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上海2月21日電 2月10日,嘉定工業區一集中醫學觀察點正式啟用,來自嘉定工業區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的8名醫護人員進駐,他們每天要對觀察點的公共環境消毒,監測觀察點人員的身體狀況和情緒反應,解決他們遇到的各種生活難題。
休息時需要獨處,這段時間更難熬
中午十二點,結束了6個小時的早班后,醫生陶天杰和護士張紅,與上日班的同事做完交接,走出隔離區,脫下防護服后,兩個人都快步都走向了衛生間。“我們的防護級別,是僅次於最高級別的二級防護,上個廁所,就要浪費一套防護服,所以上班前,我們能少喝就少喝,能不吃就不吃。”陶天杰說。
不過,這六小時對他來說,還不是最難熬的。最難熬的是下班后的十幾個小時,由於這個觀察點從開始到結束隻有他們八名人員,他們分成四組,24小時輪流上崗。休息的時間,他們不能回家,需要住在觀察點旁的房間內,互相之間也不能串門,所以時間一分一秒過得十分緩慢。“休息的時候,確實很難熬,想孩子、想家人,有時候都想快點上班來消磨時間。”陶天杰隻能與家人手機視頻緩解思念。
隔離者易胡思亂想,要做好情緒“管家”
“我們不僅要關注他們的身體,更要關心他們的情緒狀態。”醫生楊曉帆說,“在封閉的環境內,我們醫生都需要調整心態,更不要說普通人了。”在集中醫學觀察點接受醫學觀察的人,他們的恐慌往往容易被主觀臆想放大,如果長時間沒有疏導,后果難以預料。
201房間入住的是一位有湖北接觸史的老人,起先他的情緒很穩定,能夠配合醫務人員每天的測溫、問詢,但是過了幾天,楊曉帆就發現他整個人蔫蔫的,茶飯不思,對醫生的問詢也是愛答不理。經過談心,老人才透露,原來他最近一直關注著微信群內的各種信息,看到感染人數不斷上升,老年群體又是易被傳染者,於是聯想到自己。楊曉帆連忙開導老人,不要“對號入座”,讓他退出所有微信群,並把自己的雜志送給他,讓他遠離網絡,不要胡思亂想。在后面的幾天內,楊曉帆時常與他聊天,老人漸漸恢復了往日的神採。
老煙民被“戒煙”,醫生送來大包零食
無論是充電器、刮胡刀、牙簽還是藥品,對於集中觀察人員提出的要求,醫護人員們都會盡量第一時間採買,第一時間送達。
但惟獨有一樣是禁止進入的,就是香煙。331房間的張先生已經連續多天沒有抽煙了,他想方設法聯系了朋友,幫自己買了煙從窗口用繩子吊上來。
醫生汪婉婷查房后聞到了煙味,將剩下的幾盒煙也全部搜走。讓張先生沒有想到的是,幾分鐘后汪婉婷給自己送來了一大包零食。感動的張先生以后幾天內變得老老實實,零食吃完了,還托朋友買來了一大包,分給醫護人員們。
盡量不麻煩外人,他們由全科向“全能”轉變
作為唯一能進入客房的工作人員,醫護人員盡量不麻煩外面的人進來,他們現學現用,把自己培養成全能選手。
“隻要前台接到需求電話,我們就會第一時間上去敲門幫忙處理。”90后醫生沈潔說。有天當班,值班電話響了起來,沈潔得知一名被觀察人員房間的電視壞了,她連忙上門查看,無論是換遙控器電池還是重新插拔電源都沒法解決,幾經折騰才發現原來是電視信號傳輸線鬆動了。她找了醫用膠帶,固定信號傳輸線后,又能夠正常使用了。
再過兩天,首批全程集中醫學觀察人員就將離開這裡,而這8名醫護人員還要堅守,直到最后一名觀察人員離去。到那時,希望聽到無一人被確診的好消息。(唐小麗、朱雅君)