙子最大感受就是,他們從陌生到熟悉,再從熟悉到篤定。看到病房裡的重症病人越來越少了,感覺所有的付出都是值得的。他們在繁忙的工作中都瘦了不少,但他們笑稱自己“瘦身成功”,讓家裡人不要擔心。

“王金”組合

金銀潭醫院的病人很多都是重症,沒有家屬陪護,他們包攬了很多工作:喂飯、喂藥、翻身、擦洗、換衣、大小便管理……穿著厚厚的防護服,一個班下來經常是連內衣都能滴出水來。而且戴著層層手套,操作也非常不靈活,幸好,憑著自身過硬的護理經驗,他們攻克了一個又一個難關,現在他們已經習慣了忙碌的工作生活。

王冬麟在奮戰一線救護患者之余,還兼顧了醫療隊物資發放的任務,幫助清點登記物資,並及時發送到每一個隊員手中。他說特別感動的一點是,他曾經護理的一位醫生出院了。那位醫生跟他說,等身體恢復好一點還要再返回崗位繼續戰斗。這些,都在不斷激勵和鼓舞著他。

王冬麟兼顧醫療隊物資發放的工作

與他們一樣忙得熱火朝天的,還有普陀區中心醫院的王雄彪主任。作為第三批馳援武漢普陀醫療隊的“家長”,隊員們都親切地稱他為“彪叔”。彪叔的工作作風也是人如其名,非常“彪悍”,一周七天都在工作,每天兩個病區來回跑,他說:“兩個病區巡視一圈下來,一天仿佛就過去了,時間根本不夠用。”除繁忙的醫療救治工作以外,作為臨時黨支部書記,他會定期組織召開黨支部例會,聽一聽大家的想法。雖然工作很忙碌,但思想防線不能有絲毫鬆懈。他還從前線傳來了新的消息:一是武漢三院收治的患者治愈出院率已經過半﹔二是空出的床位又從民營醫院轉入了120個病人﹔三是很快將有30個護士將要充實他們的護理隊伍。這也預示著他們的歸期還不可知,忙碌狀態也還要持續下去。

王雄彪(左一)帶領醫療組查房

關鍵詞二● 堅 守 ●

為響應中央“應收盡收、不漏一人”的號召,普陀區利群醫院吳要華醫生所在的病區收治患者數量已經比一個月前翻了個倍,床位也由原來的60張增加到近100張。因此,人手緊張是他們面臨的最大問題。為了能救治更多的患者,大家都恨不得能變身為“哪吒”,長出“三頭六臂”。在這樣的狀況下,他們也從沒叫苦喊累,而是默默咬牙堅持。

馳援武漢隊員吳要華

普陀區中心醫院的嚴萍副主任說,為了節約防護服,上班時間大家不敢喝水,每個人都穿著成人紙尿褲。剛剛開始的時候,穿上這一身裝備連呼吸都覺得分外吃力,但一個月過去了,她已經練就了可以身穿“大白”套裝在病房裡“身輕如燕”、快速穿梭,工作連續8小時不停歇的“功力”。她說:“不要看照片裡穿著防護服的我們很威武,但那種又悶又累、行動不便的滋味隻有自己能體會。”

嚴萍與患者在一起

雖然不在危重病房工作,但是感染風險還是無處不在。曾有一位多發合並症的老人,插管過程中突然嘔血,血液、痰液飛濺了嚴萍一頭一臉,雖然穿著嚴密的防護服和隔離面罩,但是依然有巨大的感染風險。當時的嚴萍來不及多想,冷靜專業地和戰友配合妥善完成老人的治療。后來,她才開始驚出一身冷汗。雖是如此,但第二天她又堅定地穿戴好那一套看似威風的裝備,平靜地走進病房。

關鍵詞三● 用 心 ●

“寒冬終將過去,春暖花會再開”,這是寫在普陀區利群醫院護士高莉防護服背后的一句話。“為了鼓勵患者,我們很多醫護人員都寫了!”高莉說道。面對疫情,患者會感到害怕、焦慮、無助,心理護理也是整個醫療護理過程中一個重要環節。連日來,各種心理疏導舉措在治療中不斷加強。高莉還協助護士長建立了“用心戰疫”微信群,每天都有康復患者在群內“現身說法”,與醫護人員積極互動,為在院患者加油鼓勁,為大家帶來希望與曙光。下班后,高莉每次拿出手機都會看到群內留言爆屏,她笑稱這是另一個“戰場”。

疫情阻隔了相聚,但阻隔不了愛。病區裡有位病情危重的老先生,唯一的親人是被疫情阻擋在外地的女兒。因為沒有手機,老人一直沒能聯系上女兒,情緒非常焦躁。而千裡之外的女兒也同樣擔心著父親。普陀區利群醫院護士劉雯看出了老先生的“心結”,在征得護士長同意后,劉雯用工作手機添加了老先生女兒的微信,並當起了信使為他們“千裡傳音”。“接上話”的父女倆不禁潸然淚下,老人的情緒也平靜下來,積極配合治療。劉雯說:“這一個月感觸太多,病魔無情人有情,能多為患者做一點就盡可能多做一點。”

