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小籠包與武漢熱干面順利“會師”

小護士變身雷神山“靈魂畫手”“戰疫”日記“漫畫版”連載了!

2020年02月27日22:30  來源:人民網-上海頻道
 

人民網上海2月27日電 (龔莎)“小籠包遇上熱干面,一條江系上兩座城。”這幾天,一張畫著上海小籠包與武漢熱干面順利“會師”的原創漫畫在上海市第一人民醫院前線醫療隊朋友圈裡刷屏,原作者的評論區裡則留言無數“求連載”“求更新”。

在“網紅”小籠包漫畫的誕生地——上海市第一人民醫院支援湖北醫療隊在武漢雷神山的駐地,還有很多從漫畫中“走”出來的真人版“小籠包”:不少“大白”( 身著防護服的市一醫療隊員)身上也都有作者親筆畫著Q版小籠包,並附有“小籠包加油!”“單身小籠包求蒸籠!”等俏皮話語。

“知道自己要前往武漢支援的那一刻,內心戲還是很多的。興奮於自己也能當一回戰士的同時,也暗下決心要用畫筆描繪自己在武漢的故事。”臨行前一晚,市一版“網紅小籠包漫畫”原作者,“隱身”於本批醫療隊內的“靈魂畫手”,96年的護士小鄒在行李箱裡帶上了畫圖工具平板電腦。2月19日,醫療隊抵達武漢雷神山的第一晚小鄒畫的是“出征照”,“第一晚只是小試牛刀,我想記錄一下我們市一156人大部隊的出征畫面,就用平板畫了白大褂版和迷彩服版的護士姐姐、醫生哥哥,沒想到從那一晚開始就一發不可收拾,現在每晚都被身邊的人催稿。”小鄒表示。

漸漸地,每日更新“插畫版”日記成了小鄒每天工作結束后的幸福“折磨”。“隔離病房內四處可見的白,記錄本上密密麻麻的病例文字記錄,我希望通過線條的勾勒、色彩的變化能記錄下雷神山病房裡生動的每一幕,也給我的市一‘戰友們’換一種心情,舒緩一下情緒。”小鄒說,每次進艙前也會有不當班的同事為他們留下工作照,但是時間久了就會變成手機相冊裡的一串數據,隻有畫下來,才能被記住,成為永恆。

每一次運筆作畫前,小鄒都會在腦海中再次回味一天中印象最為深刻的一件事或一個場景。每日嘮叨卻又無微不至照顧他們生活的“隊媽”“隊爸”,穿全套設備時要牢記一百遍的注意事項,變身奧特曼與病毒大戰的同事“大白”,紀念市一醫療隊在駐地得第一次巴林特小組……原本或是嚴肅、或是枯燥的每日工作細節在小鄒的筆下都變成當日亮點被她一一畫了進去。

“我最喜歡吃豆人這幅畫,不覺得和我們醫療隊很像嗎?吃到豆豆就是治愈患者,為了吃到豆豆要努力躲避小怪獸,就好像我們每天和病魔作斗爭卻又不能碰到病毒,患者痊愈就是我們的最大勝利。”共鳴,也是小鄒“插畫版”日記的初衷,“畫是平面的,線條和顏色卻是立體的,最能表達情緒和態度。我們的一位80后隊員華醫生一看到我的吃豆人漫畫就領會了我的想法。”

有意思得是,每一幅漫畫日記上還配有相應文案,創作者是由同為市一醫療隊成員的86年護士小朱操刀完成,十歲的年齡差並沒有成為這一對美小護心靈溝通的阻礙,“我相信每一幅畫都是有靈魂的,第一次看到小鄒的畫我就感觸頗深,為漫畫配文案成為了我每天工作結束后最放鬆的一刻。”小朱說,現在越來越多的隊員都知道了他們的戰疫漫畫日記,並獻上自己的當日靈感。

156人的醫療隊,年齡不同,人生經歷不同,兩位作者為了讓每一幅畫都能適應眾人的口味,引起大家的共鳴是她們每次提筆前都要思考良多的問題,所以在每一次的創作中都融入不同元素,用漫畫代替真實照片,用顏色與線條表達不同意境,“希望每一個‘插畫版’日記的隊友都能產生代入感,都能相信這是一本屬於自己的雷神山日記。”小鄒說。

(責編:龔莎、軒召強)
掃描關注上海頻道微信掃描關注上海頻道微信 掃描關注上海頻道微博掃描關注上海頻道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