劉雯和高莉在防護服上寫祝福語

林舟是普陀區利群醫院院感科的,到了武漢以后,為了提升大家自我防護意識,她很快在宿舍發明了“三區”劃分制度,並得到同行認可和推廣。每次,她都仔細為戰友們檢查防護服穿戴細節,把好大家防護“第一關”。在工作群裡,她也是最熱心的一位,當同事有什麼需要時,她總是第一時間響應,及時提供可能的幫助。她說:“相對於護理姐妹們來說,可能我離危險比她們遠一點,但我一定要用心為他們筑好安全屏障,讓他們安全多一點。”

林舟在檢查消毒洗手液

關鍵詞四● 牽 挂 ●

普陀區人民醫院倪力和薛莉菲的愛人都是一線醫務人員,這次他們各自跟愛人駐守在不同的戰場,共同為保護生命而戰。一個月來,他們每天都會和自己的愛人、孩子通過視頻“見見面”、“講講話”。倪力和他的愛人在離別之前達成約定,無論是深夜還是凌晨,上下班都要互報平安。因此,每天的“線上相約”,是倪力和妻子最盼望的時光。薛莉菲的孩子還小,透過手機屏幕,看著關切自己的丈夫和“天天都在長大”的兒子,她好幾次都忍不住想要落淚。

倪力與愛人

薛莉菲和家人視頻聯線

普陀區人民醫院的俞烽很少打電話回家。對家人,他總是報喜不報憂,但家人的支持,卻給了他無窮的動力。病人得到治愈、某個工作流程得到優化、團隊有新伙伴的加入,這些他都會與家人分享。可是,工作中的煩惱、身體的不適,他卻從不提及。勞累的時候,隻要翻開手機看看女兒的照片,他的疲乏便會頓時消失。“爸爸平安回家,戰‘疫’必勝!”女兒的話語提醒他,一定要帶好團隊、完成任務、平安回家。

俞烽全家福

關鍵詞五● 溫 情 ●

蔡文珺、杜麗平是普陀區人民醫院一起連夜奔赴武漢金銀潭醫院的一對“姐妹花”。遠離家鄉、生活不便、超負荷工作,杜麗平在適應克服的同時,一直為自己的“親密戰友”蔡文珺隱隱擔心。因為,隻有她知道,蔡文珺其實在出征半年前剛經歷過一次手術。在武漢的這一個月裡,她雖然每天吃藥助眠,但仍然入睡時間很少。而杜麗平雖然看似樂觀開朗,但她的軟肋,就是家裡那個一直對她頗為依賴的孩子。在看到兒子朗讀寫給自己的“家書”后,她不知道暗暗掉了多少眼淚。這些,也都被蔡文珺看在眼裡,經常提醒她“別忘了睡覺前手機關靜音”、“工作群裡發新通知了”、“給你留了你喜歡吃的水果!”……同在異鄉、身處一線的兩人不斷互相關心、鼓勵,為對方打氣,度過了最難熬的適應期。

馳援武漢隊員蔡文珺和杜麗平

董秋華是普陀區利群醫院醫療隊中唯一一位在金銀潭醫院工作的隊員。剛開始,本就內向的她心中難免覺得孤寂。金銀潭醫院“南3”病區的姐妹們發現后,主動關心她。元宵節當天,病區護士長還為她送上了鮮花。如今,她已經完全融入了金銀潭這個“大家庭”,與當地同事們一起並肩作戰、互相加油鼓勁。

病區護士長為董秋華(右)送上鮮花

2月24日,在武漢第三醫院當地醫務人員下榻的酒店門前,一場“奶茶”與“熱干面”的相親會正在進行。原來,這是上海檢驗組隊員當了回外賣小哥,為武漢同行們送來了奶茶,以回報前段時間他們“雞湯”和“熱干面”的情誼。在短短的10分鐘內,每個人都快速尋找著平時的工作搭檔,相互自我介紹卻又相隔一米距離,既相識又陌生,猶如一場武漢-上海“相親會”。

“奶茶”與“熱干面”的相親會

隊員們對武漢戰友送來雞湯表示感謝

最想疫情早日結束,最想跟家人一起吃頓家常飯,最想好好陪陪孩子,最想毫無顧忌地盡情擁抱,最想吃媽媽做的紅燒肉……這些都是隊員們目前最朴實的心願。希望他們的心願早日達成。

“世上哪有從天而降的英雄,隻有挺身而出的凡人。”他們只是千千萬萬奮戰在抗疫一線“戰士”們的縮影。在2020年這個特別的春節,為了抗擊疫情,為了踐行醫者誓言,為了萬千個家庭的團圓,他們卻在用自己的不凡之舉撐起生命的希望,匯聚起不凡的力量。

緊跟他們步伐奔赴武漢的還有普陀區精神衛生中心的周丹、周軼卿、王峰三位醫生和普陀區疾控中心消毒科的張亮,他們也同樣成為了最美逆行者。

謝謝你們,平凡的英雄,期待你們早日平安歸來。

來源:上海普陀

(責編:嚴遠、韓慶)
掃描關注上海頻道微信掃描關注上海頻道微信 掃描關注上海頻道微博掃描關注上海頻道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